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造——来自《交响音乐史话》的探索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造——来自《交响音乐史话》的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肖斯塔科维奇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在学生时代即已崭露音乐资质与才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充满青春热情,但也隐伏着悲剧的阴影。不过,连肖斯塔科维奇本人也对这两部作品不感兴趣。三十年代中期,肖斯塔科维奇因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和舞剧《清澈的小溪》而遭到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1943年,战争尚未结束,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八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造——来自《交响音乐史话》的探索

他是这样一位音乐艺术家: 经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却又保持着与真理相通的良心,隐忍着内心的伤感与苦痛却又要歌唱出时代的“欢乐”;因此,他总是紧锁着眉头沉思,并且让沉思泯灭了笑容。处于矛盾之中的作曲家的内心早已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于是化为戏剧性的交响冲突,谱写出了二十世纪的音乐史诗,建造了二十世纪的交响纪念碑。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长逝在1975年。较一般音乐家而言,他不算长寿,但他六十多年的音乐生涯却留下了罕见的数量惊人的杰出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几乎涉猎了全部音乐体裁,而且在每一种体裁中都有卓著的建树。但是,他依然以一位杰出交响大师而著称于世。他的十五部交响曲和一些器乐作品,如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为他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

肖斯塔科维奇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在学生时代即已崭露音乐资质与才华。

当十九岁的肖斯塔科维奇还是彼得格勒音乐学院的学生时,就写出了《第一交响曲》。1926年5月12日由马尔科指挥在列宁格勒音乐厅首演。“这首交响曲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人都喜欢这部作品,它令人激动,感情丰富,配器是巧妙的,同时又符合传统并容易理解。这首交响曲很快就出了名。1927年,它在柏林首次演出,指挥是布鲁诺·瓦尔特;1928年列昂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和奥托·克伦伯勒都指挥了它的演奏;1931年,《第一交响曲》成了托斯卡尼尼的保留节目。它几乎到处引起热情。肖斯塔科维奇被誉为新一代出类拔萃的音乐家之一”(所罗门·伏尔科夫)。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充满青春热情,但也隐伏着悲剧的阴影。作品中显示出了作曲家的敏感与尖锐的触觉。而在交响艺术上,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显露出现代色彩,作品中有“刺耳的效果”,“离奇古怪的旋律进行和异想天开、有时甚至热烈如狂的节奏”。作曲家的交响开篇预示了他在交响创作上有广阔的前途。

苏维埃政权之下,肖斯塔科维奇又写下了被西方评论家评论为将现实主义风格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融为一体的两部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标题“十月”;《第三交响曲》,标题“五月一日”。这两部与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交响曲以单乐章构成,并在结尾引入了大合唱。但苏联评论界的评价是低调的: “作曲家背离了音乐发展和形式结构的古典手法”,“合唱队简直不是在唱,而是在念;歌曲性、旋律性丧失殆尽”,“因此就造成一片喧嚣的效果”等等。不过,连肖斯塔科维奇本人也对这两部作品不感兴趣。

三十年代中期,肖斯塔科维奇因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和舞剧《清澈的小溪》而遭到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作曲家痛苦地接受了批评,并将充满浓郁悲剧色彩和哲理的《第四交响曲》束之高阁,取消演出。肖斯塔科维奇后来在《见证》一书中说过: “离群独处对我是解脱。如果你愿意,你能在我的《第四交响曲》中找到一些这种思想。”作曲家并不甘心新作被搁置,一方面他认为“如果当时也演奏了《第四交响曲》的话,又会出什么事呢?”,另一方面他又愤愤地说: “我不大相信音乐作品应该搁在地上等待时机的理论。要知道,交响乐不是中国的腌蛋”。当然,最后仍是时隔二十五年,《第四交响曲》才公之于世。

在被批判的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在痛苦中保持缄默。1938年1月25日,他写了一篇题为《我用创作来回答》的文章。“创作”指的就是他在1937年完成的《第五交响曲》。交响曲的中心思想是克服孤独与痛苦,走向乐观和愉快,这部富于悲剧性的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心灵历程的写照。正如他自己的解释: “我的交响曲主题是表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部作品构思的中心,我所看见的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全部经历……交响曲的终曲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气氛中使悲剧性的紧张因素得到解决。”《第五交响曲》虽然有肖斯塔科维奇特有的那种音调上的不稳定,旋律上的断断续续以及器乐性的宣叙性主题,但交响曲的风格基调依然是古典音乐的传统。特别是在终曲最后三十五小节的以主和弦的重复肯定,具有贝多芬的风范。它给人的感觉,则如作家阿·托尔斯泰的描述: “沉浸在欢乐的感情中,沉浸在幸福的感情中。这种感情好似一阵春风,在乐队中拂动,在大厅里荡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岁月里,肖斯塔科维奇以一个爱国者的全部热忱,在法西斯军队围困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中,为流血的俄罗斯谱写了伟大的交响音乐,这就是他在1941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即著名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写得很快。肖斯塔科维奇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他逝世前一年口述的《见证》中,都明确说过: “我不能不写它。因为战火在周围燃烧,我必须和人民站在一起,我要创造我们国家在战争时期的形象,用音乐突出它。战争初起,我就坐在钢琴前开始工作。我专注地工作。我要写我们的时代,写我同时代的人,他们为了战胜敌人不惜力量,不惜生命。”

1942年8月9日在列宁格勒首演的《第七交响曲》是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对罪恶战争的一次宣战。这部交响曲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掩盖作曲家交响艺术上的伟大创造。肖斯塔科维奇善于运用戏剧性的交响发展形成起伏不尽的音响之潮,并在交响发展中将主题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交响作曲家可贵的素质与才华。而在调式、和声、配器以及旋律的歌唱性因素方面,这部交响曲都体现出音乐传统的深刻与现代技巧的活力。因此,人们称《第七交响曲》为“战争年代杰出的音乐纪念碑”,也把它视为二十世纪交响经典之一。

1943年,战争尚未结束,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八交响曲》。这部作品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是一部关于人民苦难的悲剧性史诗”(达尼列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了悲壮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之后,人们预料他的《第九交响曲》应当表现人民欢庆胜利的宏大场面,但它却是一部以抒情为主的形式短小的作品。五个乐章的结构中,深沉的音乐形象只是一晃而过,大半章节竟有海顿的轻俏与明快。因此,当时苏联评论界认为: “听众因战争胜利结束而欢天喜地的那种情绪与交响曲中一些段落的光怪陆离的性质之间的距离的确太大了··…·虽说这部作品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形象、妙趣横生的细节、光辉灿烂的技术,但仍不能列为作曲家的最优秀的成果。”(达尼列维奇)但西方一位评论家却认为: “我们在这里抓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主要特点: 他的音乐使人愉快也好,还是使人不愉快也好,在它没有结束之前,始终紧紧地抓住你,迫使你跟着它走,不允许你的注意力有任何分散。”(罗兰·麦尼塔)(www.xing528.com)

1948年,战争虽然已成为过去,但肖斯塔科维奇又经历了官方的一次严厉批判。苏共中央决议指责肖斯塔科维奇等一批苏联作曲家是“形式主义”,“否定古典音乐的基本原则,鼓吹无调性与不协和音”,与苏联人民的艺术趣味背道而驰。肖斯塔科维奇在《见证》对此有详尽的记述: “小会接着小会,大会接着大会。全国一片狂热,就像大坝决口,浑浊的洪水奔腾而来”,“所有的报纸都发表了工人来信,感谢党使他们不必再受罪去听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自此,肖斯塔科维奇将创作转向以颂歌为主题的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搁置交响乐创作达八年之久。

1953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问世。这部交响曲融进了作曲家痛定思痛的个人体验。音乐的悲剧性中交织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从中可以听到艺术家人生、对命运的忧虑与困惑。一个敏感的、备受挫折的艺术家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之后,产生强烈的悲剧性的郁闷与不安,并以新异的音乐语言尖锐地揭示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用当时一位公正的评论家的话说: “那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作曲家不仅尊重音乐的历史传统,而且敬重苏联人民为缔造苏维埃而斗争的传统历史。肖斯塔科维奇很快从个人沉思与感慨之中走出来,接连写下两部反映苏联光辉历史伟绩的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标题“1905年”,《第十二交响曲》,标题“1917年”。对于苏联历史上的这两次重大的革命斗争,作曲家不仅广泛地使用了当时流行的革命历史歌曲为主题,运用交响变奏手法进行了广阔而宏伟的展开;而且也调动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体验与情感。“我想,在俄罗斯历史上许多事情是重复出现的……我要在《第十一交响曲》中表现这种重复”,“这是我童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合在一起的印象”(肖斯塔科维奇)。这两部史诗性的标题交响曲,用音乐表达了作曲家的历史观。

《第十三交响曲》是带有声乐部分的交响曲。由叶甫杜申科作词,反映各民族之间的情谊,揭露种族主义的罪行。音乐中出现了音调的变形与器乐和声乐的冲突,造成尖锐的交响性展开。但由于主题的敏感与技法的新异而引起激烈争论。肖斯塔科维奇又一次在矛盾“峰顶”上走了过来。

作曲家的最后十年主要写作弦乐四重奏,也完成了最后两部交响曲

《第十四交响曲》写于1969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在病榻上完成的。写作中,他说: “我已经看到了死亡的眼睛”。如果说,作曲家一生中从战争到大清洗,看到了无数个死亡的实例,那么,当晚年他正视自己行将步入死亡时,显示出对于这一主题的深刻而富于哲理的思考。交响曲由十一首诗构成的声乐部分以及管弦部分组成。有人比喻,听了《第十四交响曲》,“就像隐藏于苹果中锃亮的刀刃,华美、艳丽、甜腻得令人在恐惧中落泪……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赋予音乐以一种怪诞的梦幻美,而在旋律性极强的段落中也能令人领略其中的抽象的哲学色彩”(蓝强)。但是,作曲家的交响思想的力度也告诉我们,在死亡之中也有不朽的生命。

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写于1971年,距作曲家辞世只有四年时间。这部交响曲可以视作他对自己交响创作生涯的回顾,其中的明快气息,又让人感到好似是对他的《第一交响曲》的呼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使用了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序曲音调;明快与轻盈仿佛使作曲家又回到童年世界,留下了五彩缤纷的印象与幻想。第二乐章对比性地沉浸于对死亡的思考之中,仿佛是对人生的告别。第三乐章依然明快,是现实生活的乐观情调的写照。第四乐章运用了瓦格纳的“命运动机”,富于悲壮气质。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十五交响曲》带有自传体性质,是他将交响乐从表现客观外界转向表达自我的一个终结。终曲中钢片琴、钢琴和三角铁在升C音上的奏鸣给人以一种理智的静谧,将人生引入到“无限”之中,产生一种深邃的升华之感。

肖斯塔科维奇在二十世纪多元化的现代音乐流派纷呈的局面中,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在苏维埃时代之下,建筑了一座特殊的交响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上沐浴了二十世纪的新音乐色彩,也留下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和俄罗斯的文化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是交响历史的缩影。关于肖斯塔科维奇身后的音乐巨人身影,有一段论述十分精辟,“肖斯塔科维奇从事创作离不开本国和世界以往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这么说,他的音乐中的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来源于贝多芬,而大型戏剧性交响作品中与邪恶形象对抗的美好、刚毅、思想崇高的形象通常来自巴赫。他从柴可夫斯基那里继承了深刻的心理描写手法和感情激越的表现方法,从马勒那里继承了那种对悲剧题材、对讽刺和怪诞的爱好,并学习马勒大胆地利用日常生活素材。他和穆索尔斯基心心相印的几点是表现人民性格和人民群众场面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悲剧性的气魄、始终念念不忘人民过去和现在经历的思想”(《苏联音乐百科全书》)。同时,肖斯塔科维奇还为现代音乐作了补充,他说: “贝尔格是我最喜爱的作曲家,至今还是如此,贝尔格的《沃切克》对我影响极大,我的两部歌剧都受其影响”,“斯特拉文斯基是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这位卓越的作曲家一直处于我注意的中心,我不仅仅研究、聆听他的音乐,而且弹奏它,还曾加以改编。斯特拉文斯基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见证》)。

从巴赫、贝多芬到斯特拉文斯基、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创作犹如画廊一般展示出了几个世纪的交响风光,让人们在二十世纪领略到“音乐王国的统帅”的伟大与崇高。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忘怀的时代与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位叫郭文景的中国作曲家在聆听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之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像兀立的岩石,有力地直刺铅灰阴沉的天空,静静地,象征着二十世纪整个人类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