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长期处于黑暗的农奴统治之下。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大潮冲击下,沙皇虽然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良,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专制制度。因此,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探寻祖国苦难的根源,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同封建专制进行着斗争,并创造了一个充满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此刻,俄罗斯出现了一个年轻的音乐家群体。1867年,俄国艺术评论家斯达索夫高度评价了这个充满生气的音乐家群体: 他们虽然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但大家应当永远记住这些强有力的俄罗斯音乐家集体的天才们。斯达索夫给了他们一个传之后世的称号——“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中的五位音乐家在民族、民主的热潮中走到了一起。
“强力集团”的五位音乐家是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察科夫和居伊。
“强力集团”的艺术宗旨是弘扬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俄罗斯民族乐派。在当时俄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他们强调在音乐中“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反映现实”,确立“民族性”、“人民性”、“现实性”的民主主义的创作原则。
“强力集团”诞生之前,俄罗斯伟大音乐家格林卡为俄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接受过德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教育,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影响过他。但他立志于创造民族化的专业艺术风格,在吸收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写出了俄罗斯风格的歌剧与交响音乐。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以及交响序曲《阿拉贡霍塔舞曲》、《马德里之夜》、幻想序曲《卡马林斯卡亚》是他交响创作中的主要作品。这些作品以民间音调为主题,创造了交响中的民族风格。特别是在《卡马林斯卡亚》中,格林卡不但以俄罗斯民歌为交响发展的核心主题,他更从民间音乐的内在结构与旋律规则中,创造出民族化的交响发展技巧,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一个创举。这首幻想曲运用两个不同性格的俄罗斯民歌主题作双主题交响变奏,柴可夫斯基曾经在分析了这首乐曲之后指出,《卡马林斯卡亚》“如橡树种子一样,孕育了整个俄罗斯音乐”。格林卡将俄罗斯音乐推向世界,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流派的奠基人,也是“强力集团”的一面旗帜。
“强力集团”继承了格林卡的音乐传统,以集体力量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掀开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新的一页。
“强力集团”的领袖是巴拉基列夫(1836—1910)。他是专业音乐家,但其创作成就不及他人显著。他主要帮助与扶持小组成员的创作,并从事指挥、收集整理民歌等音乐活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主要有《三首俄罗斯主题的序曲》、交响诗《俄罗斯》和《塔玛拉》等。他的取材于俄罗斯民歌的作品和以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诗作为标题的作品,从题材到音乐主题,从交响技巧到乐曲整体风格,均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他的作品并不具有推动意义,但他作为“强力集团”中唯一的一位专业音乐家,热心指导其他业余音乐家的创作,并且还对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创作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因此,巴拉基列夫领导下的“强力集团”的五人成员中,除了军事工程师出身的居伊(1836—1918)影响较小外,其他三位均是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卓越音乐家。
鲍罗丁(1833—1887)是一位化学家,从小就具有音乐才能。终生在医学院担任教授,并在化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在巴拉基列夫帮助下,鲍罗丁创作了著名歌剧《伊戈尔王》和一些交响音乐作品。他写有交响曲和交响音画(也有人称交响诗)。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由于是业余创作,鲍罗丁的作品写得很慢。《第一交响曲》他写了五年。著名的《第二交响曲》,他从1869年开始构思,直至1876年才最后完成,历时达七年之久。鲍罗丁的《第三交响曲》,又称《“勇士”交响曲》,以俄罗斯民间艺术中常出现的“勇士”形象为交响曲的主题。这个俄罗斯民间艺术的主题,表达出俄罗斯人民渴望自己祖国强大兴盛的信念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理想与力量。
《“勇士”交响曲》以传统的四个乐章构成,具有鲜明的标题性。第一乐章是勇士的巨人般的伟岸身影;第二乐章是热情激奋的谐谑曲,描绘了俄罗斯民族中常见的勇士嬉戏的情景;第三乐章描写了古俄罗斯民间吟唱诗人巴扬的形象,富于民间吟咏色调;第三乐章不间断演奏联接到终曲乐章,这是炽热的勇士欢宴的场景。鲍罗丁的这部交响曲表现了他的“交响思维的典型特点: 壮士气质,信守古典曲式以及主题对比和集中为基础的创作结构……是俄罗斯史诗交响乐风格的巅峰”(《苏联音乐百科全书》)。
鲍罗丁的另一首交响代表作是交响音画(也有人称做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个作品与史诗般的《“勇士”交响曲》形成对比,是一首短小轻盈的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作曲家根据同名绘画而写的描绘性的交响作品,因此,人们常称之为交响音画。李斯特也曾为绘画写过单乐章交响乐曲,名日交响诗;因此,《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从其标题性及单乐章结构上来看,也可算作交响诗。作曲家为这部作品写了文字提示,以俄罗斯风格的第一主题代表俄国军队,以东方风格的第二主题代表中亚商队,双主题在变奏中表现了两支荒漠中的行旅相遇相别的情景。作曲家的精炼的配器刻画了死寂空旷的大漠氛围,以色彩迥异的民间音调作为动力性对比与发展的交响主题。这首交响音画创作在俄罗斯风格的《“勇士”交响曲》之后,显示出了交响语言与色彩的新风格。音乐评论家认为,“这曲子的印象主义的和声和管弦乐语言很迷人,它把作曲者置于李斯特与德彪西之间”,并认为鲍罗丁在“强力集团”中是接受了西欧音乐影响的一位音乐家;“他只是在地方色彩方面维护了他们的民族主义”(保罗·亨利·朗格)。应当指出,在鲍罗丁的作品中,俄罗斯民族的神韵依然是他音乐创作的主要倾向。穆索尔斯基(1839—1881),近卫军军官出身。他的音乐创作涉及歌剧、声乐、钢琴以及交响音乐等领域。在作品中,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特色。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穆索尔斯基接受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反对封建的农奴制,揭露社会的黑暗,成为当时俄国革命的启蒙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拥护者。在创作中,他摒弃了艺术上的贵族化倾向,写出许多表现现实生活,批判社会腐败及同情底层平民,特别是农民的作品。在他的代表作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中,表现出对沙皇专制的反抗精神。
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穆索尔斯基曾写过B大调管弦乐谐谑曲,为索福克尔的悲剧《艾迪普王》配乐,幻想曲《荒山之夜》,歌剧《霍万希娜》的序奏《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从酝酿到写作长达十五年之久。十五年中,穆索尔斯基多次写出这部作品的雏形。最初,他想为一个叫做《女巫》的剧本中的一个情节写一部管弦乐曲,那是女巫在荒山上欢度安息日的场面。作曲家准备了素材。六年后,穆索尔斯基听到李斯特的《死之舞》,又激起写作一部标题音乐的愿望。他拟以民间传说中每年.6月24日圣约翰节托利格拉夫山的欢庆情景写《荒山之夜》。次年,作曲家完成了这部题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的管弦乐幻想曲。但此作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批评,于是,穆索尔斯基又将作品束之高阁。四年后,圣彼得堡国家剧院准备上演歌舞剧《姆拉达》,穆索尔斯基为第三节“黑暗之神”作曲,又将旧作改编为带人声合唱的管弦乐曲。由于剧目未上演,这部音乐作品又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在写作歌剧《索罗钦市集》时,再度启用《荒山之夜》的初稿作为间奏曲,但歌剧未完成,穆索尔斯基便去世了。尔后,由“强力集团”成员里姆斯基·柯察科夫对作曲家的遗稿进行修订编配,终于在1886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幻想曲《荒山之夜》实际上是一幅音画。乐曲采用完全自由的多主题变奏发展的结构来表现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标题写道: “阴惨的声音,从地下涌上来。女巫出现。魔王车尔诺勃格(黑暗之神)也来了。赞颂黑暗之神。女巫的祭奠。热闹的夜宴。狂欢高潮之时,远方传来钟声。于是,妖魔四散,黎明到来。”这首作品自由的结构和鲜丽的配器色彩,为后世交响音乐创作提供了音响构成的新风范,也是对奏鸣曲式单乐章交响新体裁的一个发展。作为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作品中最早的一个作品,《荒山之夜》蕴聚了一种内在的冲破束缚的创造力,成为别具一格的具有后期浪漫主义色彩的俄罗斯交响杰作。
穆索尔斯基的另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图画展览会》。原本这是一个由十段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是为悼念画家亡友加尔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作曲家的这套钢琴曲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并以超前的带有现代风格的音响色彩使钢琴曲中蕴含了浓厚的交响性。后世有多人为这个套曲配器: 第一个版本是姆·屠什玛洛夫;第二个版本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第三个版本由苏联指挥家戈尔恰科夫配成。其中,以拉威尔的改编最为著名。这位作曲家用管弦色彩充分揭示出了《图画展览会》的交响因素,刻画出套曲各段生动的形象与情境—“侏儒”、“古堡”、“邱尔耶里王宫的花园”(孩子游戏后的争吵)、“牛车”、“未孵化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里莫日的市场”(惊人新闻)、“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妖婆)、“宏伟的大门”(在首都基辅城内)。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作品并不多,但却显示出在管弦色彩与音响组合上的新异与丰富。他将现实与幻想中的形象和情景直率地用交响音响表达出来,不受任何规范的音乐结构与音乐发展模式的束缚,有一种“戏剧性的真实”感和不可遏制的内在冲击力;有人称之为音乐上的自然主义,实际上这与他的反映现实的艺术倾向一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穆索尔斯基的交响作品尽管有许多来自于生活的真实音调与音响,但由于其选材的俄罗斯化和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改造和创造,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作品的形式和性质是俄罗斯的,是独具特色的。”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1844—1908)是“强力集团”中的交响音乐创作大师。他的作品虽涉猎多种体裁,且有大量歌剧问世,但在最出色的作品中,不乏交响音乐作品。
他主要的交响音乐作品有:
《第一交响曲》(1861—1865年);
《第二交响曲》(“安塔尔”)(1868年);(www.xing528.com)
《第三交响曲》(1873年);
《西班牙随想曲》(1887年);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1888年);
《三首俄罗斯民族主题序曲》(1866年);
《塞尔维亚幻想曲》(1867年);
交响诗《萨特阔》(1867年);以及根据他本人歌剧音乐辑成的七部交响组曲等作品。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的交响创作几乎包容交响音乐中的一切体裁,显示了他驾驭大型音乐形式的能力,但他的交响杰作却仍在几首组曲和单乐章的管弦乐曲之中。
《西班牙随想曲》取材于异国题材。里姆斯基·柯察科夫以令人惊叹的管弦色彩与技巧刻画了一幅西班牙生活画图。全曲由五段乐曲构成,但五段乐曲连续演奏,且有反复出现的段落,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单乐章的回旋曲式。五段音乐以“阿尔波拉达舞曲”为主干伴以“变奏曲”、“场景与吉普赛之歌”、“阿斯图里亚的凡丹戈舞曲”,揭示出西班牙民间歌舞的炽热气氛。这首随想曲以主题与乐器个性的融合,独奏与主奏乐器同管弦合奏的融合,创造了一种精彩的音响新层次,不仅在听众中引起轰动,也使乐队队员兴奋不已。柴可夫斯基认为,《西班牙随想曲》是“当代最伟大作曲家”的“管弦乐杰作”。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与其说是组曲,不如说是四个乐章的交响曲。这部以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片断场景与人物写成的交响作品,从规模上、交响发展上以及音响的色彩效果上都堪与一部标题交响曲相媲美。
《舍赫拉查达》四个乐章取材于民间故事中的四个戏剧性场面: 1.“大海与辛巴德的船”;2.“卡伦达王子的故事”;3.“年轻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4.“巴格达的节日和辛巴德的船撞到伫立青铜骑士像的峭壁上”。作曲家以独奏小提琴的一支娓娓动听的旋律,作为女主人公舍赫拉查达的音乐形象,贯穿于组曲始终。组曲挖掘了管与弦的不同音色,细腻地加以调配与融合,一笔笔地描绘标题所提示的视觉形象和内在的情愫。同时,又以交响性的大幅度展开,烘托出大海与异国乡土的氛围。而异邦音调与特殊色彩乐器的使用,又为这部组曲嵌上了鲜明的异国民间的“饰纹”。这部作品曾有人贬评说“思想感情是多么贫乏啊”;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也说: “与其说是东方,不如说是百货商场。”之所以有偏颇的评价,是因为评价者没有看到这部组曲的主旨在于描绘,而不是抒发;而“喧腾”的音响效果,正是里姆斯基·柯察科夫配器丰富和交响性发展技巧多样化的体现。因此,这部交响组曲仍成为他的交响代表作,并列于世界交响文献的经典之中。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写过十五部歌剧。歌剧中的管弦乐部分同样体现出他的交响思维。作曲家曾辑就七部组曲,作为交响作品独立演奏。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写于二十世纪初叶,具有强烈的反对沙皇封建专制的政治倾向。因此,作曲家生前未曾上演。里姆斯基·柯察科夫还编配了《金鸡》组曲,由于这部歌剧没有独立的管弦乐段落,因此组曲是根据声乐和管弦乐伴奏部分编写而成。
《金鸡》组曲根据剧情写出了四个主导动机,分别象征金鸡形象和剧中三个人物——愚蠢、粗暴的达顿国王,神秘、妩媚的女皇舍玛汗和平静、神奇的星占家。组曲由序曲和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表现了达顿国王的昏庸,刻画了“达顿之梦”的懒散气氛;第二乐章刻画了昏暗的峡谷,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其时大自然的萧瑟;第三乐章是女皇舍玛汗的具有东方情致的舞蹈,抒情与活泼的音调形成对比;第四乐章是国王与女皇婚礼的热烈以及最终金鸡把国王啄死的戏剧性终局。全曲以金鸡明亮高亢的啼声结束。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并多取材自俄罗斯神话和具有东方色彩的传说。最初的《第一交响曲》曾被人们誉为“俄罗斯民族交响乐最早的典范”(按年代计算)。尔后写作的交响诗《萨特阔》和《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开始形成作曲家的交响风格。《西班牙随想曲》、《舍赫拉查达》等杰出交响之作均由此而在其选材的特殊范围内(如东方题材)创造出一种“音乐绘画”式的交响特征。由于作曲家重于交响“描绘”,因此在管弦色彩的发挥上作出了深入的探索。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里姆斯基·柯察科夫还写作了《管弦乐法原理》一书,它成为后世音乐教育的重要蓝本。
里姆斯基·柯察科夫交响思维的“描绘”性决定了他创作上以标题音乐及生活写实为特征,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中的一位富于浪漫风格的作曲家。
八十年代后期,“强力集团”解体之后,里姆斯基·柯察科夫主持了一个“贝里亚耶夫小组”。贝里亚耶夫是俄罗斯音乐活动的资助者,在他那里,一批音乐家继“强力集团”之后形成一个旨在弘扬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创作集体。
“贝里亚耶夫小组”中的卡林尼科夫(1866—1900)曾经写有两部交响曲和一些管弦作品,音乐中充溢了俄罗斯的抒情情调,但其交响之作没有形成较大影响。
小组中另一位成员里亚多夫(1855—1914)的交响之作主要在他创作生涯中的最后十年完成。其中有标题性的交响音画《巫婆》、《魔湖》、《妖妇》;其题材取自俄罗斯童话,管弦色彩新颖、明澈,虽在交响发展上不及里姆斯基·柯察科夫的作品那样浓烈与华美,但却充满俄罗斯情调与一种透明的音响效果。里亚多夫交响代表作是管弦乐曲《八首俄罗斯民歌》。这部作品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原型投入到交响发展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的交响特征。尽管里亚多夫的交响作品为数不多,但却在探索民族风格中形成一种室内性的交响原则,具有较鲜明的个性。
格拉祖诺夫(1865—1936),也是“贝里亚耶夫小组”的成员。他的创作主体是交响音乐。作曲家的《第一交响曲》在16岁写成,并被评价为“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居伊)。格拉祖诺夫共写作八部交响曲。他的前三部交响曲富有才气,但有仿效“强力集团”作曲家和柴可夫斯基的痕迹。《第四交响曲》开始形成作曲家结构完美的创作特点。《第五交响曲》显示出英雄性的气势。《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悲壮感人的戏剧性成为格拉祖诺夫交响曲的精彩一页,而最后两部交响曲更多地显现出结构与技巧上的完美。此外,格拉祖诺夫还写作了著名的交响诗《斯捷潘·拉辛》,歌颂了俄罗斯农民起义领袖,音乐中充满了与暴政抗争的激烈冲突,具有鲍罗丁《“勇士”交响曲》的风范。此外,格拉祖诺夫还创作了交响诗《中世纪》,标题交响作品《森林》、《大海》、《克里姆林》,交响幻想曲《芬兰》、《芬兰素描》,舞剧音乐《雷蒙达》以及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等一大批交响作品。格拉祖诺夫的无标题交响作品,特别是交响乐,有一种宏伟宽广的交响气魄,而其结构与技巧又精细、完美,既有俄罗斯交响学派的色彩,也具有柴可夫斯基的浪漫的抒情性。在标题交响作品中,作曲家有追求外在音响效果的倾向。但在音乐描绘上依然显示出他的高超的管弦技巧。
从格林卡到“强力集团”、“贝里亚耶夫小组”,俄罗斯的音乐群星在交响创作上形成了特点突出、风格鲜明的俄罗斯民族乐派,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外围中民族乐派的一支劲旅,并具有世界性的不朽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