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赫,今人首先想到的是约·塞·巴赫。这位被贝多芬称为“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的音乐大师只不过是巴赫音乐家族中的一员。“巴赫”(Bach),德语意为“大海”。在巴赫家族中,最著名的音乐家还有: “哈尔巴赫”——威勒贝尔姆·弗利特曼,“米兰巴赫”或“伦敦巴赫”——克里斯蒂安,“柏林巴赫”——卡尔·菲利普·埃曼纽尔。在当时最负盛名的,不是今人皆知的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约·塞·巴赫,而是他的第三个儿子“柏林巴赫”。由于“柏林巴赫”在音乐上的卓著建树,时人称他为“大巴赫”。但今人看来,以其父约·塞·巴赫的音乐成就和为父的辈份,应当称之为“大巴赫”,而卡尔·菲利普·埃曼纽尔应作“小巴赫”(171—4178)。
“小巴赫”是一个顺应时代风尚的作曲家,长期在柏林、汉堡任教堂乐师。他与当时德国北部作曲家、长笛演奏家奎安兹,波希米亚作曲家、键盘乐器与双簧管演奏家格奥尔格·班达,德国音乐家格劳恩兄弟以及他的哥哥威·弗·巴赫形成了音乐史上的柏林乐派。
柏林乐派以“表情风格”为特点,主要以“小巴赫”的创作为代表。卡尔·菲利普·埃曼纽尔创作了古钢琴奏鸣曲、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器乐作品。他摒弃了巴罗克风格的复杂的对位,主张以简单的织体自由地表达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在一个乐章中,其创作往往通过不同的主题旋律和伴之以和声、节奏、音色层次以及力度的变化造成有起伏的情绪对比。特别是他常常探索音乐中诸如旋律的变异走向、和声的突然变化、奇特的转调、悬而未决的延长音以及织体上的异乎寻常的变换等等,这些新异的音乐语言往往造成了音乐的展开与音乐发展中的戏剧性。这已经在内容上与表现手法具有了交响性的因素和器乐化音乐的特有表述方式。
如“小巴赫”的《降B大调交响曲》: 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一个富于激情,另一个虽无华丽风格且也富于激情,经过转调展开,造成戏剧冲突的效果。第二乐章是降E大调抒情乐章,主调降E大调与小调交织并运用了半音进行手法。在第三乐章里,主题以属七和弦为基础,有着音乐发展的开阔余地。《降B大调交响曲》“主调音乐的倾向仍是强烈的。慢板乐章的抒情里带有沉痛,整个乐曲则表现出紧张的气氛。从这里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音响激动地表达了出来”(哈里·哥德施密特)。这种交响性的探求是时代的催发,也是传统积淀的升华。从音乐发展史和交响音乐进程来看,这是一种进步。(www.xing528.com)
在音乐结构上,“小巴赫”及其柏林乐派继承与发展了奏鸣曲式的表现特征,使其在独奏器乐作品中,特别是在管弦作品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有分量的、富于表现力的曲式结构,尤其在赋予其“表情”意义上体现出了柏林乐派的主旨与艺术追求。“小巴赫”将奏鸣曲式运用在乐曲的第一乐章中,并呈示出两个主题,然后将其加以变形发展,最终又使两个主题再现。这种奏鸣曲式的构成为当时的作曲家提供了表现丰富内容的可能性,并且已接近成熟定型的奏鸣曲式结构。
德国北部这批以“小巴赫”为代表的音乐家崇尚自由地表达情感,视器乐为传达情感的最好媒介。他们富于戏剧性的作品以及以音乐特别是以器乐“表情”的艺术主张,对交响大师贝多芬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