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音乐传播:从中心到相对视角的价值论

电视音乐传播:从中心到相对视角的价值论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中国大陆MV的内容、风格与形态中,是否能够找出大陆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观的民族化转向的蛛丝马迹?这届音乐电视大赛,目的是使音乐电视民族化。

一、从MV看大陆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观的民族化转向

如果说,经由电视传播的音乐事象大都是先于电视传播而存在的话,那么电视音乐录像片(MV)可以被看作是电视深度参与其创作的唯一音乐体裁样式。由于采用这种体裁的电视节目,在电视传播中承担着音乐商品广告促销的重要功能,因此其电视传播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亦因此,对于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的观察来说,MV就理应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观察对象。

笔者在本书第八章第三节中已经提及,在中国大陆的电视音乐传播中,MV是一种传播量较大的、以流行音乐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体裁。那么,中国大陆MV的内容、风格与形态中,是否能够找出大陆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观的民族化转向的蛛丝马迹?在MV节目中体现的导致这一转向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此为本节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导致大陆MV民族化取向的政治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方的MV曾被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视为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重型武器,MV的传播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对东方民族的“文化空袭”,因而对之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此认识制约下,甚至连所有东亚国家(或地区)制作的MV作品,也一并被摒弃在大陆国门之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美籍华裔主持人靳羽西送来的美国音乐电视节目被大陆电视拒绝播出的同时,由新加坡广播局制作赠送给中央电视台的一些音乐录像节目也被禁播,其理由依然是“情调不健康”,如其中的《何日君再来》就因历史的原因而被视为“靡靡之音”。

198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其节目《潮——来自台湾的歌》中,播出了台湾“小虎队”演唱的音乐电视节目,这是中国国家电视台第一次默认MV的存在,但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并没有继续播出这类节目。因此,直到1991年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清楚MV为何物——尽管此时作为电视节目体裁的MV已步入16岁花季,而作为电视频道的MTV亦已开播整整10年了。

1991年亚洲卫星电视的开播,形成MV对中国大陆第一轮强大的冲击波。这一年的8月16日,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居民通过电视屏幕发现了一种陌生的电视节目:在快速变幻的画面中,奇装异服香艳性感的歌手演唱着西方流行音乐或港台流行歌曲;这种节目与惯常所见的电视转播演唱会节目是那么的不同,如潮水般涌来的绮丽画面让他们目眩而神迷。于是,高低起伏的屋顶上一夜间冒出灌木丛一样密集的电视卫星接收天线,迎接这来自太空的外星怪物,大陆媒介的空中管制因此而被撕开一个大口。

隶属美国MTV电视网的亚洲音乐电视台(MTV Asia)英籍总经理艾特耶欧曾得意洋洋地宣称:“音乐电视是一套表现生活方式的节目。它告诉青少年怎么穿着、如何恋爱、怎样度过青春期。”在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看来,艾特耶欧的这段话无疑是不打自招地供认了MV是资本主义文化向第三世界文化进行文化殖民和推进和平演变的糖衣炮弹。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巨变”,中国大陆的执政者有理由对这个叫做MV的东西充满戒心,因为美国音乐电视台欧洲分台(MTV Europe)的总监比尔·罗迪,以美国人特有的直言不讳,沾沾自喜地到处对人说:“我们对欧洲也很感兴趣。我们在(东欧)巨变之前就在那儿开播了。我们愿意认为,是我们帮助了它的开放。”(〔英〕《广播》周刊)。艾特耶欧也同样狂妄自大地吹嘘他的亚视MTV频道:“对于音乐电视的反对者来说,它是来自西方的文化空袭。”

这种危言耸听的自我宣传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它事实上不仅没有促进西方MV在中国的传播,反而刺激了中国大陆于1993年面对西方音乐电视的“文化空袭”赶筑起两道防御工事:首先,明令控制电视卫星接收天线的生产、销售和安装;其次,加紧制作和播出自己的音乐电视作品。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在1993年末“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之后的一番话,颇能代表中国大陆对西方MV的官方看法:

音乐电视始于西方,内容大多数是流行歌曲,爱情至上,缠缠绵绵者居多。这届音乐电视大赛,目的是使音乐电视民族化。[34]

我们注意到,MV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得以广泛传播,其初始动机可理解为面对国际卫星电视日益增多并全球覆盖的大背景,以及相继发生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警示因素,而由政府宣传领导部门提出的一种文化因应措施。这个措施可以“民族化”这个概念予以表述。当时对MV“民族化”的理解和设计,仍可以杨伟光的表述为代表:

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把现有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族歌曲拍成音乐电视系列,并不断创作出一批又一批新的民族歌曲,拍出具有民族特色、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电视作品。[35]

从维护政局稳定的目的出发,实施对外来MV的“民族化”改造,主要是针对国内外部分政治力量的“全盘西化”主张与行动而实施的防守反击式的对应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环境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远处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人权”和台湾、西藏问题为借口,对中国的频频政治施压和1989年以来的经济制裁,以及借中国对外开放之机加紧进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近处也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苏东巨变”带来的强烈冲击波;日本右倾政治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这些势力在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加紧对“台独”的支持并加入针对中国的TMD(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此外还有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和印度之间历史存在的领土争议,“台独”势力的坐大与“藏独”势力在西方支持下的时隐时现,等等。这些麻烦不断的国际国内环境因素,使中国政府对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不敢掉以轻心。

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中国周边的意识形态环境也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被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视为最大的假想敌,他们持续了近50年的“思想战”的主要矛头,从“苏东巨变”之后转向了中国。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宣称:(www.xing528.com)

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外援和文化交流都毫无意义。[36]

他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我们做生意,需要我们的技术,他们无法阻挡我们的无线电广播。当他们打开门伸手去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应竭尽全力把尽可能多的真理塞进门去。[37]

西方空中媒介在这场“思想战”中,也确实充当着一个重要“兵种”的作用。美国政府认为,“美国之音”是重要的非军事力量,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点火的力量”,这个电台及欧洲的“自由欧洲”、“德国之声”等电台,对中国大陆进行了大量的颠覆性宣传。英国报纸宣称“BBC(英国广播公司)正在加紧其与共产党中国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进行全方位入侵的战斗”;[38]而BBC在伦敦的发言人也宣称:我们正在实施我们的宏伟精神入侵计划。克林顿上台之后的首批预算中,即包括给专门针对中国大陆的“自由亚洲”电台的创建拨款3000万美元,目的是期望通过传媒的“心理作战”,使“中国有朝一日也会步苏联和东欧的后尘”(克林顿语)。

在这样的周边环境之下,中国政府对来自西方的MV充满戒心,并将其长期拒阻于国门之外,显然有充分的理由。美国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善良。他们中一些人五十年一贯制的“冷战”思维定势,导致他们总想在红色中国的上空扔炸弹——不管是钢铁的,还是裹着糖衣的。于是,按照中国式的谋略思维, MV不是挡不住的“糖衣炮弹”吗?那好,糖衣留下,炮弹奉还,借你的瓶装我的酒,让你白忙一场——于是就有了大陆电视音乐传播中的“MV的民族化”现象。

2.导致大陆MV民族化取向的文化因素

然而,从文化传播历史的角度看,即使没有政治的屏障,西方MV也将像一切进入中国的西方艺术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的改造过程,方能扎根于这片文化独特而悠久的广袤土地。与一些时髦的说法(如“音乐是一种世界语言”)相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无国界”的艺术和音乐,正如从来没有真正能通行世界的某一种语言一样(所谓“世界语”尽管已创立多年,并没有多少人能够通晓和应用它)。自古以来,凡进入中国的外域艺术,都必须经过与中国既有传统艺术的杂交融合,才能真正为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并真心地喜爱;否则,这些舶来品只能要么因无法传播而湮灭,要么如欧洲交响乐那样,虽屡经吹捧扶持仍难以普及,最终只能依靠主流文化的恩赐,不死不活地传播于人数极少的“上流(文人)阶层”小圈子之中。所以,“民族化”实质上是文化间接触而自然发生的移入、杂融和整合事象的过程,它是自发的和必然发生的,并不因政治的臧否而被赋予强制意味。

在“民族化”方针的导向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MV作品终于在1993年的中国电视屏幕上正式登台亮相,并在主流文化的支持和各阶层文化的接纳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全面进军——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为数不少的“导向”性MV作品,如董文华演唱的《长城长》、李丹阳演唱的《穿军装的川妹子》、张海迪演唱的《轮椅上的歌声》、蒂姆演唱的《我是中国人》等。此外,中国大陆大多数省级电视台、部分市级电视台和许多音像出版公司也在1993年拍摄了总数达400部以上的MV作品,如广州台的《月亮船》、大地唱片公司的《流浪的燕子》、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的《好大一棵树》、赛特文化发展公司的《这一次我是真的留下来陪你》等。这些作品中,有一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大陆歌手艾敬演唱的《流浪的燕子》,虽囿于当时技术水平而没有电脑特技的应用,但从艺术构思、构图、剪辑诸方面,均胜过其后的大多数大陆原创MV作品。中国特色的MV可谓出手不凡。

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25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MV栏目《东西南北中》正式开播,第一期播出的MV作品是上海电视台青年导演王国平执导的《青春寄语》。这个栏目由文艺部地方栏目组《百花园》改版而成,属综合性板块节目,以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视”为宗旨。该栏目开播之初,播出的MV作品除《青春寄语》之外,还有李丹阳演唱的《穿军装的川妹子》、杨钰莹演唱的《轻轻地告诉你》、周洁演唱的《奉献》等等。这些作品的播出,使大多数从不知MV为何物的中国大陆受众耳目一新,短期之内即有数千封受众来信寄到该栏目。《东西南北中》的开播,为来自西方的MV体裁与风格的中国化、合法化及电视栏目化开启了先河,并为后来MV栏目乃至频道在中国的出现奠下了最初的基石。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MV的创作,中央电视台在《东西南北中》播出成功的基础上,借鉴该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经验,于1993年12月15日举行了“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全国数十家电视台、音像公司和文艺团体向这届比赛送交参赛作品100余部,其中《穿军装的川妹子》、《长城长》、《流浪的燕子》、《牵手》等12部作品获得金奖;《好大一棵树》、《灯影》、《小芳》、《这一次我是真的留下来陪你》等15部作品获得银奖;《渔家姑娘在海边》、《美丽的姑娘》、《星星泪》等20部作品获得铜奖。此外,还设立了创意、导演、摄影、词曲和演唱等9个单项奖,《流浪的燕子》等5部作品及歌手董文华分获其中6项奖,“导演”、“词曲”和“美术设计”奖项空缺。这届大赛的宗旨,按原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邹友开的话说,就是“把握方向,方向把握准了再向前走”。邹所说的“方向”,即以内容和风格的“民族化”为基本取向,“搞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视”[39]。从这届大赛评委班子的构成上看,也颇为明显地体现出“把握方向”这一宗旨:全部18位评委中,除中央电视台的台、部级领导外,其余11名评委均系来自广电部、高等院校和报刊的专家或领导;这中间没有音像工(商)业界和流行音乐界的代表——尽管被评审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属于商品属性明显的流行音乐“产品”范畴。

“把握方向”方针的贯彻,使1994~1995年中国大陆MV的发展呈现出很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与计划经济的特征。199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金曲榜》栏目投资拍摄了“中国民歌经典”MV系列100首和“中国民族经典歌曲”MV系列50首,以“老歌新唱”的方式开始了MV的规模化生产。1994年,大陆电视上播出的MV作品达300多部,其中大部分是在大陆制作的,制作主体是电视台和音像公司——它们分别代表着大陆MV意识形态化和商业化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互为补充的目标取向。1995年,中央电视台又投资250万元,制作了“’95新歌”MV系列40余部,这是由国家媒体首次大规模投资拍摄流行音乐电视作品。这一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配合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中央电视台在6月下旬开始,投拍了26部“抗日战争优秀歌曲”系列MV作品,并于7月开始在《中国音乐电视》、《东西南北中》、《每周一歌》等栏目陆续播出。

1993~1996年,由中国大陆原创的绝大多数优秀MV作品,如《阿姐鼓》、《回到拉萨》、《小芳》、《雾里看花》、《九妹》、《十八弯水路到我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冰糖葫芦》、《长城长》、《天唱》、《高级动物》、《流浪的燕子》、《第三只眼·筵席》、《同一首歌》、《霸王别姬》、《小桃红》、《黄河源头》等,其音乐风格元素构成都是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为主。由于这一以“民族化”概念概括的风格选择与应用,也成就了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流行音乐作品和演唱这些作品的职业歌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