首页 理论教育 吴越地区传统歌谣研究:吴歌与粤歌

吴越地区传统歌谣研究:吴歌与粤歌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吴越地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民间歌谣,我们姑且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吴歌”。“吴歌”与其他地方性民歌一样,主要是用方言创作并演唱的民间歌谣。“吴歌”在汉魏两晋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乐府民歌”中就保留有《子夜歌》等吴越地区的歌调名称。不过最初顾先生着手搜集各地吴歌却是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

吴越地区传统歌谣研究:吴歌与粤歌

二、吴歌与粤歌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性地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理区域称为“吴”。自古以来,以“吴”作为国号或政权称号的朝代有很多。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就存在有吴国和越国,它们的国君——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分别是“春秋五霸”的最后两位霸主。所以,现在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在古代行政区划中,都被称为“吴越之地”。

历史上,吴越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而最先大规模开发吴越地区的,当首推东吴的孙权。东吴为了在三国鼎立中维持平衡,除了控制长江中下游以外,还着手向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纵深推进,加速开发。孙权曾经几次与土著越族人发生军事冲突,为的就是获取劳动力与土地。在东吴与北方曹魏的长期和平对峙中,吴越等地的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都偏安一隅,客观上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隋唐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宋代一直到清代,江南地区尤其是苏湖地区,成为全国赋税的重中之重。吴越等地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由此奠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在吴越地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民间歌谣,我们姑且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吴歌”。

“吴歌”与其他地方性民歌一样,主要是用方言(吴方言为主)创作并演唱的民间歌谣。“吴歌”在汉魏两晋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乐府民歌”中就保留有《子夜歌》等吴越地区的歌调名称。

《子夜歌》相传是晋代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首先创作出来的歌曲。《子夜歌》用词清丽雅致、轻柔婉转,故闻其歌,眼前仿佛能闪现出江南水乡女子身姿婀娜、绮思柔语的场景。我们不妨举几首品味一番。

(一)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二)

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三)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现存于“乐府民歌”中的《子夜歌》只有四十二首,以上是其中三首。这三首都是用女子的口吻,描写自身的爱恋心绪。与“山歌”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吴歌”也经常使用谐音词与双关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思念或悲伤之情。第一首的双关语是“丝”(即“思”),描写的是女子失恋的内心痛苦。意思是说:刚刚认识我心爱的人时,希望我俩爱情专一,两颗心能像一颗心一样;理好的丝放在残破的织机上,都想着能再编出美满的图案,哪里会想到这是不能织成布匹的啊!我们俩最终还是难以在一起的。

第二首则充满女子的哀怨,是对负心郎的满腔怨恨。它也有一个双关就是“关”字,既是指关门也是指关心。意思是说:你这个负心郎跟着别的女子走了,以前答应我的种种誓言只能白白地辜负了。你的心就像这扇门,没有安上门闩却始终张开,我好希望你把这扇心门重重地关闭,把我紧紧地关在里面!可恨啊可惜,你已不再对我“关”心(这里是指把心爱的人“关”在心里)了。

第三首描写的是女子在思念爱人时的焦急心情,它说:漫漫长夜因为思念而不能入眠,月光皎洁而明亮,仿佛映出爱人的脸庞。似梦似形时好像听到爱人呼唤自己的声音,竟然情不自禁地向空中答应起来。

我们再来看几首《子夜四时歌》:

(一)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服,持寄与行人。

(三)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四)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现存世七十五首,这里选取了四首。它主要是依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序而创作的歌谣。第一首“春”歌,描写的是女子因为在春天看到黄檗树而引起了对爱人的想念。意思是说:自从离开了你,我无时无刻不在叹息;黄柏树心一片苦,我心尤甚黄柏心。黄柏春天生长,我心中因离开你而渗出的苦意也在一天一天地滋长着。

第二首“夏”歌:一位劳动妇女从事耕田养蚕完毕以后,身体劳累,但是她的心情更加疲惫,因为已经好久没有见到丈夫了,痛苦和思念不停地煎熬着她。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赶紧翻箱倒柜,把夏天穿的薄的细葛布衣拿出来。一想到已经是夏天了,必须赶着给远在他乡的丈夫寄去夏衣了。

第三首是“秋”歌。秋天是惆怅,是思念,是感伤的季节。秋风吹进屋子,卷起罗纱帐,心动的女子抬头望着明月,不禁想起远方的爱人。她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千里外的爱人身边。

第四首是“冬”歌。寒冬就像是爱人双方必须经过的薄冰期,是对彼此爱情忠贞程度的一种考验。这首诗里,女子用耐寒的松柏来比喻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她向心爱的男子发誓说:看那深水寒潭积尺有余的坚冰,看那千里冰封的皑皑白雪,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依然有翠绿的松柏傲首挺立,我的心就像是这坚强的松柏,为你坚贞不变,你莫要再彷徨,莫要再踌躇,还有什么好动摇的呢?

《子夜歌》可说是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吴歌”。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曾给予《子夜歌》极高的评价。他说:“《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几乎没有一首不好!”“在山明水秀的江南,产生这样漂亮的情歌并不足奇。所可惊奇的是,他们的想象有的地方,较之《挂枝儿》、《山歌》以及《码头调》更为宛曲而奔放,其措辞造语,较之《诗经》里的情诗,尤为温柔敦厚;只有深情旖旎,而没有一点粗犷之气;只有绮思柔语,而绝无一句下流卑污的话。”

当然除了《子夜歌》以外,还有很多种类的“吴歌”。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一向很看重对“吴歌”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认为这是一项有关民俗研究的重要举措。不过最初顾先生着手搜集各地吴歌却是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在《吴歌》一书(前后共有甲、乙、丙、丁、戊、己等六次补集)的自序里提到:1918年,妻病逝,“我感受了剧烈的悲哀,得了很厉害的神经衰弱的病,只得休了学,在家养息。”那时有说不尽的郁闷和惆怅,“而《北大日刊》一天一天的寄来,时常有新鲜的歌谣入目。我想,我既然不能做用心的事情,何妨把这种怡情适性的东西来伴我的寂寞呢!”于是,“想得高兴,就从我家的小孩子的口中搜集起,又渐渐推至邻家的孩子,以及教导孩子唱歌的老妈子。”

就这样,本来一桩“怡情适性”,且用来打发时间的乐趣,在顾颉刚的努力研究下,逐渐变成了他用来了解、分析民俗文化的“必要差事儿”。而这些搜集工作又逐渐影响并吸引到当时一大批的学者,如胡适钱玄同俞平伯等。他们乐此不疲,投身其中,并由此在民国年间掀起了一股研究“吴歌”乃至地方民歌的学术热潮。

按照顾颉刚的说法,“吴歌”可分为五种:(一)儿歌;(二)乡村妇女的歌;(三)闺阁妇女的歌;(四)农、工、流氓的歌;(五)杂歌。我们前面提到的《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中,“闺阁妇女”之歌显然属于第三种。此外,我们不妨从顾颉刚的《吴歌》里再看看其他的种类。

比如儿歌:

(一)

喔喔啼,大雄鸡。吃饱饭,卖脱俚!

这首儿歌充满童趣,看得出是农民家孩子所唱。我想有过农村经验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样依依不舍的心情:小时候已经与小动物产生了感情,平时辛勤地喂养,而最终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把小动物卖掉或杀掉。最后一句“卖脱俚”是吴方言,就是“卖掉”的意思。

(二)

摇摇船,摆摆渡。丝网船,海里过。

这是一首出自江南水乡的民歌。其中涉及到的“摆渡”和小船,只有长期在海边生活的孩子才会脱口而出。顺便一提是,“吴歌”最好用吴方言读出来或唱出来才会琅琅上口,因为有些韵在普通话中无法押顺。例如最后的“海里过”,其实是押“渡”的韵,因为在吴方言里“过”念成“古”。

(三)(www.xing528.com)

小人小山歌;大人大山歌。

蚌壳里摇船出太湖!

燕子衔泥丢过海;鳑鮍跳过洞庭山!

“蚌壳”、“鳑鮍”是湖泊周围的一些渔产,而“太湖”、“洞庭山”则是吴越地区的地名。这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渔家民歌。

(四)

倷姓啥?我姓白。白啥个?白牡丹。丹啥个?丹心轴。轴啥个?轴子。子啥个?纸灯笼。笼啥个?龙爪葱。葱啥个?聪明智慧。慧啥个?卫太监。监啥个?橄榄。榄啥个?蓝采和。和啥个?何先生。生啥个?生姜。姜啥个?姜太公。公啥个?贡手炉。炉啥个?路头。头啥个?头发。发啥个?法师。师啥个?司徒司空。——两条蛔虫,拨倷吃子弗伤风!

这是一首对字歌,很可能是吴方言区盛行的使大人与小孩子互动的一种儿歌。小孩子掌握了对歌的规律以后,里面的词语就可以任意替换。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是吴方言区的读者们可能读起来一头雾水,因为除了个别在普通话里是同音或谐音的词语以外,很多前后的接龙无法用普通话对上。比如,吴方言里平翘舌音不分,所以“子”和“纸”同音,“师”和“司”同音;个别字词的读法是相同的,所以“卫”和“慧”同音,“监”和“橄”同音。另外一些词语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白牡丹”并不是一种白色的牡丹花,而是指地方戏曲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凡间迷恋的青楼女子;“路头”就是“路”,“头”有时是一种无意义的后缀词。开头和结尾的“倷”,在吴方言里,是第二人称“你”的复数形式,即“你们”。至于最后一句,大人唬小孩说:喂你们吃两条蛔虫,让你们吃了不会感冒流鼻涕(伤风)!则是一种俏皮的结束语。

(五)

一个驼子,挑担螺蛳,碰着子个胡子,骑子一只骡子。胡子个骡子,碰翻子驼子个螺蛳。挑螺蛳个驼子,拉牢子骑骡子个胡子。驼子去打胡子,胡子亦打驼子。

这是一首绕口令性质的吴歌。

又比如劳动妇女的歌:

茅舍萧萧傍竹篱,西风惨淡雨霏霏,其时黄菊花初放,触景伤心最惨凄。想着那去岁残冬妻病死,今朝抡算有半年余。她生前最爱篱边菊,亲自栽培手不离;到如今菊花犹在人何在,见花怎不想娇妻!

她到我家勤妇道,女工针凿不低微。庭除洒扫时常洁;中馈烹庖味出奇。客到堂前茶便有,多用芝兰与武夷,描花刺绣翻新样,纺下棉条织布机。绸绫缎疋箱笼有,四季衣衫整备齐。黄昏未肯贪眠睡,灯下常看《女训》书。积蓄银钱资助我,余来还要兑珍珠。堂上翁姑多孝顺,尽心抚育小孩儿。炎天与我驱蚊帐秋凉还要备寒衣。夫妻几载相和睦,从无反目与乖非。

到如今灵帏空挂遵遗像,香魂渺渺竟归西:害双亲哭不尽相思泪,害卑人短叹与长吁!梦魂不见娇妻面,但听见儿女哭伤悲。几张竹椅谁揩抹,满室灰尘扑面飞。孤衾独宿听谯漏,冷落妆台影亦稀。欲思续娶贤难过,□□□□□□□。许多恩爱情难割,路隔阴阳无会期。分明劈破菱花镜,好鸟同林两处飞。苦景诉谁知!

这首吴歌其实是一篇纪念亡妻的悼词!从悼词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必须要遵守的教条有很多,既要勤劳能做家务,又要聪慧能够自学成才;既要遵守妇道,省吃俭用地贴补家庭,辅助丈夫且教导小孩,又要遵守孝道,孝敬翁婆甚至还要关照小姑子。要完完全全做好这些本分的工作是多么不容易,难怪丈夫在失去这么一位“贤内助”后,不忍心再续弦以伤害亡妻的心!这首民歌所反映的既是世俗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同时也折射出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一生的宿命,令人悲伤的固然有丈夫对妻子的恋恋不舍和孩子失去母亲的悲痛,更可悲的,其实是古代中国无数劳动妇女因为过劳而死的“天定”的悲惨命运。

再比如底层人民之歌:

(一)

六月日头火似烧,晒得郎哥背皮焦,本村自业种仔七八亩,覅去种迢乡隔县漏爿田。

这一首是农夫的歌。“自业”是指农夫自己所有的田地;“覅”就是勿要、不要;“漏爿田”是指靠近河滨的田,主要是易遭灾的坏田。农民为了生计,只能不辞劳苦,不畏酷暑地没命劳动。

(二)

西方路上一只牛:三股麻绳穿鼻头。白刀进子红刀出。“拿我肉来大秤秤子小秤卖!拿我皮来幔鼓敲!拿我骨来做簪插!拿我油来浇蜡烛!”

这是一首屠夫的歌。屠夫喜的是能够杀头牛,挣足本钱,因为牛浑身上下都是钱!经过辛勤的劳动可以换来看得见的财富和价值。

(三)

家有三桌赌,赛过小知府。

这恐怕是整日游手好闲、嗜赌成性的败家子的心得体会了。意思是说,家里摆上三张赌桌,各路神仙客汇聚于此,热闹情况不亚于知府家里天天宾客如云了。

还有一些杂歌,内容繁芜。比如:

(一)

天皇皇,地皇皇。吾家有个小儿郎。仁人君子念七遍,一夜睏到大天光。

这是一首小儿招魂歌。民间传说,幼童夜里不能安睡,是因为被鬼魅摄住魂魄。所以其父母必须用红纸写上以上五句话,黏贴在通衢大道的墙上,等待有哪位仁人君子走过读上几遍,便可使得小儿褪去邪秽,获得安眠。这当然是荒唐无稽的,但在古代民间却十分流行。

(二)

子老虫,丑牛;寅老虎,卯兔子;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猢狲,酉鸡;戌狗,亥猪。

这是一首吴方言区供小孩子牢记十二生肖的歌谣。

(三)

树头挂网枉求虾,泥里无金空拨沙。刺潦树边栽枸橘,几时开得牡丹花?

这首写的是一个女子对自己情人的不满和失望。她首先说明找错了对象,就像是缘木求鱼,在树上挂网怎么会捕到水里的虾?就像是水中捞月,在一堆烂泥里怎么可能淘到金子?然后她又分析了两人的性格,觉得性情上的格格不入导致了婚姻很难圆满。“刺潦”和“枸橘”都是有刺的植物,说明两人的性格都很倔强,不宜相处在一起,所以他们之间永远开不出美满幸福的“牡丹花”。

明、清以来,除了东南地区的吴歌、西南地区的山歌以外,还有流行在南方的粤歌。一般来说,粤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与山歌、吴歌类似,主要也以情歌为主,经常采用双关等修辞手法。比如:

思想妹,蝴蝶思想也为花。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这两首歌都是描写青年男女彼此爱慕,倾诉各自对爱情的真诚。前一首用比喻,围绕蝶恋花、花恋蝶的形象诉说彼此的爱意;后一首是用双关语,“丝”即“思”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