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流行音乐,从本质上讲,它是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综合体。音乐学者罗伯特·希柯克概括了爵士乐的渊源: “爵士乐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于新奥尔良,它常被认为是对美国音乐作出最大贡献的一个品种。由于它的灵感来自美国黑人民间音乐以及诸如非洲节奏、新教圣歌和十九世纪欧洲印象主义等多种音乐文化,它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这是由于它继承了旧的,又加上了它自己的特殊活力和独一无二的特点。”
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爵士乐经历了“拉格泰姆”、“布鲁斯”、“新奥尔良”、“芝加哥”、“大型乐队”、“博普”、“冷爵士乐”、“现代爵士乐”等几个阶段。应当说,充满民间色彩并带有娱乐性的爵士乐与交响音乐本来是有距离的,但是,美国的一位从事电影音乐与音乐喜剧写作的作曲家,却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开创了一种爵士风格的交响音乐。这位作曲家就是格什温。
格什温(1898—1937)不是“莫扎特式”的音乐天才,十三岁时才喜欢上音乐。他学过钢琴与和声,并从写流行歌曲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二十六岁之前,格什温已成为很有名气的爵士歌曲作曲家,写出了风靡美国的流行歌曲。
1924年,是格什温具有转折意义的年头,也是交响音乐里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代。这一年,格什温准备参加纪念林肯诞辰的演出,并应当时的爵士之王保罗·惠特曼的邀请,写了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性作品,这就是震动世界交响乐坛的《蓝色狂想曲》,又称“布鲁斯风格狂想曲”。此曲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为之配器。这首乐曲将钢琴与管弦乐队结合起来,将交响音乐形式(即“狂想曲”形式)与爵士乐技法(即“布鲁斯”,又称“蓝调”)结合起来,写下了交响史上第一部爵士风格的交响音乐。《蓝色狂想曲》的意义在于“把不同的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这正是一件不朽的艺术作品应有的保证”(约翰·塔斯克·霍华德)。(www.xing528.com)
继《蓝色狂想曲》之后,他于1928年创作了第二部著名的爵士风格交响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格什温向往巴黎已久。1928年到巴黎后,他把自己对于欧洲现代都市巴黎的印象生动地写进了交响音乐之中,包括都市大街的繁华气象,对巴黎的新奇感受和远离故土时的思乡之情等等。在巴黎,格什温还拜会了著名的音乐大师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这两位大师都认为格什温已具有成熟的创作技巧,已无需再向他们学习,并称他是第一流的作曲家。
格什温的交响之作还有: 《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年);《第二狂想曲》(1931年);《古巴序曲》(1932年);《“我有了节奏”变奏曲》(1934年)等。
关于格什温的历史功绩,日本音乐学者门马直卫认为: “从来爵士乐只能在咖啡馆、酒吧间演奏,或者为伴舞用,它决不能登大雅之堂,如今爵士交响曲却竟然可以在音乐厅演奏,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格什温把美国特有的爵士音乐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即便《蓝色狂想曲》还算不上艺术珍品,但格什温却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或者说,他创造了'爵士交响乐'这个新词汇。这就是格什温对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所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