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它不仅是规范人民行为、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它是人类行为习俗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浓缩体现。因此,毫不夸张地讲,民间舞蹈是民众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礼仪、审美倾向在舞蹈动态形象中的集中反映。它既是一部绘声绘色的民间风俗史,又是一部色泽斑斓的民风民情画卷。从民间舞蹈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习性密不可分,为民间舞蹈的表演提供了典型环境和浓郁氛围。诚然,如此五光十色、层出不穷的民间舞蹈也为民俗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形象色彩。它们之间相互依托、日积月累,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而得以世代沿袭……
综而观之,当地社火活动的整个过程集歌、舞、乐、唱词、仪式等为一体,涵括了本民族、本地域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器乐、小曲、舞蹈、绘画、制作花灯、旱船、舞狮等的精美工艺、神话传说等艺术形式,展现出当地族群的宗教信仰文化、仪式礼仪文化、服饰审美文化、风俗习惯等,无论对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具有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因此,就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方民间文艺的功能而言,秦安社火、蜡花舞成为民众宣传民间习俗的最佳方式。
第一,就当地社火的表演仪式来看,从农历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晚这一过程中,焚香鸣炮的拜神仪式、第一晚表演必须在庙里跳“官场”的敬神娱神宗教祭祀习俗、受邀去村民家里表演时隆重而严肃的鸣炮,磕头的交接仪式等众多习俗都是从古代延留下来的,体现出它的世代相传的历史性痕迹。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身的一套程式化动作(或表演)成为符号载体……来表达象征性内容”。[45]
第二,就蜡花舞的表演形态而言,其负载着丰富的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如,制作精美的蜡花灯不仅绘有当地盛产的水果、花卉,还有当地人民喜爱的动物植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伴奏音乐秦安小曲的优美唱腔、优雅旋律、诗意浓厚的唱词等都显示着厚重的历史感;对襟服饰、拖地长裙以及与戏曲中旦角的发髻、化妆极为相似的整体扮相……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当地人独特的审美倾向以及传承民俗文化的宽广的包容心态。
【注释】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34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4][苏联]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36
[5]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6
[6]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4
[7]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25
[8]http://baike.baidu.com/view/348640.htm
[9]周冰.巫·舞·八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95
[10]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2
[11]刘雁翔.伏羲庙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29
[12]王焕新.人祖伏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3
[13]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艺美术出版社,2002:89
[14]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0
[15]赵玉品.崇尚偶数的中国数文化[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28
[16]于平.舞蹈构图的视觉效[J].舞蹈.1994(01):17-19
[17]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4
[18]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38
[19][美]苏珊·朗格,情感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18
[20]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253.(www.xing528.com)
[2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24]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39
[25]http://baike.baidu.com/view/146818.htm
[2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51,276,296
[27]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8]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重修咸阳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13
[30]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靖边志稿.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85
[31]宝鸡县志.民国十年铅印本.76
[32]肯鼎.三秦社火[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33]王宁宇.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22
[34]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齐鲁学刊.1995(2).
[35]王宁宇.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226—229
[3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99
[37]孙景琛.“灯”与灯节.中国舞蹈史料丛话书稿。
[38]罗斌,假面阴阳一一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06
[40][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华夏出版社,2001:99
[41]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5:110
[42]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50-51
[43][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8
[44]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的多儿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