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与特点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与特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蜡花舞伴奏音乐人员的现场演奏根据民间艺人的介绍与笔者现场调查,笔者认为,确切地讲,秦安蜡花舞的伴奏音乐是由秦安小曲的曲牌器乐伴奏和人声伴唱两部分组成的。首先,蜡花舞的伴奏乐队凸现民族特色。最后,秦安小曲这一传统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与特点

第四节 秦安蜡花舞的伴奏乐及其特点

在秦安蜡花舞的整个表演中,伴奏音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不仅具有烘托舞蹈氛围、彰显舞蹈韵味的作用,而且还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思想底蕴。笔者在观看蜡花舞表演的过程中,对于现场伴奏的人员也进行了调查访问。

图9 作者(左)与伴奏音乐人员王成祥(右)合影

伴奏音乐的人员访谈:

时间:2011年农历正月十二,中午14:50——18:00

地点:秦安县郭嘉镇蜡花舞伴奏音乐主要组织者王成祥家中

参加人员:郭嘉镇蜡花舞伴奏音乐

乐队人员,郭嘉镇蜡花舞队的舞蹈

表演人员赵改儿、胥德祥、赵永福、邵具存等。

调查内容:录像120分钟、照片

采访人:周青

问:蜡花舞的伴奏是不是秦安小曲?

答:是的。

问:那你们的伴奏的谱子是从哪里来的?

答:我们平时为了方便,一般会用参考书上的,如:《秦安小曲研究》(房惠清著,甘肃人民出版社),第81、83、85、137、172、190、219页的谱子是我们常用的。还有《秦安小曲集成》(曹锐、马振寰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第77页曲子等等。

这两本书秦安县文化馆有出售,你可以买回去看看。

问:每一次的伴奏音乐是一模一样吗?(www.xing528.com)

答:不一定。根据现场表演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表演时间长就用唱词多的,表演的时间短就用唱词短的。只要是秦安小曲里的音乐都可以用。

问:你们是秦安小曲的爱好者吗?

答:是的,我们一有空闲时间,特别是在正月春节期间,就会凑到一起弹唱小曲,为了今天的采访,我把大家都叫到一起了,可以给你演奏一下。(现场弹唱蜡花舞的伴奏音乐,视频120分钟。)

图10 蜡花舞伴奏音乐人员的现场演奏

根据民间艺人的介绍与笔者现场调查,笔者认为,确切地讲,秦安蜡花舞的伴奏音乐是由秦安小曲的曲牌器乐伴奏和人声伴唱两部分组成的。秦安小曲是民间音乐文化中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说唱音乐,其艺术属性首先表现在以曲牌为手段,用以叙述故事、抒情描景的曲种;其次,具有只唱不说且旋律性强的特点。[5]在较多粗犷豪放的西北民间音乐中它最具典雅细腻的江南音乐特点以及委婉缠绵的戏剧音乐特色。

首先,蜡花舞的伴奏乐队凸现民族特色。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和摔子(碰铃),随着演奏实践的发展,还增加了二胡笛子扬琴、四片瓦、尕拉机等。曲谱大约有200多首,按照具体情况来选择伴奏曲子,据民间艺人介绍,常用的伴奏小曲为:《赏春景》《此处好风景》《伯牙抚琴》《锦绣山河》《一门五幅》《陈姑儿赶船》《皇姑出嫁》《亚仙刺目》《重台别离》等等。由于秦安小曲形式简单,易于操作,使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每逢岁时年节或喜庆之事,小曲爱好者们或在庭院、公众场合、田间地头汇集一起忘我弹唱,自娱自乐。

其次,蜡花舞的人声伴唱的唱腔曲调优美,抒情性强,速度缓慢,演唱风格细腻深刻,用秦安地方方言演唱,以唱来叙述故事情节、反映思想感情。唱词结构丰富多样,修辞设句清丽高雅。“唱故事的表现形式,本就继承了古典诗歌的句式、辙韵和表现手法,吸取了民间音乐的曲调,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叙事诗。”[6]羊城诗界名家李汝伦先生听了《亚仙刺目》的弹唱后,曾高度评价秦安小曲具有‘昆腔之美’。秦安小曲如此抒情典雅的韵味与其从容舒缓的节奏有着较为紧密地关系。在曲牌中大量的节奏是中速的2/4、4/4拍,这类节拍本就善于表现细腻抒情性的旋律与乐段。在蜡花舞的表演中伴唱和舞蹈节奏大都和谐一致,但舞蹈动作没有诠释唱词内容的倾向,它们之间并无直接关联,音乐只起渲染和烘托舞蹈韵味的作用。

最后,秦安小曲这一传统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的发生、演唱流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融汇有当地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相传由秦安明代邑人都堂胡瓒宗于公元1499年即兴创作的《玉腕托柏》越调小令至今广为流传;清代邑人“陇上铁汉”安维俊御史、清代嘉庆年间翰林张思成以及秀才李文赞等文人墨客们创作的《昭君和番》《想情郎》等曲本,为秦安小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自古交通不便,人流萧索,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较小,故一直以当地方言演唱流传,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古拙质朴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本章对秦安蜡花舞作整体表演形态的田野调查中,当笔者慢慢深入到当地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后,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蜡花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艺形式,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整个族群文化历史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动作、场图、服饰、道具、扮相、伴奏音乐等符号的解读过程,也将意味着我们从其文化脉络中寻找答案的一次探索经历。

【注释】

[1]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71

[2]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4

[3]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73

[4]冯双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44

[5]房惠清.秦安小曲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7

[6]房惠清.秦安小曲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