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交响曲,五十余部。
在萨尔茨堡的日子里,莫扎特致力于交响曲写作,大约有三十五部左右问世。在维也纳,他的重心转向歌剧,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有几部交响曲杰作最后完成。
第一阶段,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此时,莫扎特正值少年时代。他八岁时写就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和最初的一批交响曲尚未脱出模仿前人的幼稚气息。意大利早期交响作曲家萨马丁尼和萨基尼的三个乐章交响曲、他尊崇的师长海顿的具有宫廷风格的交响曲,成为年轻莫扎特交响创作的“范本”。而他最早写作的《第一交响曲》所受到的更大影响,则来自先于意大利交响作曲家的一位叫做克里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这位巴赫是闻名于世的约·塞·巴赫的幼子,人称“伦敦巴赫”,他写有九十余部交响曲和管弦乐作品。莫扎特在英皇宫与他晤面,给幼小的莫扎特以深刻影响。
尚未满十五岁的莫扎特,在六十年代五六年的时间里,就创作了八首交响曲。1764年,八岁,作品有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四交响曲》;1765年,九岁,作品有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767年,十一岁,作品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1768年,十二岁,作品有D大调《第七交响曲》、D大调《第八交响曲》。
这些作品在一个少年笔下,规模较小,形式简单,有些作品同古典的“序曲”、“组曲”、“小夜曲”和“嬉游曲”相似。此时,莫扎特的交响曲尚处于“儿时”时期,缺乏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也没有一种统一的风格,只不过表明了小小作曲家对交响乐概念有了粗浅的认识。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莫扎特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据统计,十年间他大约写作二十五首交响曲。
1770年,创作两首;
1771年,创作四首;
1772年,创作七首;
1773年,创作七首;
1774年,创作两首;
1778年,创作一首;
1779年,创作两首。
这二十五首交响曲已显示出莫扎特创作上的个性,并为他的交响曲创作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他的交响曲从幼稚通达顶峰的一个“桥梁”。
莫扎特在七十年代创作的二十五首交响曲,有几部因其艺术价值至今仍在演奏。
1771年,莫扎特十五岁时写作了F大调《第十三交响曲》,这是他赴意大利旅行期间为米兰音乐协会的音乐会所作。这部作品明朗清丽,留下了南欧之旅的生动的“音乐”印象。
莫扎特十七岁时,依然是在意大利旅途之中,他写下了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莫扎特说过: “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当时,莫扎特于旅途之中,精心研究了维也纳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对海顿的作品研读颇深。在莫扎特的五十余部交响曲之中只有两部以小调写成。一部是《第二十五交响曲》,另一部则在时隔十五年后才写成。两部小调交响曲均以g小调为主调。但在这一部g小调作品中已看不到对先辈作曲家创作的模仿。莫扎特以小调特有的悲剧性与他的抒情性艺术气质相融合,不但反映出作曲家的精神、情感与个性,而且透视出曲作年代的风云变幻。其时一些德国青年艺术家如诗人歌德、席勒和戏剧家伦茨、克林格尔等人以自己的作品向封建权贵宣战,而莫扎特的这部交响曲正是当时反抗封建禁锢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音乐心声”。激动不安的交响曲主题旋律,浸透了悲愁哀伤的情绪。与莫扎特早期明快乐观的交响之作截然不同,作品带有沉思性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风貌,有较深刻的思想性,成为通向他的交响曲巨作——十五年后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力的“接力”。
受古老传统的影响,莫扎特这一阶段的交响曲以三个乐章构成,在形式上是意大利“音乐会序曲——交响乐”体裁的模式。但1773年写作的C大调《第二十八交响曲》已开始摆脱意大利“早期交响曲”的影响,在结构上已开始扩展与拓宽。到了1774年写作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时,莫扎特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加入了“第三主题”,使这一古老的曲式有了更大的载体空间;而在配器上则更缜密细致地运用了木管乐器,扩大了管弦音色上的表现力。
1778年,莫扎特从德国曼海姆到法国巴黎旅行演出。此间他创作了题为“巴黎”的D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莫扎特着意对交响曲的配器手法进行了改革。他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单簧管,构成了“早期双管编制”的乐器配置原则。这比海顿在九十年代采用这一原则约提前了十年。
有人考证,G大调《第三十二交响曲》是莫扎特一部未完成的叫做《扎伊德》的歌剧序曲。这部交响曲采用了歌剧“序曲”式的三部形式写成。但这并不是莫扎特在交响乐形式上的“后退”,其后的降B大调《第三十三交响曲》,莫扎特已将三个乐章扩充为加上“小步舞曲”乐章的四个乐章的构成形式。
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构成形式最早是曼海姆乐派作曲家施塔米兹在1740年创造的。海顿在1765年写作《号角交响曲》时再确立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结构。莫扎特继承先人成果,在1779年开始以四个乐章创作交响曲。
七十年代末,在莫扎特向他创作的“辉煌十年”过渡时,于1780年创作了C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在维也纳演出时使用了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其中,弦乐组有小提琴四十把、中提琴十把、大提琴八把、低音提琴十把;管乐组各类乐器均为两只,形成“双管”,而大管竟有六只之多。在当时,运用如此庞大的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显示出莫扎特在交响乐的内容与形式上正向着纵深与广阔的方向开拓,迎接着他的交响曲杰作之林的长成……
第三阶段,十八世纪八十年代。
“必须指出: 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即他作为自由作曲家在维也纳居留的十年(1781—1791年),几乎正是约瑟夫二世统治的十年(1780—1790年)。没有第二个奥地利作曲家能像莫扎特在这些年代中的作品那样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约瑟夫主义全盛时代的种种幻想以及它那高贵而宽宏的人道主义”(哈里·哥德施密特)。莫扎特交响乐创作的最后十年,在奥皇“开明专制”的时代背景下,作曲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处理交响乐这一大型器乐体裁的内容与情感的揭示。
在这十年中,莫扎特只创作了七首交响曲。但其中六首是莫扎特交响曲杰作的代表,标志着作曲家交响乐创作步向顶峰。人们在提及他的五十余首交响曲时,总要列举这六首交响曲来论说他在交响乐创作上的成就。
1782年,莫扎特完成D大调《第三十五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为萨尔茨堡市长哈夫纳女儿的婚宴所写的应酬之作。因此,也被称做《哈夫纳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莫扎特的成熟之作,音乐已脱开应景的肤浅而表达了作曲家的个性与情感。莫扎特对这部作品十分满意。他说: “这首新作品《哈夫纳交响曲》实在使我惊叹不已,我真不知道对它应该说点什么?!这个曲子肯定会出现很好的效果。”他还指出第一乐章的演奏应该“如同火一般的”炽热。
1783年,莫扎特应林兹的特文伯爵写作了C大调《第三十六交响曲》,这依然是应酬之作。这首被称做《林兹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作品是在短短三天内写成的。由此,人们想起了莫扎特关于自己高速度创作的一段表述: “尽管这部作品很长,但在我头脑中已把它完整地完成了。我从我的记忆口袋里取出以前收集在里面的东西,这样,往纸上写的工作就进行得相当快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安排好,而且写在纸上的东西很少与我想象中的不同。所以,做这种工作时,我不怕别人来打扰,不论周围在发生什么事,我都能写作,甚至一边写作一边谈话。”
莫扎特最后几部交响曲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或许他已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或许是几部交响曲的腹稿酝酿已久,非要倾泻出来不可。
最后七部交响曲中的G大调《第三十七交响曲》是个未完成的作品。1783年底,莫扎特只为这首交响曲写了一个引子,就搁笔了。此后近三年时间他没有写交响曲而忙于写作协奏曲。这首曲子后来由海顿的弟弟M·海顿续作完成。
1786年底,莫扎特又掀开交响曲的谱纸,应布拉格市之邀写作了D大调《第三十八交响曲》。此曲在布拉格首演成功,因此被称做《布拉格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只有三个乐章,人们也称之为“无小步舞曲的交响曲”。这也是在极短时间内写完的。作曲家竣笔的日期是1786年12月6日,两天前他还在写C大调《钢琴协奏曲》。可见这首交响曲不是用两三天时间完成的,就是与钢琴协奏曲同时完成的。
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作曲家在1788年夏天用六个星期时间写出来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人们会为作曲家设想出一个优裕的条件和畅快的心境。但事实上,莫扎特却是在难以想象的经济拮据的困境中完成的。
1788年6月26日,完成《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日,完成《第四十交响曲》;8月10日,完成《第四十一交响曲》。三首交响曲的写作时间如此集中,但三首交响曲却各具特色,并不雷同,显示出作曲家极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撼动人心的思想与情感的深度。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是一首在旋律与节奏上具有舞曲特征的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则以真挚感伤的抒情气质为特征;最后一首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因其气魄宏大、雄伟壮观而有“朱庇特”的称谓。
一位传记作家写道: “(《降E大调交响曲》)乍一看好像是和海顿的娱乐的交响曲相近。这是由于它的全部主题的舞曲性、这些主题都近于世态风俗形象。但世态风俗的主题从最初的声音起就带有莫扎特的音乐所固有的诗意,这就使这部交响曲立刻与所有以前的交响曲不同。大规模展开的戏剧性的引子带有这位作曲家的歌剧乐思表现的痕迹,它的雄壮的步调和悲壮的音调后来转为富于诗意的、多彩的音调,从中再也看不到悲壮的因素了”(贝尔梁德)。这首交响曲显示出莫扎特处理不同性格主题的娴熟技巧,其中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是莫扎特这一形式的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首。由于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的基调富于舞蹈性与歌唱性,人们又称之为“天鹅之歌”。对于
这首交响曲,海顿十分赞赏。在莫扎特去世后,海顿在他的《伦敦交响曲》中运用了这首交响曲所使用的“雄壮的因素与世态风俗性的因素的对比”手法。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这首作品的成就在于作曲家用交响画笔描绘了自己深刻的内心体验,揭示出了动人的真情实感。
第一乐章在没有任何序奏导引下,开门见山奏出那个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主题。它建筑在悒郁的g小调上,简短的重复音型,让人们立即感受到交响曲的基调。英国音乐学家戴里克·柯克在童年时第一次听到这个音调时,失声叫道: “多么伤感的音乐啊!”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哀怨之情,既是莫扎特清贫生活体验的凝聚,也是当时平民阶层知识分子对腐朽社会抗争、伤感与不满的缩影。这种情感与歌德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思潮很合节拍,因此,人们也常把这部交响曲称为“维特”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的“歌唱性”不但是莫扎特音乐的鲜明特征,而且显示了后世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此外,交响曲中戏剧性与抒情性的结合,音乐主题的双重性格,四个乐章的“贯穿发展”等交响技法,也是后世浪漫乐派交响作曲家的“先声”。这种形式与手法上的“超前”,说明莫扎特“已经走得很远,不仅离他以前少年时代的管弦乐思维很远,并且离他的维也纳的先辈和老师海顿所创作的公认的古典范例都很远了”(贝尔梁德)。
在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中,这种“走得很远”的印象又得到有力的印证。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与g小调交响曲相继完成。这部以C大调明亮调性谱就的作品,已经走出g小调的阴郁与哀怨,焕发出一种一往直前的英雄性格。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开篇伊始就是一个雄壮有力的英雄性主题,终曲乐章则是辉煌的英雄式的凯旋。因此,人们在音乐中仿佛看到了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也就是朱庇特。这部交响曲遂以“朱庇特”为题流传于世。(www.xing528.com)
《“朱庇特”交响曲》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即法国大革命到来之前的革命思潮对于敏感艺术家的冲击。而在交响曲的音乐技法上,那种乐章之间以及一个乐章之内的充满戏剧性的主题对比与发展,已全然脱去了海顿、莫扎特及其前人作品中的“室内”性,而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深刻的“社会”性,并为后来人与新世纪(十九世纪)的新交响,作了开创性的兆示与预告。贝多芬第一部交响曲的第一主题与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开篇主题的“神似”与“形似”,就是证明。
因此,人们说,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是“迎接未来的号角——是下一世纪到来的先声”。
在交响音乐诸种形式中,莫扎特曾以二十余部协奏曲的创作实践确立了这一体裁的范例。
莫扎特写过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前五首都在1775年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最后一首是在1777年创作的。可以看出,莫扎特比较集中地实践着这一形式。这六首作品的前两首明显带有室内音乐特点,而最为瞩目的,则是他的后四首即第三至第六首小提琴协奏曲。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一改前两首协奏曲中管弦乐队过于单薄的弱点,而注重于乐队配器中管与弦的均衡,以精细的伴奏声部的展开,显示出不同乐器的不同个性以及表现力,形成有特点的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应答。应当说,在这首作品中,莫扎特力图使乐队起到协奏而不是伴奏的艺术效果。这首协奏曲的终曲乐章由于运用了民间舞曲旋律,所以作曲家曾称之为《斯特拉斯堡协奏曲》。
《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以D大调为主调。许多研究者认为,莫扎特这首协奏曲在主题旋律与形式结构上同意大利作曲家鲍凯里尼的同调性协奏曲相同。小提琴协奏曲发祥地先人作品的影响,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并不鲜见。但可贵的是,他有吸收有摒弃,力求处处显示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在这之后创作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和相隔两年后又写出的最后一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中,莫扎特力求将戏剧性的音乐展开融进小提琴那善于抒情的音乐性格之中,以增加协奏曲的“交响性”。尽管如此,小提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在莫扎特笔下“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杨民望)。
钢琴协奏曲的诞生迟于小提琴协奏曲,它始于德国。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是后世钢琴协奏曲的“先祖”。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有较大较丰富的表现力,但在莫扎特的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中,依然有着德国先师所创立的一种“如歌”的风格。所不同的是,莫扎特要在浓郁的抒情性中寻求戏剧性的表达,如“满怀的喜悦或者平静的诉述有时会被激越的热情所打断,眉开眼笑的欢乐变成忧郁的沉思,急剧向前的进行转换为抒情的静观等”(杨民望)。急剧的音乐情绪与形象的转换,达到了莫扎特自己所要求的直接“扣人心弦”。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已出版编号的有二十七首。前十首协奏曲写于萨尔茨堡,有的只是将先辈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协奏曲,有的是为两架或三架钢琴的“协奏”而创作。1773年创作的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才粗具钢琴协奏曲的特征。莫扎特较成熟的钢琴协奏曲大多写于1780年迁居维也纳后。仅1782—1786年五年间就写成从第十二到第二十五首钢琴协奏曲,共十五首;此后,1788年和1791年他又分别写下了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首协奏曲。
在钢琴协奏曲中,代表了莫扎特最高水平的三首作品是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和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
1785年创作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是今天还经常演奏的曲目。贝多芬不曾演奏过别人的协奏曲,却亲自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可见他对其评价之高。此外,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还为这个作品写过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为什么莫扎特的这首作品会令后世音乐巨匠如此钟爱?那是因为这首协奏曲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情感,浩大的形式,并在交响发展的规模上,并不亚于一部交响曲。因此,这部具有交响曲气质的协奏曲是莫扎特创作形式与风格的创新,更被人们视为“狂飚思潮”的产物。
莫扎特在1786年写下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则是一部走出戏剧性的充满真挚抒情风采的杰作。人们形容它的第一乐章主题,或是“流畅安谧”,或是“亲切而又热情”;第二乐章主题“柔美安谧,但有点伤感”;第三乐章主题“为明朗的阳光所照耀,满溢着蓬勃的活力”。
同年,莫扎特笔锋一转,又呼唤来浓厚的戏剧性交响。这就是在维也纳上演的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初演之时,第二乐章被热烈的听众要求重演。协奏曲中,大管齐奏的悲剧主题,第二乐章气息宽广的动人旋律以及变奏曲乐章的英雄性的特征,被置于一个只有交响曲才使用的庞大编制的管弦乐队之中,当然会显示出莫扎特不凡的创造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在协奏曲领域,没有哪一位作曲家能为众多乐器开拓出广阔的展现自身魅力的作品载体。特别是在少人问津的管乐器中,莫扎特留下了十多首协奏曲。长笛协奏曲:
1782年,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1788年,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1788年,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1788年,C大调《行板》。
单簧管协奏曲: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写于1789年,后两个乐章写于1791年,离莫扎特去世只有三个月时间。
双簧管协奏曲:
1778年,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移调后由双簧管演奏。
大管协奏曲:
1774年6月4日写成的降B大调《大管协奏曲》是其四首大管协奏曲中的一部,其余三部记载鲜见。
圆号协奏曲:
1782年,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
1783年,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
1783年,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1786年,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
1786年,降E大调《第五圆号协奏曲》(片断);
1791年,降E大调《音乐会回旋曲》,圆号与乐队。
这些作品虽大多是应音乐界友人的请求或是受权贵的委托而作,却依然凝结了莫扎特的艺术追求,特别是在管乐器本身特性的发挥以及音色表达力的挖掘上,作了可贵的实践。
在协奏曲体裁中,莫扎特最大的贡献在于拓宽了表现领域,规范了三个乐章结构形式,开辟了戏剧性协奏曲的全新领域,创造出协奏曲中“交响性”的范例。
在莫扎特的交响音乐中,还有为数众多的各类管弦乐作品。如套曲型的组曲——嬉游曲、小夜曲、遣兴曲、夜曲;
舞曲——小步舞曲、对舞曲、德意志舞曲、连德勒舞曲以及进行曲等。其中,一批优秀歌剧序曲作品也代表了莫扎特交响音乐创作的高超水平。
歌剧是莫扎特全部音乐创作中的主要体裁,也是他为之倾注心力,极为钟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从十一岁起,直到他生命终结的1791年,歌剧写作未曾中断过。十七部歌剧构成了他的不朽音乐文献。
序曲最能体现莫扎特在歌剧这种声乐形式中的交响化思维。
莫扎特的歌剧序曲以歌剧戏剧化的情绪为基调,概括了歌剧的内容与形象,烘托出一种引人瞩目的交响氛围,成为具有标题因素的管弦乐作品。这些序曲常常独立于歌剧之外,在音乐会上演奏。莫扎特创作的序曲结构简练,早期作品大都以意大利式的序曲形式为模本,用三段体写成;后期创作的序曲多半运用了奏鸣曲式,但常省略了发展部。
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各具风貌。
歌剧《后宫诱逃》序曲,乐观明朗,充满朝气,并运用土耳其大鼓、钹、三角铁和短笛等色彩乐器暗示剧情的东方特点。
歌剧《费加罗婚礼》序曲,简短洗炼,以一种疾走如飞的速度反映了在紧张的一天之内剧情的急剧发展。这首充满动力的、富于交响效果的序曲,至今仍是交响音乐会上的传统曲目。
歌剧《唐·乔万尼》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序曲把主人公及被他杀害的司令官的音乐主题对比地交织在一起,与其他人物的音乐相融,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极其独特的音乐主导动机,并给以戏剧化的发展。这首序曲的交响化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交响人物“素描”,成为个一首独有特色的序曲范例列于交响画廊之中。
同为奏鸣曲式所写出的歌剧《魔笛》序曲,情绪欢乐、热烈,但戏剧化的乐段较少,并出现民间音乐的清纯与质朴的气质,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序曲昭示了大革命时代的蓬勃生气。没有恶与善形象的冲突与对立,也没有戏剧化的浓重的发展与阶进,整个序曲一气呵成,犹如一股清泉,象征着未来的光明与美好。
交响乐、协奏曲与序曲,是莫扎特交响音乐创作的三大体裁。尽管在这三个领域中的成就并不平衡,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莫扎特的交响创作已标志着古典乐派风格上的成熟,标志着交响音乐这一体裁形式的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