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舒柏特:交响音乐史的歌唱者

舒柏特:交响音乐史的歌唱者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称他为“歌曲之王”。但是,“我的短歌出自巨大的悲痛”,诗人海涅的话正是舒柏特悲剧生涯的写照。1816年写成被称为“悲剧”的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性的第一乐章无疑是舒柏特困顿生活的写照。同年1月,舒柏特病逝。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称“伟大”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与“未完成”交响曲不同,没有过多地强调“歌唱性”,而在“交响性”上进行了探求。

舒柏特:交响音乐史的歌唱者

舒柏特(1797—1828)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年,但他却写出了六百多首歌曲。人们称他为“歌曲之王”。

浪漫主义十九世纪初叶,歌曲曾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短小的音乐形式。但是,“我的短歌出自巨大的悲痛”,诗人海涅的话正是舒柏特悲剧生涯的写照。

1797年,舒柏特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中等市民家庭。八岁开始学习音乐。童年时代,舒柏特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常自叹: “如果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十六岁时,舒柏特离开学校担当助理教师,并教授私人钢琴,以此维生。

1813年,舒柏特辞去一切职务,决心当一名“自由艺术家”,以全力进行音乐创作。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他陷入极度贫困境地,经常住在简陋的、不生火的屋子里。有时甚至没有栖身之地。他与朋友合穿一件外衣,用菜单背面作曲,以一首后来十分著名的《摇篮曲》换一份土豆为餐。他所爱的姑娘离开了他。生病时,他没有钱买药……

穷困的作曲家终于在1828年病逝于维也纳。

舒柏特的墓志铭上刻写着: “把丰富的宝藏,把更加美丽的希望埋在了这里。”

这“丰富的宝藏”就是他的音乐。而他的音乐中浸透了“美丽的希望”。舒柏特悲苦的一生激起了他的情感的波澜,从他的内心深处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也属于人类的痛苦的心声。于是,如舒柏特自己所说: “我的音乐从我的智慧和痛苦中产生。”用音乐透彻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也是舒柏特的艺术特征,因此,舒柏特的生涯与作品就是浪漫派艺术的一个缩影。

舒柏特的交响音乐作品包括九首交响曲(一说十部,即后人又发现了《第十交响曲》的草稿)和十首序曲。作为长于用短小的抒情音乐形式抒发情感的歌曲作家,舒柏特开始交响音乐创作是十分谨慎的。

1824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用器乐作品来考验我的能力……我写了两首四重奏和一首八重奏,还要再写一首四重奏;总之,我想以此打开通向大型交响乐的道路。”

1813年,十六岁的舒柏特写出D大调《第一交响曲》。此后,1814—1815年,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问世。1815年还写出D大调《第三交响曲》。1816年写成被称为“悲剧”的c小调《第四交响曲》。同年,又写出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8年C大调《第六交响曲》竣笔。1821年写作E大调《第七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于1822年完成。1825年舒柏特完成最后一部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此外,据传1825年舒柏特还写作了一部C大调交响曲,即所谓“加什坦”交响曲,但已经失传。

舒柏特的九部交响曲中,早期创作的几部,均留下了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风格特点。即使至今仍在演奏的被认为是成熟之作的《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也依然未能脱出十八世纪音乐文化的明显印记。如《第四交响曲》虽标题为“悲剧”,却有些名不符实。那里缺乏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英雄的悲剧形象,有的还是古典风格的情致。交响曲中有时出现海顿的音韵,有时是莫扎特的旋律,而且还有格鲁克歌剧序曲的踪影。写于同一年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风俗性的抒情交响曲,人们分析道: “其主题的构成和发展手法都是纯古典式的”,“再现了十八世纪古典交响曲所特有的那种温柔的情调和均衡的形式”(杨民望)。这些交响曲比起舒柏特的歌曲作品来,缺少个性,缺乏独创性,还没有烙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印记。

舒柏特的浪漫主义交响乐创作,始于他的“晚年”。二十五岁对于别人,还是青年;然而对于三十一岁就辞世的舒柏特来说,已进入了晚年。

1822年,舒柏特写作b小调《第七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只由两个乐章构成,因此被人们称做“未完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写出后被搁置四十年,直到1865年,舒柏特逝世三十七年后,才被发现,重见天日。被发现的交响曲只有两个完整的乐章,第三乐章只有128个小节的残谱和9个小节的配器手稿。

舒柏特的这部交响曲打破了传统交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的惯例。人们猜度与考证作曲家“未完成”的缘由,并有人为之续作第三、第四个乐章。然而,续作远不及舒柏特的两个乐章的交响之作更完美、更动人。对于这个乐思完整、结构严谨的缺少两个常规乐章的交响曲,人们认为从内容到形式已无可增删。于是,勃拉姆斯说: “这首作品并非未完成。”另一位音乐学者更形象地说: “让我们感谢舒柏特没有完成它吧!梅罗那座无臂的维纳斯雕像,也许会比有臂的更有价值。”(www.xing528.com)

这部交响曲凝聚了作曲家对生活的体验,抒发了作曲家的悲苦与希冀。悲剧性的第一乐章无疑是舒柏特困顿生活的写照。因此,作曲家说,这是在“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第二乐章不是欢乐的乐章,而是向往与追求欢乐的一种带有理想化幻境的抒情乐章。

两个乐章均体现出舒柏特作为“歌曲之王”所擅长的如歌的旋律的“歌唱”特点。人们感到这两个乐章不是奏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这部交响曲对个人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的细微刻画与抒发以及优美旋律的展陈,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人们称呼这部“歌唱性交响乐”是第一部浪漫主义交响曲,“如果放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后面,是毫无逊色的”(保罗·亨利·朗格)。

最后一部交响曲写于8128年3月。同年1月,舒柏特病逝。或许是悲剧性的兆示,和他的“未完成”交响曲一样,这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尘封十年后才被发掘出来的。

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称“伟大”交响曲。从标题就可预示到这部作品宏大的气势与风格。这部作品与“未完成”交响曲不同,作曲家步出了个人情感的天地,投身于与时代、与大自然、与人民相融的悲壮情感之中,一种浪漫主义艺术中特有的“英雄”气质充溢于音响之中,这同舒柏特歌曲作品和心理抒情性交响曲的那种忧郁暗淡的色调截然不同,反映了作曲家在离开人世前对于光明理想与美的生活的一次梦幻性的追求。

C大调《第九交响曲》与“未完成”交响曲不同,没有过多地强调“歌唱性”,而在“交响性”上进行了探求。第一乐章序奏的戏剧性氛围,主部主题的战斗气息以及豪迈的副部主题的英武身姿,在显示着如标题所示的“伟大”气势之外,有了结构上的扩充,音响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交响曲戏剧性的交响发展;从而使舒柏特的交响曲走出了“歌曲”的那种“歌唱性”特点,具备了交响大师的那种以纯音乐表达内容的娴熟的交响技巧。

舒柏特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他交响创作的终结,也是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开山之作。“它就像守卫在管弦乐最伟大时代的神圣区域门口的堡垒一样”,“将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保罗·亨利·朗格)。

此外,舒柏特还写有一些管弦乐序曲等形式的作品:

1812年,降B大调“序曲”;

1817年,C大调和两首D大调“序曲”;

1819年,e小调“序曲”;

1820年,戏剧配乐《魔竖琴》;

1823年,《罗莎蒙德》序曲及音乐片断。

另外,舒柏特还写了五首“德国舞曲”,五首“小步舞曲”和一首供小提琴和管弦乐队演奏的A大调《回旋曲》。

在为数不多的交响作品中,舒柏特主要以“歌唱性”风格构成了早期浪漫派交响音乐的抒情特征,成为交响音乐发展史上最灿烂时代的“序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