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渴望》电视剧音乐分析

《渴望》电视剧音乐分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连续剧《渴望》音乐分析片名: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出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鲁晓威编剧:李晓明主要演员:凯丽、李雪健、黄梅莹、孙松、韩影、杨青、梁冠华词作者:易茗,本名李南冈,著名词作家。

《渴望》电视剧音乐分析

电视连续剧《渴望音乐分析

片名: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

出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导演:鲁晓威

编剧:李晓明

主要演员:凯丽、李雪健、黄梅莹、孙松、韩影、杨青、梁冠华

词作者:

易茗,本名李南冈,著名词作家。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工作十余年,1991年调回北京,主要从事电视剧歌词创作。

代表作:电视连续剧《渴望》、《上海一家人》、《皇城根》、《水浒传》、《笑傲江湖》、《大宅门》、《天下粮仓》等主题歌及插曲。

曲作者:

雷蕾,著名作曲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国家一级作曲。满族,1952年出生在北京。5岁的时候,就随父亲雷振邦从北京到了偏远的东北长春,但在那动荡的年代,雷蕾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号召,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县翻身乡翻身七队插队落户。在那里,她度过了令她终身难以忘却的岁月,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她,辛勤的劳作锻炼了她,她没有喊过苦,叫过累,这一切反而成为了她难得的人生经历,为她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生活的体验,成为她宝贵的财富。在那段日子里,她没有忘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成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三年后,雷蕾成为了工人,一干又是很多年。全国高考恢复后,她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开始了她专业的学习阶段。1982年毕业后,雷蕾被分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音乐创作。

雷蕾是第8、9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作: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上海一家人》、《笑傲江湖》、《水浒传》、《大宅门》等电视剧插曲。曾荣获“飞天奖”和新时期“十佳金曲奖”等多个奖项。

获奖情况:

第11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优秀男配角奖(李雪健)、优秀音乐奖;

第9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一等奖;

首届北京“春燕杯”优秀电视连续剧奖。

剧情梗概:

本剧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剧。它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清新健康的格调和对人生价值的孜孜探求,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作为一部家庭情节剧,该剧以家庭为轴心,通过两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再现了动乱年代和变革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历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北京,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位求爱者:有恩于自己的车间主任宋大成和来厂劳动的大学生王沪生,她最终选择了王沪生。婚后慧芳为抚养弃婴刘小芳与王沪生矛盾重重,最终导致二人离婚。而王沪生大学时代的恋人肖竹心与王沪生旧情难舍,同时感动于慧芳的善良,主动担负起教育小芳与沪生的儿子王东东的责任,但在沪生的紧追不舍下,远赴美国继承遗产

一个偶然的机会,慧芳才知道原来刘小芳就是王沪生的姐姐王雅茹与其恋人罗刚当年丢失的女儿。真相大白后,本性善良的人们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最终,小芳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认下两位母亲。

音乐分析

十几年前的一部《渴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与关注,当年《渴望》热播之时,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着《渴望》,晚上家中观看着《渴望》,报纸杂志上报道着《渴望》。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渴望》更是流传在大街小巷。

《渴望》之所以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当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它在选材、拍摄、剪辑、音乐各方面的细致与创新。另外,音乐的恰切也为电视剧增色不少。这些音乐与我们近几年听到的影视剧配乐不同,没有重复欧美的陈辞滥调,也并未堆砌中国传统民乐来作秀。《渴望》里的音乐旋律质朴,音乐风格是中国老百姓所熟悉、所喜欢的。

构成电视连续剧《渴望》的电视剧音乐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主题歌《渴望》、插曲《每一次》,还有由三首歌曲变奏发展来的配乐,和多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音乐旋律。片中这些歌曲和音乐的选择、运用与电视剧的主题相一致,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片头曲

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作为电视剧的最开始,有着提示主题内容、奠定全剧基调的引导性作用。《渴望》一剧中的片头曲,其旋律是悠长、具有叙述性的,歌词以回忆的口气娓娓道来“有过的往事”和“有过的朋友”。

歌曲前奏由小提琴奏出:img35,诉说感一下子就被小提琴带了出来。前奏部分用了三个镜头:1.吊钟的钟摆来回摇晃;2.钟表的表盘;3.初春时节蓬勃的迎春花。第三个镜头时,鲜亮的红色片名印在了金黄的迎春花上:“渴望”。片名出现的同时,人声演唱进入。

画面的选择独具匠心。片头曲配的画面与音乐是同样的节奏和情感基调。共用了13个镜头,画面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全都是主人公用过的物品、生活过的环境,意在表明“物是人非”,镜头的切换速度是大致每10秒钟一个融入融出,节奏和缓,配合着音乐,营造出讲故事的氛围。13个画面全部是物体,如同油画中的静物。但这静物画面中,总有一种东西是动态的。比如,水笼头是静态,但动态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流下来;老式唱机是静态的,但动态的唱片一圈一圈地转动。这就为音乐的流动起到了作用。音乐的节奏本就缓慢,画面切换速度又很慢,如果画面再是完全静态的,则会使整个节奏停滞下来。

下表为镜头记录及分析,可以作为理解这一手法的参考。

需要提及的是,这首歌在第45集时,出现过一次,略有改动。竹心离开北京,远赴美国的时候,她坐在车里,一路往机场驶去,歌声深沉地响起,似在祝福竹心。歌词不着痕迹地将“好人一生平安”改成了“好人一路平安”。整部剧都不断地坚持强调要做个好人,人物语言中也充满了这种坚持:“你妈妈和姑姑都是好人”、“大成,你是个好人”、“我看老爷子是个好人”……所以在这里,对于执着于爱情、奉献于真情的竹心,通过歌声肯定她,是个好人。

二、片尾主题歌

片头曲是一种概括性的抒情,片尾主题歌则是有针对性的感悟。正如电视剧的片名,也正如主题歌的歌名《渴望》一样,整首主题歌都表现出剧中人物在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恩恩怨怨之后,对待幸福生活、美好爱情依然执着的态度。他们是平凡的一群,但他们热爱生活,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对待亲人、对待朋友的心是真挚的、善良的,可是他们又逃脱不过生活的磨难,但也正是生活的磨难让他们建立起了真挚的情感,亲人般的友情,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了爱与被爱。走过艰难的岁月,回首往事,亦真亦幻,留下的是真情一片。主题歌的旋律也很平实,没有花哨的装饰,节奏平稳,速度中庸,配合着歌词,仿佛剧中人物将他们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只是在歌曲的中间部分发出了“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的疑问,但这里的疑问并不是真的寻求别人给出答案,因为片中的主人公们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了。整首主题歌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待生活豁达、宽容的态度。

同时,因为片尾主题歌是在每一集故事结束时出现,此时,电视剧刚刚结束,观众的情感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所以片尾主题歌必然要延续这种情感,也要选择性地预告一些冲突性的内容,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期待。在该剧中,作为主题歌的片尾曲《渴望》在总结故事、延续情绪、预告情节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歌曲所配的画面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大体的场景包含了剧中所有的主要情节发生地点:刘家小院、王家的小洋楼、慧芳与沪生的小平房、罗刚宿舍、宋大成的家中以及监狱。歌词与画面内容也比较一致:

三、电视剧配乐

1.电视剧中的主观音乐

即在画面中找不到音乐声源的音乐,也可以称其为画外乐,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景音乐”。《渴望》中用到的主观音乐主要是从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A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渴望》(B主题音乐)及一首插曲《每一次》(C主题音乐)的旋律运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发展变化而来,而且固定几种变化方式。这样的好处是情绪明确,能够更好地表现剧情,使观众更容易理解。

(1)刻画人物

音乐在剧中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使人物在音乐中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突出。

第1集中,王沪生与母亲聊天,沪生说:“厂里点名要批我,还不是让她(慧芳)给顶住了。”王母感叹地说:“难得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心肠……”以小提琴演奏的B主题音乐进入,画面切到了刘慧芳的卧室中,月光照在床上,照着慧芳秀丽的脸,柔情似水的小提琴音色加上柔美动人的B主题旋律,突出了慧芳善良、美丽的形象。

(2)表达情绪

音乐在剧中起到表达剧中人物情绪、渲染剧情气氛的作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第2集中,雅茹临产,罗刚却不在身边。雅茹独自一人从宿舍出来,乘公车,下车再蹒跚走到医院。她疼痛万分的时候,在心中对罗刚讲述着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而B主题音乐也一路上陪伴着雅茹,渲染出雅茹思念罗刚的孤独悲苦以及即将成为母亲的兴奋幸福的复杂感情。

第5集中,罗刚抱着女儿丹丹在长途汽车站躲避造反派的追捕,罗刚望见戴着红袖标的造反派,心中十分紧张,此处使用了弦乐齐奏的A主题的变奏音乐,快速的节奏突出人物紧张、恐惧的心理。而另一边,王家小楼中也在上演着悲剧。王母在打毛衣时,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得让人无法接受。大提琴将B主题音乐演奏出来,宣泄着沉痛哀伤的情绪,音乐声中夹杂着王沪生的哭泣,再联想到这个家已经在文革浪潮中被破坏得千疮百孔,音乐使王沪生一家人的处境愈显悲凉。

第34集,作为刘燕的老师到刘家作客的罗刚,在院子里一眼看到蓝花小被子被抱在刘母手中,那被子他太熟悉了,正是他当年把女儿罗丹丢失的时候,罗丹身上包着的。罗刚一愣,此时,我们可以猜想他的心中一定是不可遏制的激动,小提琴音乐紧跟着拉出了一句:img43只有这一句,音乐很快消失了。-罗刚语气平和地问:“大妈,您这被子……”刘母不经意地:“嗨,孩子小时候的东西。”罗刚说:“哦。”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知道,罗刚之所以没有立即认孩子是因为考虑到慧芳的感受,但仅仅在这一集里来理解剧情,找到了多年苦苦寻找的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喜悦或者激动是不正常的。因此,加了一句紧张却转瞬即逝的小提琴乐句,将演员不可能表演出的心理状态外化出来。

第38集中,小芳的身世之谜就要揭开了。在罗刚的宿舍中,慧芳来送稿子,罗刚突然问道:“慧芳,你还记得那床蓝花小被吗?……在角上有两个字母。”慧芳惊讶地:“对呀,没错!”罗刚:“那是用红线绣的,写的是,L、D,对么?”慧芳心中一震,她面对隐隐要揭开小芳身世、失去小芳的现实是那么地恐惧,音乐起,随着弹拨乐器发出的几个音后,一种新的旋律出现———小提琴奏出C主题的主旋律,这是C主题音乐在剧中第一次出现。而在整部电视剧的前37集中从未出现过,到第38集,已经到了故事的后半部分,可以说,C主题音乐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沉淀之后的情绪。音乐渐强,慧芳的声音也在音乐中努力挣扎着:“罗老师,您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您的?是燕子么?”罗刚不忍心再说下去:“慧芳,你不要问了。小芳是你的好女儿,你以后会慢慢知道的。”慧芳的心一沉:“知道什么?罗老师?”她在难过中,最后对现实做了一次拒绝:“您……您真的是病了。”(www.xing528.com)

罗刚与小芳却越来越亲近了。当罗刚带小芳去游乐场玩了整整一天之后,小芳一回到家慧芳便迫不及待地追问“罗叔叔都说什么了”,小芳说:“罗叔叔问我喜不喜欢姑姑。”慧芳一听到“姑姑”两个字,眼睛紧紧盯着小芳:“那你说什么了?”小芳回答:“我说,我不喜欢姑姑,我喜欢妈妈。”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强忍着的泪水从慧芳眼中流出。插曲C再次出现,做进一步的感情积淀。

而第40集中,当慧芳看到小芳与罗刚开心地做游戏时,心中十分难过,插曲C第3次出现。插曲C紧紧围绕“小芳”这条线索,第48集中,王子涛(沪生的父亲)对沪生说:“当年,是你妈妈亲手把你和慧芳拉在一起的,可是,十几年来,你们并不幸福……想不到,你们离异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你姐姐的孩子。”王子涛说这番话时,插曲C衬在人声之下,再一次出现。

王子涛的一双儿女终于向生活认了错,雅茹去找罗刚恳谈,沪生去医院看慧芳,两个孙辈的孩子———王东和小芳都熟睡了。王家只剩这一个老人,孤孤单单。他为东东盖好被子,为小芳擦去眼角的泪。沪生走在路上,脚步匆匆,看着万家灯火,情感积淀至此,在前几集反复铺叙的插曲《每一次》终于喷薄而出,由男声满怀激情地演唱出来。

这首歌唱得让人心中特别不是滋味,仿佛就是王沪生历尽悲欢之后的告白。最后一集中,月娟难产,孩子死了,一直与她有过节的沪生,经历过种种之后,解开了一切心结。当他鼓起勇气敲开大成家的门时,这首歌再次响起。

(3)连接画面、转场

主要是连接一些具有特定意图的画面,比如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使叙事效果增强,同时让观众明确这些手法的运用,避免理解上的错误。另外,在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

第14集中,慧芳带着初生的东东回家了。大家都十分高兴,到处是欢声笑语。画面配的音乐是欢快的A主题音乐的变奏。音乐里,人物动作、故事情节流畅地交待出来。这中间不需要人物对话,只有一些笑声,而如果不用音乐,会显得冷场和不流畅。所以干脆沿用“默片的手段”,完全不加对白和效果声,反倒简洁,使观众看得明白。另外,对演员表演也有所帮助。这一段涉及到几个孩子,孩子是非专业演员,加上对白会使表演难度加大,还可能因表演的不到位而影响电视剧的效果。用音乐就可以忽略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只需要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就可以了。

第29集中,雅茹守着东东不放,刘母想念外孙,于是燕子和国强去把东东接了回来。这里用欢快的A主题的变奏音乐,连接了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燕子和国强高高兴兴地接东东回家,另一边是王家焦急地到处寻找东东。两边情绪是不一样的,但用同一种欢快的音乐串起,因为这种欢快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也是符合叙述者的心理的。而且,如果没有同一情绪的音乐,无法实现“平行”,无法让观众明白,这是同时发生、不同地点的两件事情。

第20集中,竹心与沪生旧情复萌,让竹心觉得心中有愧,于是决定去沪生家中拜访慧芳。此处,一边是竹心向慧芳家的方向走,一边是慧芳在家里做着家务。两个场景都没有人物语言,完全用主题B串起来。但在同样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是两个年龄相仿、同样美丽聪慧的女子,一个仍然是两条辫子垂肩的少女模样,另一个,慧芳,却已经是家庭妇女操劳的形象。而慧芳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正是由于对沪生的付出。接受她如此多地付出的沪生,却在和别人传情达意。这一段也为接下来的情节———竹心感动于慧芳的善良而决定离开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这个音乐主题B的贯穿,也许观众就不太容易明白作者的意图,这一组对比蒙太奇也就没有成功地起到作用。

至于转场,最常用到的就是,B主题的第一句和一串弹拨乐器琶音的组合,音乐加起来不过10秒钟,在片中经常会用这段音乐把两个不连贯的镜头连接,中间用黑镜淡入淡出。比如第29集中,前一镜头是慧芳来到大成家院子里,后一镜头是慧芳已经坐在屋里跟大成说想要与沪生离婚。两个镜头之间用这段音乐连接,于是我们就明白中间省略了慧芳走进屋这一过程。用音乐连接,避免叙事过于跳跃。

2.电视剧中的客观音乐

客观音乐,即在画面中能够找到音乐声源的音乐。也可以称其为画内乐。《渴望》中的客观音乐非常有代表性,大量的客观音乐起到了交待时代背景、贯穿情节、突出人物个性等作用。

(1)交待时代背景

在这一点上,《渴望》极其注意细节。每一个时空的转换,每一次社会的转折,音乐随之产生细微的变化,剧中也处处在仿佛不经意中,表现着这些变化。

第1集中,字幕打出时间为1969年。工厂里充满了革命歌曲的激昂旋律,特定的音乐一下子就把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充分呈现到我们面前。女工慧芳随口哼的歌:“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也透着时代的特点。

第8集中,王雅茹将要下乡支边去了。王家凌乱的屋子里,画面的色温很低,一片昏黄。外面响着的却是激越的革命歌曲:

这里不但用音乐交待背景,同时也做出一组声音与画面、激越与沉寂的对比,突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环境为知识分子带来的生活坎坷。接下来火车站一场,雅茹乘坐的火车开走了,沪生眼看亲人离开,心中充满不舍和难过,车站响着的却仍然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第10集中,沪生与慧芳的结婚介绍信终于开下来了,沪生在自己的小平房中兴奋异常。他喜悦地打开收音机,里面传出了《红色娘子军》中的《快乐的女战士》的音乐:

《红色娘子军》也是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一首乐曲。沪生高兴地拎着买来的鱼在仅容回转身的小屋中和着音乐跳舞,这一段音乐符合当时主人公的情绪,同时也符合特定时代的限制。

“文革”时期,“革命歌曲”和“样板戏”成为人们音乐生活的主要部分。所以,当慧芳和沪生结婚时,样板戏《红灯记》从收音机中传出就再自然不过了。而月娟和大成结婚时工友们围着他们起哄让新人唱歌,两人唱起了“毛主席的话我最爱听”,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文革”结束以后,一些另外的声音渐渐响起。

罗刚终于平反回来。他大步走在北京的马路上,街上飘荡着施光南的《祝酒歌》:

欢快的音乐表达出罗刚心中的轻松与舒畅,也传递出一个信息:整个社会同这首歌一样,不再紧绷着了,社会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和自由起来。

第21集中,月娟哼着歌在工厂里忙碌,口中哼的是常香玉演唱的河南豫剧“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不用明说我们也能从月娟的歌声中猜得出,这是1977年以后的时间———“文革”终于结束了。

第28集中,新年到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气氛,爆竹声声,大成、月娟高高兴兴地张罗过年。大成买年货时,市场里人头攒动,此处为画面配的音乐是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欢快的节奏既体现出了时间的变化,又营造了新年的喜庆气氛。

第45集中,刘燕在屋中听磁带。录音机里放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迟到》:

这也让熟悉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听就知道,时间已经走到了20世纪80年代,正是港台流行音乐登陆大陆、“靡靡之音”大受欢迎的时候,而二十几岁的青年正对这些流行歌曲如痴如醉。所以,第40集中,月娟在屋里听着磁带跳舞,音乐也用了《迟到》。月娟已经不是青年人了,但她仍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喜欢追赶潮流,这就表现出了月娟与其他人不同的生活态度。

(2)符号

音乐在剧中起到符号的作用,某种音乐一出现,我们就知道是某个人物或者跟某个人物相关联的事情要发生了。这类音乐在剧中大致出现了三种:《梁祝》(代表雅茹和罗刚的爱情);肖邦的钢琴曲(代表竹心和沪生的爱情);少女的祈祷(代表竹心对王东的关爱)。

《梁祝》作为雅茹和罗刚曾互赠过的唱片礼物,在剧中代表着雅茹和罗刚的爱情。仔细注意会发现,虽然旋律优美的《梁祝》代表着二人深沉的爱情,但剧中《梁祝》的音乐出现时,却大多选择了矛盾最集中的“撞坟”“化蝶”等段落,这种安排不但使《梁祝》成为二人爱情的代表,同时也在用音乐的情绪来预示,雅茹和罗刚情感之路的坎坷不平、矛盾重重。

第2集中,雅茹正怀着她和罗刚的孩子。罗刚被送到干校劳动,她一个人住在罗刚宿舍中,看着两人的合影。电唱机缓缓地转着,传出的音乐是《梁祝》。此情此景是比较温馨的一幕,但那音乐,却不是柔美的主题,而是激昂的。

第50集中,小芳的身世揭开,雅茹和罗刚面临两难的选择。而雅茹也从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对慧芳的看法,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她的心变得宽容了。录音机中的磁带缓缓地转着,梁祝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淌出来,雅茹抱着蓝花小被子,罗刚说:“雅茹,倒酒啊。”又是两杯红酒,然而,物是人非。两杯红酒对峙着,此时《梁祝》的音乐突然紧张起来。

《梁祝》中最激烈的音乐在表达人物内心之后,出现的是《梁祝》的爱情主题。

优美的旋律徐徐出现,如蝴蝶优雅飞起。音乐也暗示着人的心理蜕变过程。在爱情主题的音乐声中,雅茹说:“我已经想好了,丹丹你们领回去。慧芳更需要她。”

此时,小芳跑进来,望着雅茹:“妈妈!”母女终于相认,紧紧拥抱在一起。罗刚说:“小芳,你应该回去照顾你的妈妈。”小芳回答:“我懂。妈妈说,你们都是好人,我谁也舍不得。”至此,《梁祝》音乐结束,雅茹与罗刚十几年的感情纠葛终于告一段落。历尽坎坷之后,大家恩恩怨怨都放下了。

在剧中,肖邦的钢琴曲代表着竹心和沪生的爱情。第3集中,竹心在护城河边等待沪生,她回忆着两个人从前的快乐时光。肖邦E大调钢琴练习曲出现。画面交待了为什么两个人是以肖邦钢琴曲作为爱情的信物的———竹心喜欢弹奏肖邦,沪生送了竹心一本《肖邦钢琴曲》。第17集中,沪生已经和慧芳结婚了,但竹心仍然爱着沪生。竹心在雅茹的宿舍等待沪生的到来,她听着肖邦E大调钢琴练习曲的唱片。这时的音乐,代表着她的爱情,她的全部的美好回忆。

第18集中,在雅茹的撮合下,竹心和沪生一起翻译文章。竹心说,累了,休息一下,于是打开电唱机,放出了肖邦的E大调钢琴练习曲。

竹心问:“沪生,你听得出这是什么吗?”

沪生:“好像是肖邦的E大调钢琴练习曲。”

竹心:“看来,你还没有把过去的一切都忘了。记得它还有一个名字吗?”

沪生:“记得。”

竹心:“叫什么?”

沪生:“叫《离别》。”

二人含情脉脉的对话,与他们恋爱时的音乐交织在一起,越发引起对当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少女的祈祷》代表竹心对王东的关爱。30集中,东东厌倦弹琴,沪生生气地与东东吵了起来,全家都陷入焦躁之中。竹心耐心地劝着东东,给他弹了一首曲子———《少女的祈祷》。在琴声中,大家都安静下来,竹心用雅致的琴声安抚东东,也表达着心中所“祈祷”的美好愿望。

竹心的悉心关怀也换来了东东对竹心的爱。第49集中,东东参加钢琴比赛,坐在台上的东东开始弹奏的是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但不一会儿就停下来。他走到台前,说:“我知道不按规定弹我也许得不了第一名了……但我想弹我最喜欢的曲子,献给我两位最亲爱的妈妈。妈妈还在病中呢,她们一定会喜欢这支曲子。”说完,东东回到钢琴前坐下,弹奏了《少女的祈祷》。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这是几乎每一代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人生到底追求些什么?这也是常常被提起的疑惑。然而这些疑问,在《渴望》中,却被异常明确地回答出来:“人,不能光为自个儿活着。”“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爱,多一些美好,多一些帮助。”

也许这样的世界观已经不再适应光与影高速旋转的现代社会。但那质朴的美好、简单的无私却仍然能够让人在某个瞬间被打动。同样的,剧中音乐也因为旋律的朴实和歌词的真挚而深入人心,回荡在岁月里,久久不曾消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