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维也纳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家云集于此,使这个城市从贵族王公到平民百姓有着广泛而活跃的音乐生活。豪门拥有自己的乐队;平民有自己的音乐聚会。王侯中有不少能写歌剧能演唱演奏的音乐“票友”;民间音乐家的演奏与街巷时时飘来的乐音则表明平民并不寂寞。在如此丰沃的音乐土壤中,维也纳在十八世纪成为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心。
十八世纪中叶,维也纳出现了早期交响乐的创作流派。其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曾是维也纳卡尔教堂管风琴师,但他走出教堂创作了许多交响曲、协奏曲以及室内乐。1746年,他创作的一部羽管键琴协奏曲,二十世纪为现代作曲家勋伯格改编成大提琴协奏曲。可见这位维也纳作曲家早期交响作品生命力的强劲与丰厚。
另一位维也纳早期交响音乐流派中的作曲家瓦根塞尔(1715—1777),曾任维也纳宫廷音乐家,写过近三十部交响曲、十六部歌剧和一些协奏曲、室内乐。他的交响作品为探求交响音乐走向成熟作出贡献。
迪特斯多夫(1739—1799)以歌剧创作为主,但他的三十五首协奏曲以及那并不亚于海顿的一百一十五首交响曲,却是交响文献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以古罗马伟大诗人奥维德的大型史诗《变形记》为题创作了十五部交响曲,用音乐讲述了古代神话故事。这组交响曲取材自古罗马史诗,并与史诗结构相应,成为交响音乐标题性探索的有益尝试。
当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出现在维也纳时,他们在交响音乐上的卓越创造与杰出贡献,使得维也纳“早期交响乐”的三位创作者蒙恩、瓦根塞尔、迪特斯多夫显得“黯然失色”,也乏人记忆了。但是,这三颗并不显赫的交响之星无疑泽惠于后来升起的三颗交响巨星。维也纳“早期交响乐”流派“特别广泛吸取了当时在维也纳得以蓬勃发展的各种生活风俗性器乐体裁的因素,使他们的作品富于城市市民气息”,“他们特别在奏鸣曲式前面接一个慢板的引子”,其作品“对于海顿、莫扎特等古典大师们的器乐风格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张洪岛)。
回顾交响乐(在十八世纪末叶,主要指交响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渊源自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序曲;尽管那时的乐队只是歌剧中声乐部分的伴奏,但由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创立的以“快—慢—快”三种对比速度与情绪为基础构成的意大利序曲,已为交响曲的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十七世纪,交响乐开始走出依附于歌剧的从属地位,逐步形成独立的器乐曲。经过意大利作曲家科莱里等人的探索与实践,在当时盛行的由多个乐章构成的“三重奏鸣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套曲形式的“大协奏曲”。
十八世纪,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维瓦尔弟以及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大师创立了管弦乐“组曲”形式,更接近了交响乐的套曲形式。
十八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萨马丁尼创作了由三个乐章构成的交响曲,而曼海姆乐派则对交响乐创作手法与演奏风格进行大胆创新,在三个乐章之后加上了第四乐章,从而形成了具有固定布局的四个乐章构成的交响乐基本原则。
交响乐由萌生的“童年”经过数世纪的探索与创造,终于在十八世纪末叶走向成熟并成为音乐诸种形式中的一个重要载体。
至此,走向成熟的交响音乐呼唤着一位划时代交响大师的诞生。他就是——海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