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也纳圆舞曲之奠基人 in 交响音乐史话

维也纳圆舞曲之奠基人 in 交响音乐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这种音乐形式走向成熟与确立途程中的“第一人”。约翰·施特劳斯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和兰纳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圆舞曲”这种体裁的规范,使之不仅成为实用的舞蹈伴奏,而且具有独立在音乐会上演奏的艺术价值。瓦格纳也称他为“维也纳人民音乐精神的魔王”。于是,保罗·亨利·朗格概括了维也纳圆舞曲历史上的有趣的新陈代谢现象: “兰纳死后,施特劳斯占了统治地位,但立刻就遭到他儿子的挑战。”

维也纳圆舞曲之奠基人 in 交响音乐史话

十九世纪第一个年头,兰纳(1801—1843)在维也纳诞生。他从小学习音乐,又参加和主持了几个乐队。他的声望来自他创作的一百多首圆舞曲。这些圆舞曲作品已使这一舞曲体裁在管弦乐队中确立了自己的基本形式,如开头有序奏,中间是几段不同情绪的圆舞曲连续演奏,最后是一个尾声。兰纳的圆舞曲代表作有《宫廷舞会圆舞曲》、《浪漫者圆舞曲》、《玄布隆人圆舞曲》、《告别圆舞曲》、《巴登轮舞圆舞曲》、《最佳圆舞曲》、《求婚人圆舞曲》、《黄昏的明星圆舞曲》以及《汉斯波尔卡》、《新维也纳连德勒》等。1842年10月10日,《玄布隆人圆舞曲》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这首圆舞曲反复演奏二十一次。因为这首作品是在兰纳去世前一年写成,所以人们常称之为“兰纳的天鹅之歌”(传说天鹅死前会引亢高歌,人们常以此称喻作曲家的临终之作)。

兰纳的圆舞曲之作反映了当时维也纳上层社会多愁善感、风花雪月的倾向,因此,“他的作品优柔梦幻……强调的是抒情的旋律”(保罗·亨利·朗格)。

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这种音乐形式走向成熟与确立途程中的“第一人”。虽然他的作品从数量到艺术水准上不及其后继者,但他的开创性的成就,在音乐发展史上赢得了“圆舞曲之父”的称谓。

在兰纳的轻管弦乐队里,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叫约翰·施特劳斯的乐手,他的音乐才华使他成为乐队的中坚力量。后来,施特劳斯成为乐队指挥。1825年,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诞生的那一年,兰纳与老约翰因意见不合而关系破裂。次年,约翰·施特劳斯独立组织乐队,开始了他的“圆舞曲”创作与演奏生涯。

与兰纳分道扬镳后的第二年,1826年,施特劳斯的第一首圆舞曲问世。这首编为第一号的《小鸽子圆舞曲》揭开了他的创作序幕。接着,1828年,施特劳斯又一部作品《链桥圆舞曲》首演。成功激励了这位圆舞曲体裁的新作者。于是,他的作品在他自己演奏小提琴兼指挥管弦乐队的奏响中轰动了维也纳。一位传记作家描绘了当时约翰·施特劳斯鼎盛一时的情境: “严肃的同代人讲起施特劳斯的演奏时,如同业余诗人作诗: 在这种轻快的舞步中洋溢着不可缺少的生活气息。他的圆舞曲是光芒四射的火花,使舞迷们热血沸腾,也使他自己像一辆蒸汽火车头卷进了漩涡……当这位身材修长、面色苍白、目光炯炯有神、眉毛几乎连成一片的面貌非凡的音乐大师用琴弓发出一个信号,乐队立即奏起乐,唱起歌,人们手拉起手,欢呼着涌进舞池,心同腿一起欢跳起来。对对舞伴在这旋律的海洋中翩翩起舞,轻轻偎依。接着他自己也拉起小提琴,尽管各种乐器交响如暴风骤雨,人们依然可清楚地听出他的琴声。多少颗心承认是受他琴声的鼓舞才相互热恋起来……”(普拉维)(www.xing528.com)

约翰·施特劳斯写过三百多首作品,其中包括一百四十九首圆舞曲。其中代表作有《宫廷舞会圆舞曲》、《“罗列莱——莱茵之歌”圆舞曲》、《维也纳的狂欢节》、《人生如舞》、《伊丽莎白》、《夜莺》、《巴黎》、《维也纳的气氛》、《酒神》、《多瑙河之歌》等。

约翰·施特劳斯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和兰纳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圆舞曲”这种体裁的规范,使之不仅成为实用的舞蹈伴奏,而且具有独立在音乐会上演奏的艺术价值。此外,在兰纳时代,圆舞曲创作大多是乐手们你一“言”,我一“语”,集体创作而成。当时,施特劳斯就是“集体创作”中的佼佼者。当他独立主持圆舞曲演奏乐队时,他的创作是他个人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结果。因此,这些作品是他个人灵感与激情的产物,内中有他个人的性格。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为圆舞曲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维也纳剧作家阿道夫·博伊尔勒赞叹道,约翰·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上的莫扎特,高替洋舞上的贝多芬,加洛普舞上的帕格尼尼,集成曲上的罗西尼”。瓦格纳也称他为“维也纳人民音乐精神的魔王”。

约翰·施特劳斯尽管在他一生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但他流传至今的圆舞曲作品并没有几首。倒是一曲《拉德茨基进行曲》至今依然脍炙人口。那么,他的圆舞曲为什么会“消声匿迹”呢?倒不是他的作品经不起艺术上的推敲,而是由于他的子女中出现了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圆舞曲大师,那就是与他同名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与兰纳相比,显得“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并有“尖锐的节奏和鲜明的管弦色彩”(保罗·亨利·朗格),但与他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相比,其作则有点“黯然失色”。于是,保罗·亨利·朗格概括了维也纳圆舞曲历史上的有趣的新陈代谢现象: “兰纳死后,施特劳斯占了统治地位,但立刻就遭到他儿子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