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调查报告
图1 赵改儿(左二)1956年去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人第二届观摩会时所拍摄
图2 1956年秦安县参加天水地区民族民间舞会演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面的秦安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秦安山多川少、沟壑密布,全县约95%的面积为深厚的黄土层覆盖。郭嘉镇,位于秦安县西北部,地处通渭、甘谷,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东与叶堡、安伏乡相邻,南于王窑乡接壤,西靠甘谷县西坪乡,北依王铺、吊湾乡。面积107.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距县城22公里,也是全县的农业人口大镇,全镇有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均为汉族。
秦安县郭嘉镇的民间社火活动每年都热闹非凡,也是当地群众较为重视的一项集体民俗活动。只要村里社火队、蜡花舞的组织者开始吆喝张罗,男女老少皆会时刻关注社火队的动向,情绪高涨,小姑娘们希望自己能够被选入蜡花舞队,将此看做是本村的一件大事。从社火开演的前期挑选人员、定时排练、乐器小曲的熟悉演示、组织集体化妆……无论男女老少、血缘亲疏、辈分高低,全村人在最短的时间里组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大家庭,每个人都会拿出全部的热情,发挥自己的长处。就算是没有参加演出的村民,也愿意临时义务的充当剧务,为大家整理场地、准备道具等。
2011年农历正月初九,下午3点笔者驱车从县城出发,4点到达郭嘉镇。赵改儿老师的儿子早早地就在巷口迎接我们。赵老师今年依旧身体硬朗,说话清晰。天气很冷,由于前几天下过雪,满巷道都是泥。
社火开演时间为晚7点,社火队中需要化妆的人员,大约在下午17点开始化妆,统一在村里的盘龙寺,由赵改儿以及熟悉化妆程序的成年女性来完成。我在旁边观看她们化妆,并与赵改儿老师进行交谈。
问:我见过你们在县上社火汇演时跳的蜡花舞。
答:社火有白天和晚上两种,白天有高抬、高拐子、马故事、推车。晚上的有狮子舞、龙舞、蜡花舞。
问:我还没有见过晚上跳的蜡花舞呢!
答:我们村晚上跳得比白天的多。热闹得很。
问:我看见社火队里跳蜡花舞的人还要化妆?
答:是。以前化妆的时候不让人看见,自己到自己家里化,大家都互相不知道别人花成啥样的,等社火开始时才能见面。现在都统一在庙里化妆。
问:服装是从哪里来的?蜡花灯的道具时自己制作的吗?
答:头饰与服装,还有扇子都是从县城买回来的,是配套的。看起来漂亮就行。是个装饰品。鞋子是自己穿自己的,由于经费的问题,所以没有完全统一。蜡花灯是我们自己制作的,上面可以画“花”、“水果”等图案。去年放电灯,但是不好看,今年还是放了蜡烛。
问:现在蜡花舞的装扮与您年轻时跳的装扮一样吗?
答:以前是梳个大辫子,后面接个长长的假发。现在有卖的头面,一带就好。
问:蜡花舞的头饰、化妆、服装是不是受到戏曲旦角的影响?
答:是的,化妆与头面基本上就是戏曲中的“花旦”装扮。
问:我看去年有的演出服装在肩头披着像珍珠一样的帘子,那个叫什么?好像与戏曲中的花旦装扮也很相似?
答:那个叫“云肩”。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装扮上像戏曲中的“花旦”?
答:大约是生产队时期,70年以后,我们村组建了秦腔剧团,80年后,“社火”才慢慢红火起来了,当时我们跳蜡花舞就穿的是戏剧团的衣服,一直就到现在,每年旧了再换新的。现在都是在县城买的成品。
问:能不能送一个蜡花灯给我?
答:不行,今年一共有10个小孩跳舞,就制作了10个,统一放在庙里,(服装道具都要放在庙里),你拿走了,她们少一个,就不能演了。
图3 1956年秦安县参加天水地区民族民间歌舞会演优秀节目‘蜡花舞’
初九的晚上,也就是社火活动的第一晚,需要先跳“官场”——在庙里跳。本村有3个庙宇,分别是盘龙寺、文昌宫、圆通寺。“盘龙寺”位于整个村庄中
图4 约为80年代郭嘉镇社火活动留影
图5 约为80年代蜡花舞演员留影
图6 2008年正月郭嘉蜡花舞表演留影
部,并且是本村最大的庙宇,因此,本村社火第一站就设在该庙宇。“盘龙寺”里拜的全是佛教的神仙有:杨四爷、水龙、送子娘娘、财神爷。笔者为了能够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社火队的氛围气息,特地将该庙宇环境拍了照片。
图7 盘龙寺正门
图8 盘龙寺门口立的碑牌
图9 盘龙寺内的大钟
图10 盘龙寺内的香炉
在社火开始表演之前,首先由社火队里有威望的老者,向庙宇中的各路神仙烧香作揖,其他人一起跪地并磕头祈福,随后放鞭炮、敲大钟,这个仪式有两层含义:其—,意为今年社火“起了”;其二,敬佛望来年得到其福佑。凡是愿意来烧香敬佛的村民,都可以参加这个仪式。至此,本年度的社火表演才得以开始,依次顺序为:舞狮、跑旱船、蜡花舞队、蜡花舞队的伴奏者。最后跟着的是村里的群众,大家很兴奋、热闹,街道很黑,路很难走,十分拥挤,锣鼓声、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庄,蜡花灯中的烛光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给人温暖,甚是好看……
图11 舞狮
图12 舞狮
图13 跑旱船
图14 跑旱船
图15 等待表演中的蜡花舞队
图16 夜晚表演的蜡花舞队
大约到晚上10点左右,才结束了本次表演。这个长达3小时,换了3个庙宇的本年度社火“首演”便落下了帷幕。
二、当地文化名人眼中的蜡花舞
为了对蜡花舞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我还采访了在当地文化艺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几位工作者,即现任秦安县文化馆馆长姚常德和舞蹈组王芳。
姚常德,男,汉族,生于1960,甘肃秦安人,1967年考入秦安县秦剧团工作,国家二级演员,1997年至2008年担任秦安县剧团团长,2008年10月调入秦安县文化馆任馆长一职。现任秦安县文联副主席、秦安小区协会主席、天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等。姚常德馆长在任职期间,狠抓群众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如书画展览、民俗展览、春节社火调演、秦安蜡花舞展演、秦安小曲汇演等,有力地推动了秦安县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对于蜡花舞的情况,他主要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他认为,目前蜡花舞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其一,传承有困难。跳与不跳,对于民间艺人来说,在生活上带不来显著的变化,国家须对民间艺人有直接的经济资助。其二,发展需保留其风格精华。如,蜡花舞的众多步伐是在对旧时裹脚妇女走路形态模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在蜡花舞的演员们在其表演中,已将这一独特的身段风韵抛之脑后了。诚然,蜡花舞如何在发展中保留其最初的精华,还需更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姚馆长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正在为蜡花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各项准备。
图17 2011年正月郭嘉镇社火活动中的蜡花舞
王芳,女,汉族,生于1962年,甘肃秦安人,1978年进入秦安县剧团,担任舞蹈演员,1989年调入秦安县文化馆舞蹈组工作,现为秦安县文联副主席、秦安县舞蹈家协会主席。2010年6月,我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民间展演中观看了由秦安县文化馆表演的《蜡花舞》,其编导便是王芳。缘此,我也就这个舞台艺术作品采访了王芳老师。
问:这个舞台艺术作品《蜡花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编创而成的?
答:我第一次发现蜡花舞是在1986年,当年我在秦安县的吊湾乡、郭嘉镇一带下乡调研,在这1个多月期间,我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了蜡花舞。1989年为了参加在天水举办的西部交易会开幕式演出,就将蜡花舞进行了整理加工,将其编排为50多人参演的大型舞蹈作品。就这样,《蜡花舞》代表秦安本土特色文化艺术,参加了众多文艺演出。
问:对于原生形态的蜡花舞,做了哪些加工改编?
答:舍弃了原有的蜡花灯,因为制作工艺太复杂,太重。改用了当地民间流传的荷花灯。原有的戏曲风格装扮,如头面、戏服等都被现代化妆容与裙裤所代替。队形变化繁复,重新制作了伴奏音乐,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又多加了其他配乐。
图18 2011年正月郭嘉镇社火活动中的蜡花舞
图19 2011年蜡花舞演员的排练场面
图20 2011年蜡花舞演员的排练场面
(www.xing528.com)
图21 2011年蜡花舞队排练的现场伴奏
图22 2011年蜡花舞队的排练现场
图23 2012年作者(左)向民间老艺人学跳蜡花舞
图24 2012年作者(左)向民间老艺人学跳蜡花舞
图25 2012年作者(右)向民间老艺人学跳蜡花舞
图26 2012年作者(右)向民间老艺人学跳蜡花舞
图27 2012年作者(右)向蜡花舞演员学跳蜡花舞
图28 2012年作者(右)向蜡花舞演员学跳蜡花舞
图29 2012年作者(右)向蜡花舞演员学跳蜡花舞
图30 2012年作者(右)向蜡花舞民间老艺人和演员学跳蜡花舞
图31 2012年作者(右)向蜡花舞演员学跳蜡花舞
图32 2012年作者学跳蜡花舞
图33 2012年蜡花舞在县文化馆里的表演
图34 2012年蜡花舞在县文化馆里的表演
图35 2012年蜡花舞在县文化馆里的表演
图36 2011年正月县城社火汇演中的蜡花舞
图37 2011年正月县城社火汇演中的跑旱船
图38 2011年正月县城社火汇演中的舞龙和舞狮
图39 2011年正月县城社火汇演中的大头娃娃舞队
图40 2011年正月县城社火汇演中的小毛驴
图41 2011年采访蜡花舞民间老艺人
图42 约为2000年以后的蜡花舞演出图片
图43 约为2000年以后的蜡花舞演出图片
图44 约为2000年以后的蜡花舞演出图片
图45 2009年蜡花舞演出图片
图46 约为5、60年代的蜡花舞演出图片
图47 2010年作者(中)采访蜡花舞民间老艺人
图48 2010年作者(左)采访蜡花舞民间老艺人
图49 秦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的蜡花舞
图50 舞台艺术作品《蜡花舞》此图片来自百度
图51 舞台艺术作品《蜡花舞》此图片来自百度
图52 舞台艺术作品《蜡花舞》此图片来自百度
图53 舞台艺术作品《蜡花舞》此图片来自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