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安蜡花舞蹈形态流传的多样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浪潮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然传衍状态下的传统原生形态之外,还出现了多种人为改变情况下的变异方式及形态。缘此,笔者在天水、秦安做田野调查时也将关注投放到蜡花舞流传形态多样化的这一现象上,并试图对其作较为全面的探析,分析其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异因素。具体可将秦安蜡花舞的流传形态分为三种:
(一)自然传衍形态
自然传衍状态下的秦安蜡花舞原生形态,其负载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完成,且表演时空、形式、功能目的均以自然传承的形态流传于民间,并未受到专家行者们的改造、美化、雕琢与创作,而迫使其剥离了原有的生态背景和母体文化,成为一种有形无实、令人眼花缭乱的肢体动作。每年春节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日期间,寓于农村社火中,在庙宇、家庭院落及村庄公共场所表演的传统原生性秦安蜡花舞,不仅表达着当地民众驱邪求福的宗教祭祀欲求,更是其用最质朴、原始的舞动来传承本族群思想观念与审美倾向的一种特有方式。
(二)大众健身形态(www.xing528.com)
大众化的健身形态主要是指由专业或非专业舞蹈工作者经过收集、整理、加工,在民众中为了自娱或健身而普及的形态。每天出现在广场上、公园里、河岸边的晨练活动中,由中老年妇女们作为主要的表演者。笔者到秦安后,有去参加和观察县城广场上的晨练活动,其中就有跳蜡花舞来健身自娱的民众。大家兴致勃勃、手里拿着绸扇,合着音乐扭动着蜡花舞特有的风格韵律。
(三)剧场创作形态
所谓剧场化的艺术创作形态主要是指专业舞蹈工作者在原生形态的蜡花舞中获取素材,且以此为主要手段,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重新整合、改编成由专业舞者演绎的极具个性化的剧场舞蹈艺术作品。如,笔者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口号、由地方政府牵头举办的“天水伏羲旅游文化节”的舞蹈展演中看到了由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排及表演的《秦安蜡花舞》,发现其在动作、队形、服饰、道具等众多方面依据编排者个人喜好进行了所谓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雕琢。
秦安蜡花舞蹈形态流传大致情况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