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中国音乐生态的欧美中心观体现
从以上的音乐类种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音乐生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其价值取向主要聚焦于欧美音乐传统的转型。在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中,处于中心价值位置、传播位置和消费位置的,既不是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也不是除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其他民族与国家的传统音乐,而是欧美的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这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应该如何定性?“宋文”以为:“(20)世纪末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后殖民现象。”
笔者以为,“后殖民现象”这个概念可谓一针见血。什么叫“后殖民现象”?殖民者拿着他们的鞭子走了,却留下了他们的文化;昔日的奴隶们固然痛恨暴虐的主人及其鞭子,却不一定痛恨主人的文化,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习惯、喜欢甚或仰慕这种文化——这就犹如痛恨美国佬的人,却可能喜欢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一样。但他们不明白的是,美国佬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反倒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凭鞭子而得不到的更大利益。这种发生在文化受虐者身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所谓“后殖民现象”。
中国在其近代历史上,曾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当过西方人的半个奴隶,然后中国人通过百余年的殊死抗争终于赢得了独立。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个已经赢得了将近60年的“独立”的程度其实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在精神与物质文化层面的相当多范畴,迄今不仅没有摆脱昔日宗主国文化的奴役,反而在商业、教育和传媒合力的推波助澜之下,使这一奴役继续在中国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中延续甚至加深。更加值得担忧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由于相当多的中国人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上了这种文化奴役,乃至给其赋予了“现代化”或“先进文化”的价值桂冠,以致当有人提出应当摆脱这一奴役,重新赋予自己的历史文化(包括艺术/音乐)以平等价值的时候,就会被一些贾桂式的人物扣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原教旨主义”、“反现代化”、“保守”、“落后”等大帽子。
这不是笔者在夸大其词,更不是危言耸听。“宋文”中提到一件事例,读来颇值得玩味:
1998年,中国音乐学院与德国学者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即“中国—德国音乐教育比较”。在非正式场合,德国学者曾开玩笑说:你们采用的完全是德国音乐教育体制,因此不存在“中—德比较”,而只有“德—德比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欧美音乐文化对中国人的长达几十年的精神奴役,不仅已经被平民大众漠然地视为文化生存的常态,甚至连音乐学者都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以至对其中的“后殖民”意味无从觉察了。“久入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一旦我们的知觉被特定的环境与经历所麻木,价值判断力也就随之而休眠了。
对于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价值地位,“宋文”做出了以下判断:
西方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依旧存在。从目前中国音乐整体情况看,存在着“三足鼎立”的现象。即:专业创作以西方现代技法为核心;音乐教育以西方传统音乐为核心;社会音乐生活以西方式流行音乐为核心。(在中国的西方传统式音乐厅可以划归广义的音乐教育范畴,因为普通中国人去那里听音乐,与其说是审美,不如说是接受音乐听觉训练和艺术素质培养。)尽管三者各有不同,在以西方话语为中心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了西方的音乐语言,而在于把西方音乐放置在什么位置上,以及本土音乐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音乐是否因此受到排斥。
为了证实这一判断,“宋文”一一列举了中国当代城市音乐构成的各个领域中,西方音乐中心地位的体现:
· 专业音乐创作
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主流从“新音乐”到“新潮音乐”,都深受欧洲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是以西方现代音乐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也可以说,是以西方现代音乐为样板或参照的。这些音乐可以概括为“中国风格的西方现代音乐”。
· 音乐厅上演作品
从音乐厅情况看,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在中国今天的“高雅”音乐生活中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如1998年1月《北京音乐厅通信》(Beijing Concert Hall News)总第68期提供的全年上演节目日程(摘要)上,162场中有72场是纯粹的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只有35场为中国音乐,其余的中西混合节目中,西方音乐也占大比例。(www.xing528.com)
· 乐团与乐队
从全国情况看,各城市交响乐团的活动远比中国民族乐队的活动多,而绝大多数民族乐队则明显按西方管弦乐队的编制模式配备。其结果是所有的个性、特色都被标准化共性所湮没。
· 专业音乐教育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迄今为止在整个体制上仍然采用西方样式。各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西方模式,作曲专业尤其如此。西方的视唱练耳、钢琴、合唱、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总谱读法、指挥等,普遍被作为专业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最大比例。
· 音乐出版物
从音乐出版物上看,西方音乐也占多数。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上半年“存书简目”上,西方乐器音乐被分门别类地细致划分为224条,其中90%以上是西方音乐,只有一小部分含中国曲目或完全是中国人的作品;而中国民族乐器类则无细分,总共72条。声乐类72条,其中纯西方的有17条,中国民歌只有3条,其余大多数为中国按西方作曲法创作的现代作品和中西混合的曲集。该出版社专门编辑了“外国音乐欣赏丛书”17本,却没有为中国音乐作品编辑同样的丛书。作曲理论方面的书目29条,其中有28条是西方作曲理论的书籍……
·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领域的情况,只要看看电视节目和音像出版物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象。在电视节目中,从现实音乐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的情况看,港台流行音乐占最大比例,而港台流行音乐又主要是模仿西方流行音乐的样式产生的。国内引进版音乐录音制品(其中大部分是西方模式的音乐作品),虽然只占国内(大陆)全年版号的1/10,但在大陆地区的销售量却占2/1以上。从纯商业性的盗版CD情况看,内容绝大多数为西方音乐(古典最多,现代居次)和流行音乐(港台最多,欧美居次,但港台的流行音乐也是欧美化的),中国传统音乐很少。
对于中国城市音乐的上述存在现状的合法性,“宋文”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解释。譬如对学校音乐教育,“宋文”问道:
为什么一定要借用西方模式而不借用其他国家比如印度的模式?为什么西方音乐在教育中会占这么大的比例?这里虽然有历史的原因,却与多数当代中国人尊崇西方的心态不无关系。而近年来政府提倡的“高雅音乐”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施中,出现的却是西方交响音乐。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全面的、以欧美音乐中心观为价值取向的音乐观念与物质存在的现实,面对这种西方文化“后殖民”式的精神奴役,以及我们中许多人已经被这种奴役所单向涵化,我们又该怎样去把握中国音乐的未来呢?“宋文”对此做出了一个悲观的前景预测:
中国人的音乐听觉被西方音乐所塑造而又无意识,尤其是年轻一代。这将导致中国音乐将来进一步西方化。(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国大陆人初听香港或台湾的电视音乐,觉得明显太西方化了,即便是民族器乐。可是,现在中国人的耳朵已不再觉得那有什么不协调,甚至自己的情况也与港台几乎相同了。
由于这个预测拥有足够多的事实依据,所以我们无法简单地称其为臆测;但是,这个预测让我们听起来感到心惊也是事实。因为,这个已隐约可见的前景的险恶之处在于,倘若真的像某位西方音乐“大师”说过的那样,终有一天全世界人民都只听莫扎特了(其实更可能的是只有莫扎特可听了),中国音乐也就“进化”成为欧洲音乐的远东回声了。倘若如此,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将会因此变得单调至极,而人类的辛苦创造和传承了达上万年之久的、姹紫嫣红姿态万千的音乐文化,也就因为失去供杂交创造的基因资源而应该寿终正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