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激情与狂热交响在欧陆的鼎盛,仿佛群星璀璨的天空辉耀着音乐与诗、与戏剧相“综合”的斑驳色彩。这时,沿着古典巨匠的足迹走过来一位和善的老人,他“身材不高,很壮实,有一副很动人的外表”;他的“性格开朗”,“举止朴实,毫无傲慢气息”。他缓缓走来,站在古典作曲家的行列之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他就是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1833—1897)。身处浪漫时代的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却不常与他的同代人为伍,而被人们列于古典大师巴赫、贝多芬之后。他们的姓名均以B字母为首,人们称之为三“B”(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
勃拉姆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的深刻影响。贝多芬等人的作品成为他心目中的艺术典范。当浪漫主义思潮冲决古典主义的传统,力倡“向前看,忘掉过去”时,勃拉姆斯却怀着深刻的信仰运用古典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对过去、对古人进行了有意义的“回顾”。
勃拉姆斯不赞同借助于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综合”创作的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他坚持在音乐自身之内进行创造,以其创作去发掘纯音乐之美。勃拉姆斯的器乐作品几乎全无标题,仿佛浪漫时期的音乐在他那里又回到了古典主义的清澄的“池塘”之中。
勃拉姆斯作品的主体是交响音乐。他的笔触涉及交响音乐的全部体裁。他写过交响序曲,著名的有《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性序曲》,作品运用传统的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在情绪上是“一首在欢笑,一首在悲泣”,作品留下的不是浪漫的激情而是古典的风范。但从中也表现出勃拉姆斯不同于古典手法的较强劲的交响性发展技巧。他为古典作曲家写过他们所经常采用的变奏曲形式的管弦乐曲——《海顿主题变奏曲》。这首管弦乐曲运用古典大师海顿的音乐主题,进行八次变奏,显示出作曲家娴熟精深的写作技巧以及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并为他写作古典风格的交响曲奠定了基础。此外,早期他还写过一首多乐章的《小夜曲》,这首管弦乐曲更多带有仿效古典大师的印记。以上几首交响性的管弦乐曲尚未显现出勃拉姆斯的交响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的重要交响之作是他的四部交响曲和四部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人们总可以看到贝多芬的身影,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断听到自己身后“巨人的足音”。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常被人们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这部诞生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已完全摒弃了文字“标题”的创作方式,继承了贝多芬交响曲中的古典传统及早期浪漫乐派的特征。尤其是第四交章中的主部主题,那宽广的气息,庄严的气质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中的“欢乐颂”主题颇为神似。由此更显示出勃拉姆斯对于贝多芬遗风的深刻理解与坚定的信仰。(www.xing528.com)
他的《第二交响曲》像一首抒情的音诗,那纯朴细腻的交响笔法,犹如画笔,画出了一幅“落日时分的荷兰风景画”。但这个很有点浪漫气息的交响曲依然是无标题的古典风范的作品。人们沿用贝多芬交响曲的称谓,将其喻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
在《第三交响曲》中,勃拉姆斯用洗炼的结构和带有浪漫色彩的交响手法写下了带有戏剧性冲突的悲壮的篇章。所以,人们也称这个交响曲是《英雄交响曲》。这里,又沿用了贝多芬的乐名。然而,《第三交响曲》也有了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写法。比如,第四乐章依然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发展的重要的乐章,而在贝多芬交响曲中终曲乐章往往是前三个乐章“斗争”历程的结局,即是一个胜利的、光明的、凯旋的结尾。勃拉姆斯的这种结构与发展方式为走向现代的一些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所沿用。如马勒的几部交响曲中都有勃拉姆斯式的影响。
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e小调《第四交响曲》。音乐学者保罗·亨利·朗格透辟地指出: “《第四交响曲》是四部交响乐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感伤,最古雅的一部。在勃拉姆斯的艺术创作中,感伤的情绪几乎是到处都有的;在这部作品中是主宰的情绪,渗透在整个作品的每一纤维中。这幅宏伟的秋天的图画,开始的主题非常长而复杂,这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很难作到的。与作者的愿望和计划相反,这里显露了浪漫主义的倾向,因为在这吃力的第一主题之后接下来的是一个天上音乐一般的第二主题。这抒情的旋律好像是对第一主题的缓和,而且有掩盖第一主题的倾向。仿佛要对抗一下那古老的总的精神状态似地,勃拉姆斯突然转到一个24/拍子的勇猛奔放的谐谑曲;这曲子快捷、疾速,具有彻底的交响乐性质。整个交响乐的顶点,也是勃拉姆斯的整个艺术的顶点是终曲乐章;在这里作曲家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巴罗克音乐的大厅。这个在所有诸乐章中风格最古老的乐章是一个长篇的恰空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交响乐中居然出现了中世纪的采用固定调的乐章!……固定调无间断地再现三十次,这个看来似乎僵硬的骨架移植在一个奏鸣曲的结构中,产生一种值得深思的音乐。”因此,对于这部具有交响戏剧风范的《第四交响曲》,人们惊异作曲家将古远的规范与浪漫时代的情愫居然结合得如此完美。由此也显示出了交响大师的高超技巧。
勃拉姆斯的四首协奏曲是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一首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其中最负盛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这部协奏曲融进了勃拉姆斯的交响思维。独奏乐器没有脱离乐队,反而成为乐队的“助奏”,即投入交响性管弦乐队的各个声部表现天地之中。同时,作曲家也以相当高的独奏技巧表明独奏小提琴不同于乐队弦乐声部的“特殊”身份。协奏曲中独奏与协奏的对比与融合,各个主题的对置与发展,以及戏剧性的音乐展开,使得这部协奏曲具有交响性质,并被人称为“带有独奏声部的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最终也带有交响乐性质,也被人称做“隐蔽的交响曲”。但勃拉姆斯是一个遵循古典传统的谨慎的作曲家,他不轻易涉足大型交响音乐体裁。在写钢琴协奏曲时,他考虑过写交响曲或交响曲式的协奏曲,但他小心地先写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几年后,这个作品有了钢琴曲的特色,但依然带有管弦乐色彩,于是才动笔写成综合了钢琴与乐队特点的协奏曲。当然,协奏曲依然带有交响曲的性质。比如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已打破和改变了传统协奏曲的三个乐章的规范方式,与四个乐章的交响乐形式相同。而且,作曲家在协奏曲中赋予钢琴与乐队以艰深的音乐呈示与展开,他说“,这这不是为小女孩而写的乐曲”。勃拉姆斯的交响音乐创作处于浪漫主义的中后期。浪漫主义交响音乐所开拓的新颖而富于生气的艺术视野对他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他是回头向后看的艺术家,对古典主义大师的传统怀有深刻的眷恋之情。他的音乐既要“回顾”先师的声音,但又挡不住身边新时代的新声音。于是,古典的回声中就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浪漫的“杂音”。同时,他终生崇拜的贝多芬又是横跨古典与浪漫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勃拉姆斯的交响音乐尽管有古典的风范,但依然有早期浪漫派音乐的风格。事实上,勃拉姆斯的交响音乐成熟定型后,并没有古典乐派的明快、雅致与清新,那种浓烈厚重的音响交织,更多反映出了浪漫主义特征。人们常说,勃拉姆斯的交响音乐浓重、凝滞、晦涩、费解,“好似反映了笼罩在浓雾中的德意志北部风光”,有的作品甚至让人“难以接受”和“不能喜爱”。在浪漫主义大潮中,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倾向,但他在表达时,很有节限,很有控制,写得理智而客观,仿佛有意筑起一道堤坝,去截拦情感波澜的冲击,去抵御不可阻拒的浪漫艺术思潮的侵蚀。
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艺术在时代风雨的冲击下出现了动荡的局面。勃拉姆斯在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古典的和民间的音乐传统,在艺术上也具有“前进”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文化史上,他才得以用古典传统的继承者的名义跻身于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行列,成为德奥古典音乐家中的“最后一人”,并以浪漫主义艺术派别中的“反潮流”者而在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浪漫主义的“古典回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