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文化传承新亮点

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文化传承新亮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朱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我国全面地开展与实施,被冷待和边缘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下子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新潮”和“亮点”,都被冠以“原生态”的时尚新名,把国人恋旧趋新的传统习惯推向了极致。

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文化传承新亮点

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

朱 菁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我国全面地开展与实施,被冷待和边缘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下子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新潮”和“亮点”,都被冠以“原生态”的时尚新名,把国人恋旧趋新的传统习惯推向了极致。中央电视台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原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首次把“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列入单项竞赛行列,给人们的音乐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趣和色彩,产生了轰动的效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也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音乐界的关注和议论。作为一名学习讲授科学发声法十余年的普通声乐教师,学生们纷纷提出要学“原生态唱法”,要我讲“原生态民歌”的含义与界定,时势逼迫我不得不对此进行一些学习和研究,否则怎能“传道、授业、解惑”,作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呢?

一、“原生态民歌”与“原生态唱法”

是在一定的时空纵横和生态环境中,口耳相传、自然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往的音乐术语中,本无“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近些年来,为了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人们从自然科学界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上,借鉴演化出“原生态”这个词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因感到在现代文明和新潮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面临失衡和衰亡的危机,才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这一切都是针对民族民间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文化而言。音乐界和媒体为了区别于以民族民间音调作主题的创作歌曲和作曲家演绎创编的新民歌,把民族民间原汁原味、在原来的生活场景中演唱的传统民歌和各具特色的演唱,统称为“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借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抢救扶持。

什么是真正的原生态?学界和传媒界对此并非都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以唱陕北民歌名著中外的当红民歌新秀阿宝,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曾说:“我在舞台上唱的都不是原生态,在山里放羊时唱的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由此可见,真正的原生态是伴随人民大众的生活、劳动、休息娱乐,在各种特定的场合,根据表现内容场景的需要,用代代口传心授的音调,即兴填词咏唱的民歌。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场景的演唱或模仿演绎,尽管是原谱原词原味,但严格地说都是经过二度创造带有一定表演修饰性的次生、再生、新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各种音乐文化的本源和基石,所以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普查编纂过程中,非常强调现场的录音录像和忠实于原貌的记录整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审美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需要重点保护的也在于此。

民歌是长期在民间口头传承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活态文化,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是用即兴填词、辗转填词、腔随词变、词随腔走的方式传承演化的,因而这一类民歌常呈现出千人千腔,百人百调,十唱九不同的特征。20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民歌这种称谓,历代沿用过的有“诗”“歌”“谣”“辞”“曲”“令”“风”“词”“调”以及少数民族中的一些特殊称谓。20世纪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受英语“folksong”等词语的影响,才开始用“民歌”(民间歌曲)“民谣”(民间歌谣)这种术语概括历史上的种种称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教学体制中,仍非常强调中西结合与两个并举,中国民歌与民族器乐也采用世界通用的作法,纳入教学机制之中。民歌古曲新唱或用民族音调填词创编的新民歌或艺术歌曲成为时尚,一直延续至今。

在欧美等国,民歌这个概念,包含着作曲家记录整理、演绎编创的民谣歌曲,都属于作曲、创作的民歌风声乐作品范畴,声乐教学和音乐会上演唱的各国民歌一般都署有作曲者的名字。中国没完全采用这个广义的概念,一直把人民大众口头填词创作、自然传承演变的原生态民间歌曲称为民歌,把音乐家、诗人和爱好音乐的文人采录记谱演绎加工的民歌统称为新民歌,或冠以××民歌后署上记录、整理、填词、改编者的名字。只有用原型民歌作主题,用多种音乐手法加以变化发展的民歌风创作歌曲,才可以署名为作曲。严格地说,民歌填词改词、演绎新唱或整理加工、编配和声伴奏等,都是二度创作,编曲和作曲只有程度大小与手法多寡之分,从民歌的传承发展来说,既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还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符合历史规律和现实状况的,由于观念和界定方面的含混不清,媒体和社会各界常出现“民”“名”不分,把用原型民歌改编、创作的民歌风艺术歌曲或通俗歌曲也作为民歌对待,重复演唱别人记录、整理加工的民歌又成为演唱者个人的作品或创作歌曲。

这在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的音像制品或举办的民歌展演评奖中,常为此发生讹传误导或争执纠纷,甚至因署名和版权问题,闹出很多笑话和闹剧。为便于立法调解,又规定出“重复八小节”以上的就可视作盗版或剽窃。对于创作歌曲来说尚可说得过去,对于民歌来说,就是观念与界定的不够严谨科学了。世界各国用“起、承、转、合”体的四乐句三十二小节或更多的原型民歌作主题改编创作的声乐、器乐曲多的是,如果都视做“盗版”“剽窃”,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民歌作为一切音乐的本源和基础,虽然短小简练,但大都是历史传承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精品和经典,用各种音乐手法演唱、演绎民歌或改编创作声乐作品,是全世界通行的惯例。世界各国的音乐界、教育界或演艺界,把本色民歌或演绎改编的民族风格音乐、器乐作品,作为必修课程或主打节目与经典作品教学、演唱已是很普遍的传统了,这也是保护传承、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贯彻“非遗”产保护工程和普及音乐教育以及繁荣出版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实行观念认识上的转变,对以上问题作出科学严谨又符合实际情况的界定规范是学术界、尤其是音乐教育界急需完成的任务。(www.xing528.com)

二、民歌唱法的多元化与科学分类界定

从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史来说,欧美和我国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欧洲早期的传统唱法可分为美声、宗教和世俗三种。美声唱法源于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虽然19世纪以后,美声唱法分为追求高音和辉煌技巧的“阉人唱法”和追求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靠音乐表现、语言表达与声音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来表现完美艺术意境和演唱的深度与广度的艺术(抒情)歌曲演唱法,其他还有提倡腹式(横膈膜)呼吸、“掩盖胸声”的“关闭唱法”,提倡以哼唱的方式、以求得“鼻腔共鸣”和“面罩感觉”的“面罩唱法”等。美声唱法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的胸腹式呼吸法和正确的头、咽、胸腔共鸣表达完美的演唱与艺术的高度。宗教唱法是基督教天主教唱诗班以充沛的气息在男声A~g2的自然声区中作平直和谐地歌唱,世界各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唱诗班采用的都是这种圣咏歌唱法。欧洲11~14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日益兴旺,艺术逐渐由宗教寺院和封建贵州阶层专用转为全民所用,由多才多艺的民间流浪艺人、吟唱诗人、恋诗歌手等兴起发展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世俗音乐(包括民歌、民谣及民间乐器演奏、诗歌等)开始普及于村镇集市与城市街头娱乐场所。其中也包括民族民间各种具有独特色彩的牧人、渔夫、伐木者、农民、手工业者的吟唱的独唱、齐唱、叠唱的各种民间歌曲与“说白歌”等。

中国的歌唱艺术以伴随着华夏民族历史发展的民族民间唱法为主,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相结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演结合、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审美表现原则。近现代以来,西方教会音乐和音乐教育体制民俗音乐,由传教士留学欧美、日本的音乐家传入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在中国得到推广普及。以中国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声乐演唱体制逐渐形成,音乐与传媒界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定位与界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约定俗成达成共识的。从声乐演唱的角度讲,各种唱法,尤其是民族唱法都是各有千秋、流派、特色的极为复杂的文化事项,用这三种唱法来归类界定从学术上讲尚不够严谨科学,因为一个成熟的声乐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歌都能唱好的全能歌唱家和教学家,但作为普及提高声乐演唱艺术的角度上说,还是符合实际和具有实用意义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的实施和需要,十二届“青歌赛”又增加了“原生态唱法”,虽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但也引起了一些议论和争执,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本来应属于民族唱法的一种,把它单独列为一种唱法推广普及难度很大,列入大赛没有必要: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新鲜感人,有浓郁的田野风味和民族民间特色,也有原来各种唱法不具有高难度技巧,是中国民族民间独有的、自然传衍的天籁、地籁、人籁的综合体,应该大力推广扶持。有的认为“我们现在推广普及的是经过借鉴吸收和长期教学实践的学院派民族唱法。实际上民族民间独具特色的唱法很多,没有独特色彩就形成不了民族唱法,如各种戏曲、曲艺的唱法,各种特色民歌的唱法,像唢呐或双管乐器用循环呼吸法吹卡一样,由常人自然声音难以达到的最低音唱到小字三组以上的像吹口哨似的高声区,并且可以一个人唱由持续低音衬托的双声部的“呼麦唱法”,还有由声乐教学大师林俊卿创新的“咽音唱法”,又称为关闭唱法深化而成的,以气泡音与哨音为主的“海豚音唱法”等等,发现继续增加列入,由三而四、而五、而六……只图新鲜和引人入胜,使唱法越来越多且杂乱无章,这不是严谨科学的作法,还是以三种唱法的归类为好。

从我国唱法的形成发展历史来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将多元化多流派的各种唱法统一归类,实施教学推广普及,我认为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且对繁荣发展声乐演唱艺术大有好处的正确方法。长期以来美声、民族、通俗三类唱法的各种流派分支在我国都很盛行,在教学普及推广过程中,已逐步从其主要的声象音质特点、呼吸演唱特点及训练表现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要求。唱民歌以前都是以普通话为主,用美声、通俗、民族各种唱法演绎,表现不了各地方各民族各地域民歌的特色,且给音准节奏、吐字、表情为主要标准的评比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可以在民族唱法中,增加用民族地方语言演唱各种具有独特的本色民歌,即现称为“原生态民歌”。因为民族唱法本身就早已包括各类戏曲、曲艺和民歌的本色唱法,如早期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彭丽媛演唱的《沂蒙颂》、胡松华演唱的花儿等,21世纪以来,原生态的演唱、现代化的包装、致力于传统经典民歌的改革发展,实现现代高科技与传统艺术有效结合的新民歌传播派等,虽各有自己的“粉丝”和“圈子”,但在世界一体化、百花齐放、多元文化并举的新时代,早已为国内外各阶层人民大众所承认和欣赏。已有的三种歌曲与唱法分类已可以包容现有的各种声乐文化现象,没必要再将各种流派分支一一单列出来,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争执和麻烦了。

三、“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给声乐教学提出的新问题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以严格规定的教程或技巧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呼吸和嗓音演唱与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控制声音的生理心理状态,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各种歌唱所要求的技巧、协调与耐力。声乐教学采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的同时,常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音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扬长避短,将其特质和声音表现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与歌唱艺术,都有各自的风格、韵味及独特的演唱技巧。各个历史时期曾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民间歌手与戏曲、曲艺演员,近现代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民族声乐歌唱家和戏曲、曲艺、新歌剧演员和演艺大师。各种行当、各种流派、各种歌唱技法与欧美的美声、通俗并列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妍斗奇的繁荣昌盛局面,这一切都与传统的、正规的声乐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正规的声乐教学,一般都能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欣赏习惯与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点,以及各族各地的演唱家的用嗓方法,来划分民族唱法的嗓音分类与声象特点,并根据其与西方声乐的类似与不同点,建立民族唱法规范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采用请民间歌手或民族声乐演唱大师作示范教学的风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事实证明,这是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后因受“文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欧美的现代文化和流行(通俗)音乐喧宾夺主,轻视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现象在新生代中较为普遍,除中央和一些正规的地方音乐院校外,大部分新建的综合大学及地方音乐艺校,只教美声或流行,民族民间音乐课形同虚设,学西洋或电声乐器的学生连一件中国乐器都不会演奏,学美声通俗音乐的只会演唱经过加工改编的创作歌曲,连一首原生态的中国民歌或地方戏曲都不会唱。21世纪以来这种不正确的现象,虽在中央电视台三种唱法并举的引导推动下有所改变,但传统正规的民族民间音乐(现统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声乐的教学尚未恢复到国家和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所期望的理想程度。许多在以欧洲为中心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包括我在内)对中国音乐一知半解或只知皮毛,对民族声乐教学更是不通不懂,根本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学生们追求时尚要学民歌新秀阿宝,要学花儿王朱仲录,要学民族声乐演唱(郭兰英、才旦卓玛、王宏伟、宋祖英、彭丽媛……),要学“呼麦”,要学“原生态唱法”……给我们出了许多新的难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学习总结老一辈声乐教学大师教授民族唱法的经验,并向老歌手和新涌现的当红民歌手学习他们独特的声音特质、演唱技巧和教育传承方法。

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劳动密切结合的各种原生态传统音乐,千百年来是在个人、家庭、民俗、节庆、宗教、聚会等场合,以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父母传子女、师父带徒弟等自然传承方式传衍、发展、继承、保护下来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专家学者、老艺人歌手、学校教育、传媒报刊、积极采用人为的生态恢复还原方式,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用现代科技手段、千辛万苦抢救收集或正在继续抢救收集的音、谱、图、文、像等静态资源,变成学校、媒体、社会采用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动态保护传承的活态资源。这种自然传承与社会传承相结合的全民传承方式,应是新时期最为便利有效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21世纪以来,文化教育部门在国家文教委员会的重视指导下,编写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教程,但真正将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原生态音乐列入必修课,认真进行欣赏、实践的并不多见。因为较长时间的中断与缺失,许多综合大学的音乐院系真正能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师资非常缺乏,有的采用选修课方式应景,有些干脆不设此项课程。许多新设院系,因领导者的观念转变不够,在购买图书资料时,各种教学需要或可供参考的教程、谱本、音像或理论教材一应俱全,唯独缺少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临时聘请民族音乐学家去任课,还得现编教材、课件、题库、试卷,费时费力且给任教者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很难达到学以致用、培养人才的教学目的。

就拿民族声乐教学来说,老一辈声乐教授专家的教学研究成果及请民间歌手艺人演唱家示范教学的方式,多已变成历史的遗产。大家已习惯了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认真分析各种特殊民族民间唱法的声型分类及呼吸、用嗓、吐字、表情方法,用心理、机理、示范、语音、比喻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民族唱法尖子人才的教学已不多见了。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与实施,民歌、花儿、民乐、民舞进课堂,请民族民间歌手艺人登上大雅之堂示范传授技艺的传统日渐恢复,内蒙、云贵、新疆等省区艺术院校,设专修班把“长调”“呼麦”“侗族大歌”“十二木卡姆”“昆曲”等打造成全人类的艺术精品,被联合国科教科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给我们作出了创新发展的先进表率,启示督促我们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尽快实现规范正统的教学体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尖子人才和实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