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传承方式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传承方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安蜡花舞也已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秦安蜡花舞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使其原始古朴的风格特征能够得到本真的、持续的保护传承,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传承方式

二、秦安蜡花舞保护传承的方式

自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从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传承人的确立以及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显而易见,本着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我国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秦安蜡花舞也已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关键特点是活态流变。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对其遗产的保护,在注重外部形态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生存环境与内部结构等文化根基的研究,需站在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较高的起点上全面的、整体的保护这份无声的文化遗产。

(一)自然传衍的生态性保护

“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活动,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因此,节日中的特定环境就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地。”[2]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传统原生形态民间舞蹈自然传衍的重要前提。恢复、鼓励、开展、保护当地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原生形态民间舞蹈延续存活必不可少的丰厚土壤。秦安蜡花舞依附于当地民间社火民俗活动之中,对其自然传衍状态下的保护与传承,应该从民俗性、源头性的角度来入手,在对其发源、传衍、播布状况的历时性辨踪与民俗仪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的共时性考察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得到活态传衍,强调整体性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这样,便会使得蜡花舞的自然传承的不会脱离其母体文化环境,仍旧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二)人民大众的自觉性保护

民众自觉保护意识的提高,既是这个族群民众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蜡花舞得以良性主动传承的内在动力。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多样有关蜡花舞实践与理论的普及活动,扩大社会基础、转变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诱发人们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任务的意识。如:鼓励和支持地方电视台、广播、新闻出版、网页等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民众放假休息期间,特别是正月过年期间,由政府文化部门、民间自发舞蹈团体等组织传统原生形态蜡花舞的展演、学跳以及文化内涵的讲解活动,在满足了自娱需求的同时,也对其形态特征、文化底蕴的肢体表达有了更深层的体会。民众参与保护的自觉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蜡花舞的命运。

(三)学校教学的课堂性保护(www.xing528.com)

地方学校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文化研究比较方便、快捷和系统,这是其他地域高校不能比拟的。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祖国的各个阶层工作,不仅为蜡花舞辐射性传播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学习其风格韵律、表演形态从而达到活态样式的保存。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进行蜡花舞实践课的教学。这种保护方式力求体现民间舞蹈的本真性、质朴性,关注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根本属性,使其表演形式能够得到最完整、最真实的呈现。如:可聘请民间老艺人来到课堂授课,是保证学生感受蜡花舞纯朴本真的最佳手段;深入到田间地头,在当地民众真实、激情的舞动中,利用录像等多媒体设备记录其现存样式、活动氛围。这种可视性的动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保存价值。

(四)专业团体的存用性保护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专业团体深入民间采风之后,也可以上演传统舞蹈,当然,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传承,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活用。也就是说,如何在保存传统舞蹈风格形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到保存继承与创新运用相互契合,浑然一体。笔者认为,这不失为当下民间舞蹈保护、发展、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探索,也应是地方专业歌舞团体亟待探究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秦安蜡花舞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使其原始古朴的风格特征能够得到本真的、持续的保护传承,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1]资华筠.舞艺舞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2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95—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