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响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交响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无法从中辨出“交响”的踪影。当时的歌剧观众,把这种“共同”奏出的“声音”叫做“Symphoina”,也就是“交响乐”。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序曲中迷人的快板、优美的慢板和明快的小步舞曲三个部分已构成了后来交响套曲形式的基本原则。这是他在歌剧中为交响音乐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十七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的歌剧有着蓬勃的发展,各自开拓着歌剧中的“交响”天地。

交响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音乐艺术发展史中,曾有一个别致的词显示出一种新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巴罗克”(Baqrue)。

“巴罗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形状的珍珠”。人们以此来称呼十七世纪西方建筑雕刻艺术中的一种变异、夸张乃至怪诞的风格。

历经二百多年的文艺复兴之后,巴罗克艺术风格打破了古典的均衡与对称,走进各个艺术领域。法国哲学家诺埃尔·安托万·普吕什将他在巴黎听到的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歌唱性音乐”,另一类则是驰骋着自由想象,音响令人惊异的器乐曲,他则统称为“巴罗克”音乐。“巴罗克”一词第一次走进了音乐领域。当时人们夸大了巴罗克风格的新异,《音乐辞典》就有这样的字句: “巴罗克音乐是这样一种音乐: 和声混乱,充满了变调和不协和音,旋律粗糙不自然,音调艰涩,运动与发展勉强、造作”(卢梭)。尽管如此,但从音乐发展的广阔时空角度来看,巴罗克音乐依然是音乐艺术的前进与开拓,尤其是巴罗克戏剧的浪漫精神孕育出音乐世界的一种伟大的体裁——歌剧

歌剧可以溯源于古希腊悲剧中的独白、对白加以合唱的演出形式,也可以在十二、十三世纪的田园剧中寻到歌剧的因素。但是,只有到了十六世纪末叶,歌剧才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

1594年,由里努契尼写脚本,培里和卡契尼作曲,在当地文艺赞助人柯尔西的剧院上演了歌剧《达芙妮》。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歌剧。据载,上演获得成功。只是其剧本与乐谱已散佚失传,今人已无法领略“第一部”歌剧的辉煌。

1600年10月16日,还是作曲家培里与卡契尼谱曲,里努契尼写作剧本,创作了歌剧《优丽狄西》。从传留下来的乐谱可以发现,作曲家在演唱中运用乐队的和弦音伴衬剧情与歌词的情绪,播洒下了很少一点“交响”的种子。人们无法从中辨出“交响”的踪影。

1637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建造了第一座公共歌剧院,使歌剧走出家庭、家族的个人天地。到十七世纪末,威尼斯就有十五个公共剧院。当时歌剧的演出已有乐队伴奏。在剧院里,乐队处于舞台与观众之间,犹如现在的乐池。于是,这个独特位置就被称为“Orchestra”。这个词衍化至今,就成为管弦乐队或交响乐队的名称。可见,“交响”伊始,即与歌剧有关。

当时歌剧的上演与音乐的演唱或宗教的唱诗气氛完全不同。一位法国旅行家在威尼斯游览时,观看了歌剧,他描述说,场内秩序混乱,观众边看边吃水果,有时还用水果袭击演技低劣的演员,嘈杂之声淹没了台上演员的台词和演唱。但他同时发现,场内也有安静的时候,那就是在每个场次演出结束后,作曲家安排一段令人陶醉的乐曲,博得全场观众的静静聆听和狂热的掌声。

有一次,一位歌剧观众到场正赶上演奏一段开头音乐,于是脱口而出称之为歌剧序曲。从此,开场音乐就被确定为歌剧序曲。演奏这种序曲的初衷是为了缓和场内的混乱,稳定观众的情绪。后来,作曲家在这种纯器乐合奏形式中加进了自己的构思,形成一种完整的乐曲形式。当时的歌剧观众,把这种“共同”(ySm)奏出的“声音”(Phonia)叫做“Symphoina”,也就是“交响乐”。这便是今日“交响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渊源。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继培里、卡契尼之后,一位伟大的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1567—1642)走上乐坛。他发展了歌剧创作中乐队的表现力。1607年,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问世。作曲家创作了由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序曲”。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首歌剧序曲。尽管歌剧是以演唱的声乐形式表达人物与剧情,但蒙特威尔第探索运用管弦乐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并烘托戏剧气氛。在运用乐器合奏的技巧上,《奥菲欧》中出现了为后世所频频沿用的主导动机方式,当时虽是代表了一定形象的音乐主调,但已开了交响发展技巧的先河。此外,弦乐的震音与拨弦等演奏技法的开拓以及不协和音的运用,使管弦的戏剧性色彩与效果得到了广阔的表现天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有一个由三十六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其在交响性的探索上,曾有人评论道: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印记。

以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威尼斯歌剧学派推进了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进程。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成为欧洲音乐中心。与威尼斯乐派同时鼎立于歌剧乐坛的,是拿波里乐派。其代表人物是A·斯卡拉蒂(1600—1725)。(www.xing528.com)

A.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一百一十五部歌剧,其代表作《皮罗与德米特里奥》、《恶来自善》、《埃拉克里阿》等,体现出他在管弦乐创作上的探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创立了意大利式的传统序曲形式: 即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序曲中迷人的快板、优美的慢板和明快的小步舞曲三个部分已构成了后来交响套曲形式的基本原则。这是他在歌剧中为交响音乐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此外,A·斯卡拉蒂还在歌剧创作中首先采用了有乐队伴奏的从头反复(dacapo)式的咏叹调,对后来交响套曲的奏鸣曲曲式的三段体结构原则有一定影响。A·斯卡拉蒂的歌剧,虽然声乐占主要地位,但管弦乐队也成为他手中的一支运用自如的音响画笔——他将管弦乐器分为四个声部,以木管乐器烘托田园风味,以铜管乐器描绘紧张的氛围等,充分发挥了管与弦的不同音色与表现特点。

拿波里歌剧学派雄踞欧洲乐坛百年,确立了歌剧管弦乐队的固定编制,即: 弦乐器、管乐器、数字低音(由拨弦的古钢琴演奏),并对乐器音色的表现力也做了规定。此外,这个学派还使意大利歌剧序曲得到规范与定型。

十七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的歌剧有着蓬勃的发展,各自开拓着歌剧中的“交响”天地。

1674年,法国作曲家吕里(1632—-1687)的歌剧《阿尔采斯》上演。作为法国第一部歌剧的作者,吕里在歌剧中创立了法国式的歌剧序曲。序曲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却与意大利式的序曲相反,由慢—快—慢三部分构成。歌剧《阿尔采斯》序曲由缓慢而沉重的音乐揭开序曲首段,接着是中段: 快速的赋格式的乐曲,最后以缓慢的段落结尾。这首篇幅不大的《g小调序曲》典型地表现出法国歌剧序曲的结构。吕里的创造为后来交响音乐的一些体裁奠定了基础。此外,吕里在歌剧中充分发挥了管弦乐的作用,写出了诸如前奏曲、各种通俗舞曲等管弦乐片断,并细致地把弦乐组高、中、低音区分为五个声部,增加了管弦乐的表现力。

吕里的后继者,法国作曲家拉莫(1683—1764)一生写了十六部歌剧,较著名的有《伊波利特和阿莉茜》、《达尔达努斯》、《普拉泰》等。在他的歌剧中,管弦乐队编制庞大,由近五十件乐器组成,在当时这已经是大型乐队了。此外,拉莫在配器上开拓出多种技法,特别是他所分出的弦乐组新的四声部结构,已类似今天的第一、第二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分组。

德国是继意大利之后兴盛歌剧的欧洲国家。但由于德国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加上动荡的三十年战争和落后的封建制度,其经济文化与艺术发展缓慢。

在三十年战争的烽火中度过创作生涯的德国作曲家许茨(1585—1672),曾经创作了名为《神圣交响曲集》的交响大合唱。这里的“交响曲”并不是今日的交响曲,而是他所创作的声乐与器乐组合的一批作品的统称。这三集作品中的管弦乐部分已具有“交响”的雏形,对后来这一体裁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发展缓慢的德国歌剧由于意大利人的涌入,使意大利歌剧风尚风靡全国,从而呈现出新的转机。德皇为此专门修建了上演意大利歌剧的剧院,五十年内上演了近四百部歌剧。1678年,汉堡又建立歌剧院,成为德国音乐活动的中心。德国作曲家虽然创作了不少歌剧,但大多不甚理想,终以失败告终。可是,歌剧的音乐,特别是管弦乐部分依然丰富多采,引人瞩目。其中,有才华的作曲家开塞(1674—1739)共创作了一百六十部歌剧,在复调对位技法上、在声乐旋律的优美怡人方面以及在乐队运用“数字低音”的配置上均为当时德国歌剧艺术的一个杰出典范,人称其为“古典歌剧的莫扎特”。

英国的歌剧直到十七世纪末才开始兴起,晚于意大利近一个世纪。英国虽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深厚传统,但在十七世纪交响音乐确立之前,在歌剧艺术上只出现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普赛尔(1659—1695)。1689年8月,普赛尔上演了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迪多与伊尼阿斯》。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这部歌剧被称为“天才之作”,虽已失传,但据载,其音乐中已运用乐队演奏了英国民间舞曲,确立了一种通俗的舞曲器乐形式。另具特点的是,歌剧全部采用弦乐器,使作曲家得以在单一的乐器音色中拓展配器上的表现力。其中普赛尔以两部曲式写成的“序曲”,探讨了弦乐结合上的不同方式,运筹了细腻精致的弦乐写作技巧,使其在旋律的走向与音色的调配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普赛尔只活到三十六岁,其后英国再没有出现卓越的歌剧艺术家

自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歌剧在欧洲大陆萌生以来,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弦乐随之成为这种大型戏剧性的声乐体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交响音乐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此时歌剧中的“交响”虽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意大利式“序曲”、法国式“序曲”以及各种管弦乐片断,但其本身仍然依附歌剧,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