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与电视剧音乐是一对姊妹艺术,从其音乐的构成、类型都相当接近,从二者的发展到功能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电影音乐对于电影、电视剧音乐对于电视剧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体现的价值都是那么地相近。因此,人们时常把电影音乐、电视剧音乐合为一,一并说起。当我们开始探讨电视剧音乐艺术这个研究对象时,有必要对电影音乐艺术先来作一番梳理。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时间艺术、表现艺术,不像造型艺术那样通过线条、色彩、形状使人对之有具体的视觉认识,它是看不到的,是凭借人们的听觉来感知事物的,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积累、对世界的认知,来判断并在自己的脑海里构造音乐的世界。
音乐艺术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自它出现在电影的“无声”时代开始,音乐又为自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伴随着电影业的蓬勃发展,电影音乐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挥,它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成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电影音乐创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创作手段的创新,音乐风格的多样,使得电影音乐的创作成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下面让我们简单追忆一下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1.音乐最初进入电影的缘由
我们知道,最初由爱迪生在1889年发明的电影放映机里放映出来的电影只是一种没有对白、没有声效、没有音乐的行为表演的艺术形式。那时的电影被人们称为“默片”或者“无声电影”。默片时代,只能依靠银幕上的行为表演艺术给观众以震撼。
至于人们为什么想起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存在着诸多的说法。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对此解释为: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遮盖放映机在放映影片时发出的噪音。我觉得这种解释过于牵强。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进入电影这门艺术,是电影这种艺术综合各种元素造型的需要,是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出于人们在欣赏电影时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也是电影艺术自身不断完善的结果。事实上,当时的电影人也越来越意识到,“无声电影”有着自身难以弥补的缺憾,所以,当时的电影被称做“伟大的哑巴”。
让“哑巴”发声,人们首先想到了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当时已经形成独立的体系,在抒发人物情感,表现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说,音乐是声音中最有特色,最具艺术魅力,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所以,电影人首先想到了用音乐为当时的电影解围。
音乐较之影片中人物的有声语言及音响,首先进入了电影的世界,结束了电影的默片时代,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2.电影音乐形成的几个阶段
音乐的最初进入时期,准确地讲,并不能称之为“电影音乐”。从音乐发展成真正的电影音乐,我认为,经历了自由伴音时期、标签音乐时期、电影音乐创作的开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伴音时期
音乐最早作为自由伴音出现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应该是1895年。当时,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时,邀请了一位钢琴家做现场伴奏。尽管钢琴家在现场弹奏的都是一些通俗的小品音乐,与画面毫无关系,却也是电影与音乐的第一次会面,打破了“无声”的局面。以后,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
电影最初被加入钢琴的现场伴奏,因为是由演奏者自由弹奏一些现成的音乐小品,所以,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很难和影片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相统一,有时更是截然相反的,出现了错置现象,有时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效果。这种情况越来越被人们所注意,并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二阶段:标签音乐时期
演奏者自由选择的音乐曲目,很难与影片的内容、情绪相对应。1909年,爱迪生专利公司专为电影的剧情选择了一些音乐的片段,按“快乐的”、“悲伤的”、“气愤的”、“雄壮的”等进行分类,以便根据电影的剧情进行运用。此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音乐与电影的对应关系,力图使音乐真正地融入画面、融入剧情。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温克勒的《音乐指示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贝切编辑的《电影用曲汇编》以及他与人合编的《电影音乐手册》,这些都大大地方便了电影人,受到广泛的欢迎。然而,严格说来,还不能把它们称之为“电影音乐”。标签音乐时期,较之自由伴音时期,已经有了十分重要的进步,是“电影音乐”最终形成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在意识上,电影人已经注意到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问题,并着手进行解决。
第三阶段:电影音乐创作的开始
电影在经历了自由伴音时期、标签音乐时期后,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电影音乐”的出现。在此后,陆续出现了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比如,1900年,澳大利亚作曲家R·N·马卡诺里为纪录片《基督教的士兵》配了乐;1908年,法国作曲家圣·桑为故事片《吉兹公爵的被刺》创作了音乐;1915年,音乐家布瑞尔为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电影《国家的诞生》创作了具有美国民间歌谣风格的配乐等等。到那时为止,音乐家们创作的电影音乐已经有意识地将音乐与画面有机地进行结合,在音乐的情绪上、结构上与画面一一对应,反响很好。
真正使音乐在电影中站稳脚跟并受到万众瞩目的,应该是1927年由华纳兄弟公司推出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部电影的出现,真正宣布了“无声电影”时代的结束,同时也使得音乐与电影这两大艺术完全地结合到了一起。这时音乐已经成为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吸引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他们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注意了音画的对位关系。这也是当时音乐家在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的唯一遵循的理论原则。
应该说,以音乐为主的声音进入电影,改变了电影的表现形式,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声画结合,使电影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视听艺术。电影借助镜头让我们看遍了天下事和人世间的美景,听遍了天下的奇闻和美妙的声音。电影———这门被意大利左翼作家卡努杜首先认定的“第七艺术”,总括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而成为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人们有必要从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电影,欣赏电影了。
3.为什么电影需要音乐的进入
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了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声音的一种,与电影的其他元素一起参与了电影的整体创作,带给电影丰富的表现力,更为电影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遗憾的是,从音乐进入电影之初到现在,仍有很多电影工作者对电影音乐持否定的态度。他们更加提倡对电影中音响元素的挖掘。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挖掘自身的魅力及潜力,而不应该完全依赖音乐来遮盖影像的不足。在自然界中最美的“音乐”应该是音响,应该是生活中从未经过人加工的声音。音乐只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声音,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声音。
例如,导演米·安东尼奥尼讲:“我非常重视声带,我总是在这上面下很大功夫。我说的声带是指自然音响及背景噪音,而不是音乐。我为《奇遇》录制了大量的音响效果:海上起浪时的种种声音,激浪、海槽内的隆隆的波涛声等等。我有100盘全都是音响效果的录音带。我从中选用了你们在电影的声带上听到的那些声音。我认为这是真正的音乐,可以同影像匹配的音乐。常规的音乐很少能跟影像融为一体;其作用多半是催人入睡,不让观众欣赏眼前的景象而已。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比较反对‘音乐解说’,至少是现行的那种形式。我觉得有点陈腐。理想的办法是搞一条由噪音组成的声带,请一位乐队队长来指挥。不过,能胜任这件工作的乐队队长大概还是导演本人吧?”
以上的说法虽然过于偏激,但确实代表了一些人的观点。音乐虽然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声音,但又有谁能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没有音乐呢?音乐已经进入大众生活之中,人们已经随处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它或柔情,或热烈,或伤感,或甜蜜。它已经融入我们的骨血之中,又有谁能把它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呢?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是声音的一种,它和语言、音响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声音世界。音乐已经和电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缔造了一个更为美妙动听、感人至深的电影世界,共同创造了电影的辉煌,电影音乐已经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纵观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电影音乐已经不是游离于电影以外的纯音乐,它已经与银幕上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音乐已经介入到电影的叙事中,而这一点,在早期的一些影片中就有体现。像美国早期电影《M》,讲述了一个诱拐骗子M落网的故事,影片中,有一条贯穿全片的口哨音乐。M每次诱骗孩子的时候,都会用口哨声吸引她们。正是这首口哨的旋律,成为他后来落入法网的唯一的宝贵线索。由此可见,早期的电影音乐已经有了如此重要的剧作功能,成为剧情的伏线。
今天,电影音乐已经不仅仅可以真实再现环境,强化戏剧冲突,确定、维持或改变情调,塑造人物形象,表明人物身份,更成为影片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工具,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影片人物与观众交流的直接表述了。
例如,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珍·康萍的作品《钢琴课》(The Piano),就演绎了一段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爱情主题。该片以维多利亚时代的阴郁气氛为背景,描绘了哑巴钢琴女教师与农夫学生之间的纯真爱情。影片中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的主题音乐,是由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创作的。在影片中,音乐成为了女主角的代言人,女主角的情感世界以及她的人生观被浓缩于音乐之中,又由音乐传递给观众。影片中的音乐,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音乐,它具有了语言的功能,向人们诉说着女主角的情感和女主角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无比热爱。
获得第75届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死亡的城市》改编的。影片的情节是: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影片最后,男主角在废墟中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被准许弹奏一曲。他演奏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音乐充满了深远、悠长的叹息,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忧虑,表现了废墟上的痛苦、耻辱、恐惧、抗争……无数复杂的、无奈的情感。结果音乐唤醒了人性的本真、善良的一面,在艺术的升华中,在最危险的时刻,音乐战胜了邪恶,唤醒了良知。这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冒死庇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这段音乐让经历或未经历过战争的人看到,在历史最残酷的废墟上,也曾回荡过钢琴师的琴声,音乐让人们忘记了战争,使人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为他们带来和平的信仰和力量。
再比如出现在影片《堕落天使》中的歌曲《忘记他》。杀手天使一号想告别杀手的生涯,要把这一想法告诉搭档天使二号。在酒吧,他拿出一枚硬币,让使者转交给天使二号,请她听点唱机中第“1818”那首歌。点唱机传出了歌曲《忘记他》,天使二号明白了天使一号的用意。观众也明白了,那就是“忘记他就等于忘记一切”。此时的两位杀手近在咫尺,却难于用语言交流心灵的感受,音乐成了他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充分地表现出电影中人物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用语言难于表达的复杂心理。
可见,在现在的电影中,音乐已经不再是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填充,它是对画面、对影片的最佳解读,是对情感、对生活现实的最佳诠释。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音乐已经成为电影声音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它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语言的障碍,让观众真切地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感受剧情的跌宕、人物命运的变化,体味不能用语言描述只能用心灵感受的情境和情感,是影片中多彩多姿的人物与现实生活形形色色的观众心神相通、情感交汇的重要通道。
从“默片时期”到音乐伴音形式的出现,再到“电影音乐”的真正形成,是电影人与音乐人、与观众共同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音乐,从进入电影到电影音乐形式的最终形成,是音乐自身形式及功能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也是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电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表现形式,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声音的空白是电影最大的缺欠,对电影来讲显得先天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电影的长久发展。音乐可以说是电影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电影音乐的完善和形成就是最好的答案。
4.电影音乐给电影带来的变化
电影音乐,作为工业化时代产生的电影的重要声音元素之一,它的出现,从表现形式、叙事手段、欣赏方式等方面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丰富了电影语言
电影音乐使电影从单一的画面,扩展为音画结合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
它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纯音乐了,它是音乐表现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音乐功能的一种新的扩展。电影音乐从创作到运用都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电影中,它作为一种声音,一种有别于其语言、音响的声音,参与了电影的声音创作,与银幕上连续放映的影像(画面),构成了电影表现的全部,形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音乐在电影中,发挥了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丰富的风格、多样的体裁等优势,注重了与电影其他元素的配合,形成了全新的、更为丰富的电影语言。
(2)强化了电影叙事功能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介入到电影这种视听艺术之后,改变和扩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使电影艺术创作的空间无限延伸,强化了电影的叙事功能。
最早出现在影片中的音乐,是被较为随意地填补上去的,而今的电影音乐有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是作曲家在电影创作之初就参与进来。他们精心研究剧本、了解整部电影的创作风格、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使电影音乐的创作与电影的整体创作同步进行。这时的电影音乐就不仅仅是一种补充、一种衬托、一种可有可无的声音,而是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共同参与完成影片的创作。
电影音乐继承了纯音乐的艺术特征,又与电影的其他元素相结合,发展了音乐的功能。它在影片中,更是发挥了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的所长,用音乐刻画人物、描写人物的心理、制造戏剧冲突、渲染气氛、进行情感交流,强化了电影的叙事功能。这一点,从本文前面讲到的影片可以验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3)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
电影音乐与影片画面的成功结合,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这个复杂的彩色综合体,使电影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更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电影音乐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各种音乐风格在电影中都有大量的出现和很好的表现。多元化的电影音乐与丰富的画面语言有机的交融,建立了立体的视听空间,使视听的表现手段不断的提升。给观众的眼睛、耳朵都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比如,1998年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后现代风格浓厚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影片描写的是一个夏日在柏林发生的故事。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面临着杀身之祸了。他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的赃款弄丢了!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心里充满恐惧、绝望的他于是打电话向女友罗拉求救,希望她20分钟将钱找回来。但钱在哪里?于是,罗拉开始快跑!整部片子充满了MTV的片段画面、舞蹈性的音乐、电子游戏机、动画、高速摄影等等超级动感的元素,新新人类喜欢的各种口味都被调剂到影片当中,不管是整个剧情的营造、画面的构成、剪接的手法,还是音乐的渲染,都带给人无比的震撼和快感。影片虽然与波兰影片《盲打误撞》(1987年)同属于后现代的电影,而且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有着相同之处,但是身兼导演和配乐等职的汤姆提蒂克还是调动了各种视听手段,将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可能出现的三种可能性,演绎得内涵极其丰富,使观众对每一种可能性都产生无限的遐想,并从影片中感悟到,在人生的历程中,偶然性的因素太多,而这种偶然性的力量也太大。影片充满了以导演汤姆提蒂克为首的创作大师们的独特风格,尤其在音乐的运用上,更是将新音乐融入视听语言之中。紧凑而动感的音乐,并不响亮,但却始终围绕着故事的主题,与情节同步发展,有效地带动了人们的情绪,与罗拉一起快跑,奔向那一个个未知的、充满期待的结局。而由女主角Franka Potente亲自演唱的三部曲“Running One”、“Running Two”、“Running Three”,及请来Rap高手Thomas助阵的主题曲“I Wish”,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片中音画的巧妙结合,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刺激,视听关系的丰富形式使得影片追求主题的过程成为人们享受视听快感的一次消费性的体验。曾有报道说,在德国,观看此片时,有很多观众是从头到尾站着、跳着、跟着音乐摆动身体来看完全片的,整个电影院就像是周末疯狂热烈的迪厅。
《罗拉快跑》一片中没有任何事是被肯定的,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明亮鲜活的叙事结构,制造出了不断的曲折与惊喜。导演于此片中注入强劲的视觉力量、让人窒息的速度感、震撼的电子音乐,势必迷惑所有的观众。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一切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瞬间就可能发生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握世事的每一个时机,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手快的可以过完一关又一关,手慢的便注定要输个粉身碎骨!就这么简单!在对传统充满游戏式的颠覆态度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电影中所存在的音乐的一种全新解释和把玩,他使叙事进程建立在神奇刺激而又诙谐的视听环境中。
5.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概况
在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电视歌曲,而其中能够留传至今的,大都是词作家田汉、孙师毅等人对曲作家聂耳、吕骥、赵元任、冼星海、贺绿汀等人的作品。
安娥词、任光曲的《渔光曲》(故事片《渔光曲》主题歌);
田汉词、聂耳曲的《毕业歌》(故事片《桃李劫》主题歌);
孙师毅词、聂耳曲的《飞花歌》(故事片《飞花村》主题歌);
孙师毅词、聂耳曲的《牧羊女》(故事片《飞花村》插曲);
孙瑜词、聂耳曲的《大路歌》(故事片《大路》主题歌);
孙师毅词、聂耳曲的《开路先锋》(故事片《大路》序歌);
孙师毅词、聂耳曲的《新女性》(故事片《新女性》主题歌);
唐纳词、聂耳曲《自卫歌》(故事片《逃亡》插曲);
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故事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许幸之词、聂耳曲的《铁蹄下的歌女》(故事片《风云儿女》插曲);
孙师毅词、吕骥曲的《自由神之歌》(故事片《自由神》主题歌);
孙师毅词、赵元任曲的《西洋镜歌》(故事片《都市风光》主题歌);
田汉词、冼星海曲的《夜半歌声》(故事片《夜半歌声》主题歌);
田汉词、冼星海曲的《黄河之恋》(故事片《夜半歌声》插曲);
田汉词、冼星海曲的《热血》(故事片《夜半歌声》插曲);
关露词、贺绿汀曲的《春天里》(故事片《十字街头》主题歌);
田汉词、贺绿汀曲的《四季歌》(故事片《马路天使》插曲);
田汉词、贺绿汀曲的《天涯歌女》(故事片《马路天使》插曲);
贺绿汀词曲的《秋水伊人》(故事片《古塔奇案》插曲)。
到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词作家海默、乔羽、芦芒,曲作家刘炽、雷振邦、王云阶出了许多经典之作。被大众所熟知的电影音乐作品有:
田汉词、贺绿汀曲的《垦春泥》(故事片《胜利进行曲》插曲);
海默词、向异曲的《草原牧歌》(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主题歌);
海默词、通福编曲的《敖包相会》(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乔羽词、刘炽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插曲);
乔羽词、刘炽曲的《我的祖国》(故事片《上甘岭》主题歌);
芦芒、何彬词,吕其明曲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故事片《铁道游击队》插曲);
于彦夫、雷振邦词,雷振邦曲的《婚誓》(故事片《芦笙恋歌》插曲);
王路、王云阶词,王云阶曲的《小燕子》(故事片《护士日记》插曲);
芦芒词、黄淮曲的《青春闪光》(故事片《女篮5号》插曲);
胡石言、黄宗江词,高如星曲的《九九艳阳天》(故事片《柳堡的故事》插曲);(www.xing528.com)
狄薏词、姚敏曲的《卖汤圆》(故事片《风雨桃花村》插曲);
乔羽词、刘炽曲的《祖国颂》(纪录片《祖国颂》主题歌);
马烽词、张棣昌曲的《幸福不会从天降》(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
季康词、雷振邦曲的《蝴蝶泉边》(故事片《五朵金花》插曲);
张加毅词、田歌曲的《草原之夜》(纪录片《绿色的原野》插曲)。
进入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电影从数量到影片的质量都有所提高,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也日渐加强,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人员有词作家乔羽、凯传等,曲作家雷振邦、傅庚辰、施万春、王酩、吕远、时乐濛等。我们所熟悉的电影歌曲有:
乔羽词、雷振邦曲的《隔山唱歌山答应》(故事片《刘三姐》插曲);
乔羽词、雷振邦曲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故事片《刘三姐》插曲);
梁信词、黄准曲的《娘子军连歌》(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主题歌);
周郁辉词、寄明曲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
李准词、向异曲的《小扁担三尺三》(故事片《李双双》插曲);
塔吉克族民歌、雷振邦改词编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赵心水词、雷振邦曲的《怀念战友》(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雷振邦词曲的《冰山上的雪莲》(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乔羽词、张棣昌曲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插曲);
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事片《红日》插曲);
郑洪等词、巩志伟曲的《送别》(故事片《怒潮》插曲);
郑洪等词、巩志伟曲的《一支人马强又壮》(故事片《怒潮》插曲);
公木词、刘炽曲的《英雄的赞歌》(故事片《英雄儿女》插曲);
葛炎、刘琼词,罗宗贤、葛炎曲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故事片《阿诗玛》插曲);
葛炎、刘琼词、罗宗贤、葛炎曲的《一朵鲜花鲜又鲜》(故事片《阿诗玛》插曲);
集体词、肖珩曲的《永远跟着共产党》(故事片《苦菜花》插曲);
任旭东、傅庚辰词,傅庚辰曲的《地道战》(故事片《地道战》主题歌);
傅庚辰词曲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故事片《地道战》插曲);
李坤词、闫飞曲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
张仲朋词、施万春曲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故事片《青松岭》主题歌);
黎汝清词、金复载曲的《小号手之歌》(动画片《小号手》主题歌);
叶伟词,伟才、叶伟曲的《友谊的花开万里香》(纪录片《万紫千红》插曲);
邬大为、魏宝贵词,傅庚辰曲的《红星歌》(故事片《闪闪的红星》主题歌);
陆柱国词、傅庚辰曲的《映山红》(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插曲);
王汝俊等词、傅庚辰曲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插曲);
黎汝清词、王酩曲的《渔家姑娘在海边》(故事片《海霞》插曲);
苏圻雄词、吕远曲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故事片《南海风云》插曲);
凯传词、王酩曲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故事片《黑三角》插曲);
钟灵、周民震词,吕远、唐诃曲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故事片《甜蜜的事业》主题歌);
集体词,吕远、唐诃曲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故事片《甜蜜的事业》插曲);
凯传词、王酩曲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故事片《小花》插曲);
刘国富、田农词,王酩曲的《绒花》(故事片《小花》插曲);
王燕樵词曲的《永远和你在一道》(故事片《婚礼》主题歌);
乔羽词,陆祖龙、时乐濛曲的《心中的玫瑰》(故事片《泪痕》插曲);
齐新词、雷振邦曲的《青春多美好》(故事片《小字辈》主题歌);
杨延晋、薛靖词,徐景新曲的《诚实的眼睛》(故事片《苦恼人的笑》主题歌);
徐庆东、刘青词、梁寒光曲的《爷爷为我打月饼》(故事片《啊,摇篮》插曲);
李俊词、李伟才曲的《雁南飞》(故事片《归心似箭》插曲);
瞿琮词、郑秋枫曲的《我爱你,中国》(故事片《海外赤子》主题歌);
瞿琮词、郑秋枫曲的《生活是这样美好》(故事片《海外赤子》插曲);
傅庚辰、汪遵熹词,傅庚辰曲的《歌唱大别山》(故事片《挺进中原》插曲);
韩小磊、凯传词,王酩曲的《妈妈,看看我吧》(故事片《樱》插曲)。
八九十年代,我国电影从题材、体裁上都向着多样化发展,电影音乐的样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是曲作家王立平、施光南、王酩、赵季平、三宝的音乐,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这一时期被广为传唱的电影歌曲:
王立平词曲的《驼铃》(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主题歌);
买买提塔提力克、张世荣词、克里木、邵光琛曲的《阿凡提之歌》(故事片《阿凡提》主题歌);
高型、罗志明词,向异曲的《满山红叶似彩霞》(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主题歌);
周威词、吕其明曲的《啊,故乡》(故事片《庐山恋》插曲);
白暨词、高田曲的《小伞儿带着我飞翔》(故事片《巴山夜雨》插曲);
乔羽词,唐诃、吕远曲的《牡丹之歌》(故事片《红牡丹》插曲);
刘文玉词、雷雨声曲的《迎宾曲》(故事片《宾从何来》主题歌);
凯传词、施光南曲的《摘一束玫瑰送与你》(故事片《幽灵》插曲);
洪源词、王立平曲的《飞吧,鸽子》(纪录片《鸽子》主题歌);
华而实词、王酩曲的《知音》(故事片《知音》主题歌);
徐银华词、徐景新曲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故事片《小街》主题歌);
凯传词、田丰曲的《年轻的朋友》(故事片《年轻的朋友》主题歌);
张弦、凯传词,王酩曲的《角落之歌》(故事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插曲);
韩伟词、施光南曲的《年轻的心》(故事片《当代人》主题歌);
冯述词、马丁曲的《笑比哭好》(故事片《笑比哭好》主题歌);
王立平词曲的《大海啊,故乡》(故事片《大海在呼唤》主题歌);
王立平词曲的《少林,少林》(故事片《少林寺》主题歌);
王立平词曲的《牧羊曲》(故事片《少林寺》插曲);
顾笑言词、杨庶正曲的《要问我们想什么》(故事片《你在想什么》插曲);
张良、王静珠词,李春生曲的《心声》(故事片《少年犯》插曲);
莫言词、赵季平曲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故事片《红高粱》主题歌);
张艺谋、杨风良词,赵季平曲的《酒神歌》(故事片《红高粱》插曲);
蔡璐词曲的《啊哈!黑猫警长》(动画片《黑猫警长》主题歌);
张和平词、三宝曲的《不见不散》(故事片《不见不散》主题歌)。
据统计,在20世纪,我国被大众所认同、所喜爱、所传唱,甚至在今天一些晚会上还能听到的电影歌曲就有100多首,而这100多首可以说首首经典,每一首都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每一首歌曲都与电影的内容紧密结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都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
解放前的电影歌曲大都反映了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劳苦大众困苦的生活,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不甘受压迫、受奴役,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决心;也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屠杀中国百姓的罪行,号召大众要拿起武器,保卫国土,保卫家园,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而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则反映了解放后人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建设家园的新中国的社会新貌。也有一大批描写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描写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描写人民子弟兵的电影歌曲。
70年代有多首反映军民一心侦破敌特分子的机密情报,粉碎敌人反攻大陆的阴谋的电影歌曲。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出现了多部反映在“十年动乱”期间,被“四人帮”迫害的知识分子、老干部的不幸遭遇的电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对党对国家依然还有一片赤诚之心。其中电影音乐的旋律都充满了忧伤、充满了希望,每一首歌曲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一期间反映归国华侨的影片也让人感动至深,影片中一首首表达爱国、亲情的歌曲至今难忘。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电影作品,体裁、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内容反映的也是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战争、爱情、事业的故事,其中的电影歌曲的风格、手法也愈加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