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古典与创新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古典与创新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个受过严格音乐训练的作曲家,一个同样跨越了沙俄与苏联两个时代的作曲家,一个将“古典”与“创新”相融合的作曲家……两年之后,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即“古典交响曲”。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称普罗科菲耶夫的这段时日为“火热的时期”,也有人称“狂飚时期”。1935年7月,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定居。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有七部。《第七交响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一部交响之作。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古典与创新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一个受过严格音乐训练的作曲家,一个同样跨越了沙俄苏联两个时代的作曲家,一个将“古典”与“创新”相融合的作曲家……

1915年,普罗科菲耶夫二十四岁。这一年他写出了“用怪和弦盖满的作品”——《斯基夫组曲》。这首受到二十世纪初叶现代音乐强烈影响的作品,犹如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音乐《春之祭》首演一样,演出之时就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响,赞同的与反对的人截然分成两派,对峙起来。作曲家将新颖的现代风格带进了古老的俄罗斯乐坛。

两年之后,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即“古典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充满了“海顿风格”。作曲家说: “作者的目的就在于回到传统的'古老纯洁的时代',这是以箍骨扩大女裙、戴香假发和做香发辫的时代。”这部交响曲保持了海顿时代管弦乐队的双管编制,使用的是传统的四个乐章,几乎所有的主题都具有海顿时代音调的特征。当然,交响曲也有尖锐的和声音响与新颖的节奏,这些现代色彩,又使这部“古典交响曲”没有表现出那种陈旧的考古味道。

几乎在同一时期,刚刚步出校门的普罗科菲耶夫就显示出了风格上的强烈对比: 激情与淡雅、激进与古朴、现代与传统。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称普罗科菲耶夫的这段时日为“火热的时期”,也有人称“狂飚时期”。年轻的作曲家很快就以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在苏联乃至欧洲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激动地评价了他的初期交响之作: “欢快,作为一种对创作力量的认识,作为一种对光明未来的信心,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因素,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中闪耀着光辉。人们从《斯基夫组曲》终曲中感受到了俄罗斯音乐第一次宣告阳光、自由、无限欢快的大道已经探到。当人们依靠坚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意识到人类自身的不朽,意识到创造力量的伟大时,他们会是多么得欢快。”

此后,普罗科菲耶夫在国外度过了十七年。一方面,用他自己的话讲,“呼吸一下大海洋外界的空气”,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远离故土的困惑与压抑。在美国及欧洲各国的音乐生涯中,普罗科菲耶夫写下了三部交响乐和根据歌剧与舞剧音乐编配的交响组曲以及一些协奏曲。其中有: d小调《第二交响曲》(1924年),c小调《第三交响曲》(1928年),C大调《第四交响曲》(1930年)。这期间还修订了一部由五个乐章构成的、写于1909年的A大调《小交响曲》;此外,他写了交响素描秋景》;舞剧组曲《丑角》;歌剧组曲《对三个桔子的爱情》,《犹太主题序曲》;舞剧组曲《浪子》;歌剧组曲《赌徒》以及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些是根据初期作品编配的,有些是在异国他乡创作的。其中不乏杰作,但在国外常遭冷遇。他自己说过: “在美国的季节对我来说毫无收获,结果是凄惨的”,“异乡的空气与我的灵感不适应”。

1935年7月,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定居。他说道: “我的耳朵必须听到俄罗斯语言,我必须同我的血肉同胞说话,只有他们才能使我重新得到这里所得不到的东西: 自己的歌,我的歌。”

回国后的近二十年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批交响之作。

1936年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并编配了三个组曲。在音乐史上,运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难以数计,仅歌剧就有十四部之多。而在交响音乐领域,普罗科菲耶夫的先辈柴可夫斯基也据此写过交响幻想曲,而作曲家的创作采用了主导动机的贯穿、场景的尖锐对置以及人物的音乐造型等手法,“异常大胆而创新地揭示了不朽悲剧的内容。他根据自己的方式重新构想了主要形象,使朱丽叶显得温柔而纯洁,使罗米欧带有诗意幻想,以此与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那种狂热性相对比”(拉里萨·丹柯),从而塑造出普罗科菲耶夫式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作曲家的作品带有舞剧音乐的感人色彩和崇高气质,加上作曲家已脱离“巴黎时代”的表现主义的风范,因而有“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誉(乌兰诺娃)。这三部组曲选取了舞剧中的二十段音乐构成,其中最著名的前两部组曲,已作为交响音乐经典曲目的名作广为流传。

1936年,普罗科菲耶夫还为儿童创作了交响童话《彼加与狼》。这部交响音乐与布里顿为青少年而作的《管弦乐队指南》一样,向儿童形象地讲述管弦乐队中各类乐器音色与性格,因此,一位十岁的小听众曾写信说: “听了音乐,我懂了许多。”同时,作曲家又运用十分简洁明快的交响手法,生动地构思了一个惩恶扬善的童话故事,显示出作曲家游刃有余的交响才能。(www.xing528.com)

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代表作中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富于哲理性,音乐风格又近似于《罗米欧与朱丽叶》。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茨认为,此曲完全可以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名作相媲美。

普罗科菲耶夫的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并在大提琴的丰富的叙述之中进行了交响性的大幅度展开,其气质犹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大提琴独奏中的灵巧程度有时几与小提琴相接近,而管弦配器中的原始音色的结合又使作品的交响性独具特色。西方评论家交口称赞这部交响协奏曲: “这部充满生活与各种形象的宏伟总谱,简直就是由各种主题与插部形成的一口金矿。”(路易斯·比亚尼柯里)

此外,普罗科菲耶夫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写于不同时期,各具特色。但其晚期作品不如早期作品那样富有生气

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有七部。《第一(古典)交响曲》开启了他的交响乐创作的光荣之门,尔后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有《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

写于战争年代的《第五交响曲》(194年)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势的交响巨作,音乐中充满现实的与时代的形象。作曲家说: “《第五交响曲》是我长期创作生活的一个成就。我是把它当作人类精神伟大的交响乐来进行构思的。”这种人类精神正是人类面对战争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决战的勇气与丰富的情感。因此,当1945年1月9日在纽约上演《第五交响曲》时,评论家竟把它比作“好像一颗炸弹在纽约音乐界的上空爆炸”(《音乐美国》杂志)。

《第七交响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一部交响之作。写完这部作品后的九个月,作曲家与世长辞。《第七交响曲》充满了迷人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以至看不到交响“冲突”而被一些人认为是“非交响乐”的范例。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用最迷人的音乐美感揭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崇高与美丽,那不尽的旋律,充满幻想,洋溢热情。肖斯塔科维奇指出,《第七交响曲》“真正是生活欢乐的、抒情的,它以自己的清晰与光明的内容与非常新颖的和声语言使人感到高兴。”从音乐本质上讲,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在风格上正与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古典交响曲”相呼应。

作为交响音乐大师,普罗科菲耶夫生活在新旧两个时代——沙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时代与苏维埃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的两个空间——美国及欧洲各国与俄罗斯祖国。而他的交响之作的总体风格,也是两个特征—一“古典”与“创新”,正如作曲家自己的表白: “我想谈谈我的创作发展的几条主线。第一条是古典的线,我很小就听妈妈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这条线是早在我童年时期就开始的。它有时以新古典主义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仿效十八世纪的古典作品。第二条线是创新的线,它发轫于塔涅耶夫刺痛了我的'简单和声'的那次会面。起初它只是我寻找自己的和声语言的一些探索,后来却成了追寻表现强烈感情的语言的探索了。”

普罗科菲耶夫以其富于个性的交响创作,成为苏联交响乐坛上的一位“巨人”。他的音乐来自俄罗斯以及世界的音乐文化传统,又同属于他的祖国与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