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庆
小提琴从民间出现并发展至今,大约有500余年的历史,究其源流,音乐史学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源于公元12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西班牙的雷巴伯琴(Rebab),欧洲人称为雷贝克(Rebab)或拉贝卡(Rabeca),其形制为琵琶形,张四根牛筋弦,席地曲腿而坐,用马尾弓拉奏。德国学者黎曼(Rleman1849~1919年)不同意此说,据他考证英国早在公元7世起就有弓弦乐器克罗塔(chrotta)在民间流行,后又发展成为一种用左臂挟持,右手持弓的,被称为臂提里拉(Lyradobraccio)的抱琴。
欧洲学者多认为阿拉伯和欧洲为弓弦乐器的发祥地,但中国早在6世纪的隋末唐初,古龟兹国就有弓弦乐器艾西塔尔(后发展成为有木制梨形音箱,琴颈上有指板,张四弦,用弓擦奏的胡西塔尔和在东北部奚族部落流传的用竹片或马尾弓夹在两根弦中拉奏的奚琴,亦称嵇琴,宋末传入中原一带,发展成为马尾胡琴)。随着东西经济文化在沿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中,中国居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首,尚不能独自称为此类乐器之祖源。但就小提琴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集东西方弓弦乐器之长,于16世纪在意大利开始定型为一种与近现代小提琴形制最为接近的老式六弦琴维奥尔。后又改制成张四弦用马尾制成的弓擦弦拉奏的Violin,中国最初译音维俄林后统称为小提琴。
16世纪始,在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英纳一带,由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英纳制琴派和以萨洛的加斯帕罗和他的学生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制作的大小不同的四种维奥尔和小提琴同时用于民间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的演奏。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由70个零部件组成的四弦小提琴才基本定型并在意大利形成制作和使用小提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阿马蒂、斯坦纳以及被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斯特拉迪瓦里。
阿马蒂制作的小提琴身圆鼓鼓的,面板和背板的弧度较大,音质明亮细柔,适于演奏室内乐,深受欧洲贵族阶层和乐师的喜爱。阿马蒂的传人斯特拉迪瓦里经过反复试验修改,发明出琴身稍扁平,工艺精美,音色更加甜美圆润的吉布森琴和由瓜尔内里制作的瓜尔内里琴,经普尼亚尼、帕格尼尼、维奥蒂等小提琴大师的天才演奏而名扬天下,正像美国鲁道夫·海尔明斯基撰写的《价值连城的小提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之所以不同凡响,不仅因为其价值连城千金难买,亦不仅因其几百年无一巧匠能仿造成功,更是因其音调千变万化,可激如雷电,可低如呜咽,恍若有生命一般。”这种小提琴是艺术和工艺的结晶,是伟大的艺术珍品,是演奏美妙音乐的至高至贵之器。美国小提琴大师伊萨克·斯特恩也说过:“这种小提琴不凡之处,在于其声音极其悦耳动听,而且无论在多么宽广的空间都能如此,琴声悠扬柔和,能奏出美妙的乐韵。”
小提琴最初在意大利民间出现时,就像中国的二胡一样,只是民间乐师炫耀技巧和伴奏民间歌舞的一种乐器,17世纪初小提琴进入宫廷乐队,除伴歌伴舞外,主要以独奏重奏的形式参加室内乐演奏,直到17世纪后半叶,随着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出现,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科雷利、维尔瓦第、塔尔蒂尼、帕格尼尼等,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路并在创作和演奏方面登上了辉煌的巅峰。科雷利认为小提琴是一种歌唱性很强的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单纯卖弄技巧、哗众取宠的手法,着重于辉煌又有活力的旋律和节奏型的塑造,他的慢板柔美如歌,富有内涵,与快板形成鲜明对比。维尔瓦第首先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他的创举使协奏曲这种大型曲式具有了交流性和戏剧性,将小提琴推上了乐队皇后的宝座。塔尔蒂尼则奠定了早期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奏鸣曲的模式,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的五十首变奏曲,使小提琴的弓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魔鬼的颤音》等经典名曲,把小提琴演奏艺术推上了一个高峰。而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大师帕格尼尼则是意大利古典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浪漫主义学派的著名先驱人物之一。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范本,其中新旋律技法和节奏音型的实用,新颖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和一定紧张度的和声组合等,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和示范的作用。他在随想曲创作演奏中使用的双泛音,连顿弓、抛弓、左手拨弦、远距离大跳、双音以及特殊的调式和复杂的和弦结构与链接等,都是后来人们刻意探索和效法的秘诀。从小提琴的出现到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出了突出而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小提琴创作演奏界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古典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最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和古典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海顿、莫扎特、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约阿西姆、小提琴教育家达维德、施波尔、阿希姆等,在发展总结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成就和小提琴艺术的规范化教学方面为全世界作出了典范。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等著名作曲家,为小提琴与乐队写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作品,不但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挥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莫扎特的父亲、莫扎特、施波尔、达维德、约阿希姆等大师的努力下,世界上第一所最高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于1843年创立,并把小提琴列入专业教学。他们编写了《小提琴教程》并选编了许多古典名曲供教学使用,在他们的努力下,莱比锡音乐学院形成了世界较有影响的小提琴教学中心,培养出奥尔、魏登堡、海菲茨等一大批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由意大利转向法国和德国。法国著名制琴家吕波和图尔特等,为取得更好的音质和音量,以适应从皇室转向民间和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与音乐厅的演奏,他们把琴弓加长,弓杆由外弧转为内弧并适当增加了重量,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以使指板变长,琴码变高加大了弧度,增强了张力,音柱也随着加粗,以获得更好的音质和更大的音量与力度。1820年前后,法国人施波尔又发明了夹在左后侧面的腮托,使左手从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在换把、揉弦、按弦等方面更加灵活自如。
法国小提琴学派——法比学派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与法国的巴约、罗德、克鲁采等共同创立的。巴黎音乐学院是继莱比锡音乐学院之后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小提琴艺术的教学中心,直至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小提琴教学仍采用着马扎斯、克鲁采、罗德、加维涅等编写的练习做教本。法比小提琴学派,在演奏艺术上对世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特、克赖斯勒和出道于巴黎音乐学院的比利时小提琴学派奠基人贝里奥、维厄唐、伊萨伊、蒂博以及20世纪在世界乐坛异常活跃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小提琴艺术大师梅纽因等,对小提琴艺术由古典走向浪漫,由新浪漫主义走向现代,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如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的波兰小提琴演奏家维尼亚夫斯基,在古典与浪漫结合方面有不凡成就。出生于西班牙,经法比派熏陶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的优秀演奏家萨拉萨特,他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等,在柔美流畅的技巧的运用和情调内涵的诠释上,都达到了辉煌的巅峰,成为名传千古的经典名曲。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的奥地利籍演奏大师克赖斯勒,向以潇洒自如、富有活力的演奏风格著称。
法比小提琴学派与法国音乐,经历了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转变,也经历了贵族音乐向大众音乐的转变。19世纪30~40年代,巴黎作为欧洲音乐文化中心,吸引了肖邦、帕格尼尼、罗西尼、李斯特等各国音乐大师,与法国民族乐派的圣桑、普朗克、拉洛、福雷及著名的作曲大师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一起共同创造发展了法国音乐,并为法比小提琴学派增添了光彩,也对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世纪始,俄罗斯音乐由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大发展时期,格林卡、达尔戈梅日斯基、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和“新俄罗斯乐派”(又称“强力集团”)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为俄罗斯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弦乐器重奏等室内乐作品,有些已成为经典名曲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演奏,因而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德国和法比学派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后起之秀。著名的德国小提琴教育家奥尔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五十余年,培养出了海费茨、埃尔曼、米尔斯基、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尤其是海费茨,他那火一般的热情,钢铁般的控制力,惊人的技巧和强烈的个性曾让世界感到震撼。
十月革命后,苏联在继承俄罗斯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也作了不懈努力,敖德萨音乐学院的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扬波利斯基和莫斯特拉斯等,形成了新的苏联小提琴学派,他们编写的《小提琴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小提琴指法概念》等专著,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苏联小提琴学派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素养,纯净的音质、精确的音准、辉煌的技巧、强悍的力度、高尚的风格等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善于把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细致的理解,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形成独特个性的当代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卡巴列夫斯基、普罗克菲也夫、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和小提琴家克利莫夫等,对苏联音乐和小提琴艺术的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借着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东风,由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武汉、桂林、重庆、西安、延安等大中城市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近百所音乐专科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系,都把小提琴纳入重要教学体系。小提琴在中国的演奏和普及规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小提琴艺术,是在博采世界各小提琴学派之长的基础上起步的。小提琴演奏老一辈作曲家多受法、德、俄、日等国音乐教育,他们在教学、创作和演奏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将西方的理论技巧同中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力求创立出中国小提琴学派,成为有中国特色并被世界公认的专门学科和体系,跻身于世界音乐之林。
在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和国内专修小提琴的我国老一辈音乐家陈洪、马思聪、冼星海、赵年魁、甘文廉、朱风林、黎国荃、韩里、费曼尔、林跃基、谭抒真、郑金銮、王人艺、温潭、黎珉、穆堃来、戴粹伦等,不但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教学和演奏作出了贡献,还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和后起之秀。据不完全统计,仅曾在中央和地方乐团、文艺团体担任首席、独奏或在各音乐院系执教的就有丁芷诺、胡坤等二百余人。他们中许多人在历届国际国内小提琴比赛中夺魁获奖,许多人编写过有关小提琴艺术和技法的专著教材,创作过大、中、小型中国风格的小提琴曲。
20世纪30年代时,小提琴在中国还是“阳春白雪”,是城市的贵族阶层(包括洋人)拥有和喜爱的乐器,那时的小提琴主要靠进口或在寄卖商行才能买到。由于小提琴的普及和美育教育的开展,小提琴的需要量迅速增加,上海、广州、福州、青岛、哈尔滨、成都等大城市开始有了专门制作销售小提琴的手工作坊和琴行,他们从国内外收藏家的手中购得名琴和优质琴之后,加以研究解剖,利用中国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精湛的手工工艺,开始制作小提琴。经过近五十年的钻研制作,中国小提琴的工艺和品牌已进入国内外市场,开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作的红棉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四届国际提琴制作“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洪祥制作的小提琴,在1980年日本国际提琴展示会上被评为“样板琴”,并被冠名为“戴氏琴”,1983年又在联邦德国国际提琴博览会上获音质一等奖。(www.xing528.com)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与理论建设和中国风格小提琴曲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老一辈具有民主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和小提琴家,在1930年始已开始对此予以关注。他们在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创作或改编的小提琴曲中,在调性布局、旋律写作和声配器等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战争,是音乐家走出“象牙之塔”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年代,也是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我国大量使用和普及的年代。为了组织民众、宣传政策、鼓舞斗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成了一时的风尚,小提琴演奏和具有中国风格小提琴曲的创作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小提琴的教学创作和演奏,出现了人才济济、创作丰收、规模空前、成绩卓著的大好局面。
老一辈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中,除了留法学习小提琴并组织过中国留法音乐学会的冼星海、郑志声专门写过中国风格小提琴独奏曲《昭君怨》《广东音乐主题小提琴曲》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乐曲外,1926年曾留学美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黄自与潭小麟,在创作大量中国风格艺术歌曲和管弦乐作品的同时,也对中国风格小提琴曲的创作给予了关注,他们在《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弦乐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以及管弦乐序曲《怀旧》等作品中,注重发挥小提琴这种主奏乐器的作用。其他如江文也的《小提琴、钢琴、大提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及贺绿汀、屈文中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也都写过一些小提琴独奏曲以及小提琴为主的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为早期中国风格小提琴曲的创作和演奏,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小提琴曲创作和演奏中最有成就的,当首推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先驱和大师马思聪先生,13岁(1924年)就赴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奥别多菲尔、布里虚等著名小提琴教授学琴,1929年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被誉为“东方神童”。在小提琴演奏和作曲、教学等方面,马思聪把自己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建设。从1933年用广东民歌作主题创作的我国最早的小提琴独奏《摇篮曲》和《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开始,他一生陆续创作的中国风格小提琴曲有《第一回旋曲》《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绥远组曲》(后改为《内蒙组曲》)《西藏音诗》《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山歌》《慢诉》《跳龙灯》《闹元宵》《春天舞曲》《第二回旋曲》《新疆狂想曲》《阿美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高山组曲》《双小提琴奏鸣曲》《双小提琴协奏曲》等二十余部(首)大、中、小型小提琴曲,其中许多都是中国风格小提琴曲中的精品,在反复的演奏过程中受到国内外的赞赏与好评。原苏联音乐家什涅尔逊曾评价说:“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等作品,富有特别的主题、旋律的民族特征、新颖的色彩效果以及作曲家所要求的演奏技巧等,使得他的一些天才作品成为现代世界小提琴演奏节目中引人珍爱的曲目。”
马思聪在创作中,非常注意探索和把握民族音乐的独特技巧和神韵,鲜明地体现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追求,他善于把古今中外各种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使乐曲具有了新颖的形态、技巧和内涵。如《内蒙组曲》中的调式交替等手法的运用与调式、旋法、节奏、音区、伴奏织体等方面的恰到好处的变奏和对比,使缠绵深切的思乡之情久久回荡,回味无穷,在国内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使这首乐曲成为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的艺术精品,至今仍长奏不衰。又如《牧歌》《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新疆狂想曲》等,具有特性的民族民间曲调,经过他天才的处理发展,化成既有民族特性又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新音乐语言,再加上多种中立音和色彩音的运用,常规和弦和非常规和弦“高叠”“复合”“附加音”及频繁的调式交替和转调等,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已由表及里,深入到他的音乐语言和构思、布局、发展、处理及整个乐曲的血脉骨髓之中。
马思聪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和演奏,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国神韵和民族风格,并作为优秀音乐遗产列入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宝库,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证和好评,因此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学派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五十年以来,在老一辈音乐家的倡导和带动下,中国风格小提琴艺术的创作和演奏形成了高潮迭起,佳作连篇,誉满全球的蓬勃发展局面。马跃先、李中汉的《新疆之春》、陈刚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靳延平的《舞曲》、唐其竞的《花儿》、茅沅的《新春乐》、沙汉昆的《牧歌》、朝克的《那达慕大会》、李自力的《椰林迎春》《丰收渔歌》《忆延安》《喜见光明》、廖胜京的《红河山歌》、何东的《黎家代表上北京》、陈健的《五指山之歌》等一大批小提琴独奏曲,不但是音乐会和各类文艺演出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受到过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称赞,并获得过省级或国际的奖励,而且为专业和业余的小提琴教学提供了丰盛的中国曲目。这些创作改编曲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而且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求新,用古典的、浪漫的、现代派的各种技法演绎中国音调和各种民族民间特色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并发展了小提琴的表现能力和深广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对中大型小提琴曲的创作演奏给予了应有的重视,陆续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如何占豪、陈刚用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同名越剧的音调创作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屈文中用粤曲音调创作的被誉为继《梁祝》之后的又一部富有传奇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协奏曲《帝女花》和奏鸣曲《颂春》、杜鸣心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丁善德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陈以强的音诗《献给先烈们》、靳延平的协奏曲《我的祖国》、崔三明的《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吴祖强的《小奏鸣曲》《迥旋曲》和与司徒华城合作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草原新一代》、李耀东的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等共计近五十余部。虽与世界音乐艺术发达国家的小提琴曲库相比较,数量和质量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从中国这个在战乱灾祸和贫困中挣扎创业的后来者说,其成就足以让世界惊叹赞许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中国小提琴艺术也不断走出国门,各国指挥、作曲、小提琴大师们和广大音乐素质、鉴赏能力较高的广大听众,对中国的“民族交响乐杰作”“室内乐精品”以及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中国蝴蝶和爱情”“独特真切的中国水墨画”“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采撷的艺术之珍”等作品好评如潮,赞不绝口,有些曲目已被选为世界小提琴艺术宝库中的经典曲目,由著名指挥大师和著名交响乐团在定期音乐会上展演,著名小提琴艺术大师梅纽因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寄予厚望,特意选拔优秀的“种子选手”到他的门下或推荐给著名音乐学府深造。这些在报刊上多有转载,因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中国的小提琴大军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后备力量雄厚。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在继承和超越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将会迅猛发展,不断为世界增添新的光彩和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年。
2.《音乐欣赏手册》及《续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1989年。
3.《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4.《马思聪逝世三年祭——我与马思聪》,李凌撰写《音乐研究》1990年1~2期连载。
5.《中国音乐家名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6.《中国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