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音乐种类及其传播价值

中国当代音乐种类及其传播价值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以来,中国当代音乐的构成逐渐分为三大类种,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一,是自中国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因此,在当代中国音乐“三足鼎立”的态势中,民间音乐成为最短的一只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西化”程度比新音乐更高。

中国当代音乐种类及其传播价值

一、中国当代音乐的三大类种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音乐的整体面貌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它的元素、风格、内容和观念体系,是来自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吗?如果不是,它们来自哪里?这个态势的具体构成状况如何?应该对这个态势做出何种价值估量?这些,都是在本节题目下应予解答的问题。

在笔者读到过的有关这些问题解答的论著中,宋瑾先生的一篇论文[51](以下简称“宋文”),给予笔者较多的启发。因此,笔者在此主要参照这篇论文的观点,对中国当代社会中的音乐构成整体样貌,进行一番描述性的梳理。

自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以来,中国当代音乐的构成逐渐分为三大类种,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其一,是自中国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各民族民间音乐(以下简称“民间音乐”)。这类音乐文化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各族农民、牧民、渔民,以及其他采用自然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民众群体中,一直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应用于他们指向生存目的的各种文化行为之中。与历史上的生存状态一样,民间音乐迄今依旧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其主体依然是非职业性和非商业性的。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商业文化的挤压,这一部分音乐文化在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传播中,基本处于被排斥的地位,遂导致其逐渐被排挤到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边缘地带。因此,在当代中国音乐“三足鼎立”的态势中,民间音乐成为最短的一只足。(www.xing528.com)

其二,是20世纪初以来,以欧洲古典音乐[52]为主体的欧洲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杂糅而成的“新音乐”。从创作者身份这个角度来看,新音乐基本属于职业艺术的一部分。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地位来看,新音乐是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主流事象,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内容。它在作曲、表演技术和理论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比它的传播量更大的流行音乐,但新音乐的商业化程度却不如流行音乐。在风格形态方面,“‘新音乐’基本上还是以西方传统技法为基础的,其感性样式在一些维度接近于西方传统音乐,接近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宋文)。在价值地位上,由于受到高阶层主流文化的青睐,新音乐被人为地赋予了最高价值,它在中国现代媒体(包括大陆电视)中的传播量仅次于流行音乐。因此,在当代中国音乐“三足鼎立”态势中,新音乐成为虽不算最长、但却是最粗的一只足。

其三,是以当代欧美流行音乐为风格基础的中国流行音乐。[53]同“新音乐”一样,它也是职业艺术的一部分,但它的商业属性远远强于新音乐;它在中国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上的传播量,也远高于中国民间音乐和新音乐。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西化”程度比新音乐更高。如果说,新音乐“在受到西方影响的同时,在一些维度还保持了中国五声性音乐的特点,而许多‘中性’的流行音乐却在各个维度(歌词内容,旋律,和声,电声乐队伴奏,唱法,表演样式等)都离民族传统很远,离西方流行音乐很近。摇滚乐尤其如此”(宋文)。因此,在当代中国音乐“三足鼎立”态势中,流行音乐是最长的一只足。

此外,从“新音乐”派生出来的、[54]主要出现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所谓“新潮音乐”,也构成当代中国音乐三大类种之外的一个支流。这类音乐的性质与“新音乐”相近,不同的是,“它是以西方现代技法为基础的,在感性样式上接近于西方现代音乐”(宋文)的一类音乐事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