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审美标准强度分析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审美标准强度分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音乐审美标准的强度就是钢琴音乐审美标准对特定审美形态特征的继承,这种继承就是审美标准强度的变化及发展。在西方钢琴音乐的历时性变迁语境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曲式结构,这种钢琴音乐历时性曲式结构上审美意念——“结构形式的美”的继承值得我们深入解析。同时音乐审美的民族化倾向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的语境层面。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是这种审美标准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审美标准强度分析

钢琴音乐主体性创作本身就具有个性的特定审美形态。特定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标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钢琴音乐审美标准的强度就是钢琴音乐审美标准对特定审美形态特征的继承,这种继承就是审美标准强度的变化及发展。这种变化及发展的审美标准强度特征集中体现在钢琴音乐创作的形式也就是曲式结构上(不是指组织构造)。因为一首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在于它以完美的形式表达生动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有逻辑、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并形成音乐表达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就是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形成。结构对音乐风格的审美影响有着“隐性”的背景性质——音乐的载体。在西方钢琴音乐的历时性变迁语境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曲式结构,这种钢琴音乐历时性曲式结构上审美意念——“结构形式的美”的继承值得我们深入解析。

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审美意念更多地倾向于庄严宏伟的音响,多采用复调复合式的织体和曲式。虽然开始重视对比的作用,但仍然以统一为主要的曲式思维,对比的程度并不十分强烈,统一往往湮没对比。

谱例5-1 亨德尔《阿勒曼德舞曲》

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审美意念进入另一种音乐审美意念语境之中。受德国资产阶级启蒙革命运动进步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都具有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态度,如贝多芬具有“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革命精神。由于具有这些思想观念,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形成了以对比为主线的特征,不仅乐章或大段落之间有明显的对比,乐章或段落内部也常产生连续不断的、迅速的、强烈的对比;不仅主题之间有对比,而且在调性调式节奏、力度、音区、和声音色、织体等多种基本表现手法上进行明显的对比。这些对比大大加强了曲式结构的张力。同时,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念,强调曲式结构的严谨、洗练,追求音乐作品曲式的逻辑性,强调曲式结构的对称、平衡、清晰、完整。常通过主题、调性,对比之后的再现,以求得曲式的平衡,和声的稳定与不稳定、功能性与色彩性的反复交替是曲式结构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完全终止被当作相对独立段落之间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要求曲式结构轮廓分明,追求曲式结构的整齐划一,从而使传统曲式逐渐规范化、程式化。古典主义时期,强调曲式结构的“中心”“标准”“法则”。在对比的同时,注意统一的因素,形成统一与对比紧密相连、协调一致的结构风格。古典主义的音乐美学意念集中地体现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中。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基本性质的对比、调性对置以及呈示部的开放性(非主调结束),使音乐一开始就获得足够的对比和动力;同时为了获得美学上的理性、严谨性,主题的陈述仍较为简洁,常使用动机、乐汇贯穿的发展手法,连接部和结束部将主部与副部、呈示部与展开部取得了合理性、连贯性、逻辑性,而展开部与再现部进一步体现了这种美学思想。

谱例5-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片段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片段曲式结构图示: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新的音乐审美意念语境下逐步形成的。随着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要求进一步的解放和精神自由,而个人的生活情感起伏变化,反差很大,如时而激情澎湃、斗志高昂,时而又陷入感伤、彷徨、失望、消沉之中。音乐审美意念中,感性思维方式超越甚至代替了理性思维方式。为了个人情感的充分的渲染,大幅度加强速度、音色等方面的精心布局。在曲式结构中经常“冲破严谨的逻辑与平衡对称的桎梏[5],出现了交响诗、新型组曲、套曲等体裁和曲式。古典主义时期的各种规范曲式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出现更多的“自由曲式”“中介曲式”“边缘曲式”等等。同时音乐审美的民族化倾向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的语境层面。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是这种审美标准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曲式上,《匈牙利狂想曲》也有较大突破,如《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冲破了古典主义时期“再现三部性”的结构模式,而使用了ABCD四部并列曲式。总的看来,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崇尚个人情感的抒发,曲式结构原则对比更为细致、复杂、多样,更加强调主题的展开,而减少主题的简单对比;开放性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的组合更为多见;较少用典型的规范化曲式,较多出现中介、边缘、自由曲式。

谱例5-3 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曲式结构图示:

《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由四部分构成,且相互之间构成了有组曲特色的自由曲式结构。在该首作品中,李斯特充分表现了匈牙利民族坚强刚毅的性格。

第一部分A由两段构成,一段展示出了一个刚强的、雄伟的带有一点舞曲性质的主题。第二段的节奏及和声织体较第一段而言稍有变化,左手采用了音阶上行这一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有前进感。结束乐句采用了平行三度音程,且加以轻巧的装饰,表现了匈牙利人民洒脱的性格。(www.xing528.com)

第二部分B是一个建立在C大调上的带有吉卜赛舞曲风格的乐段。主题来自1843年匈牙利出版的《日光照射出来了》的歌集,其音乐形象欢快、轻巧。切分音的运用更显活力,好像是民间舞蹈的顿足动作。在节奏上,作曲家借鉴了匈牙利民间一种名为“查尔达什”舞曲中“弗利斯”板的节奏形式,在每一句句尾采用切分的节奏形式,使整个旋律听起来热情而明快,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匈牙利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第三部分C,主题来自流行歌曲《黄色的金龟子》。它是一首古老的歌曲,曲调留有募兵舞曲和库努兹歌调的特征。歌词大意为:“五月的金龟子,黄色的金龟子,……苦难的夏天燃烧着我的胸膛,自从心上人夺取了我的心……”李斯特把这一曲调改编成了即兴式朗诵调的陈述方式,并加入了许多延长记号,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在形态上借鉴了“恰尔达什”舞曲中“拉苏”慢板段落缥缈、柔美的特点。该部分音乐带有宣叙调的特点,营造出了一种柔美且带有一丝哀怨的悲凉的气氛。

第四部分D,采用了单主题二部曲式的结构,且多次采用变奏,主题来自《匈牙利民族旋律》的第十一首。它是一段快速的舞曲,简洁明快,并通过几次变奏逐渐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最终狂欢般地结束全曲。它体现出吉卜赛民族的乐观向上、自由不羁、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在开始的三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形式,从第四小节开始,就进入了主题部分,主题采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的节奏形式,这一主题一共持续了八小节,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八小节不断的变奏。

印象主义音乐的审美意念“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系,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6]。印象主义音乐既不像浪漫派音乐追求内心情感的尽情抒发,也没有古典主义音乐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欲望,而是热衷于朦胧的意境、模糊的联想。在曲式思维方面,印象主义音乐尽量避免古典和浪漫时期常用完整主题的陈述,以及主题的重复、扩充、展开等手法。常用短小的主题穿插,频繁变换织体写法和音色音响,多用色彩和声,少用功能和声,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常使用半音阶和全音阶,减少调性中心感,这样就造成曲式结构松散、结构的轮廓模糊不清。印象主义音乐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强调对比,强调次级结构和细分结构,以“块状镶嵌”为特点。不常用规范化曲式,而多将两种或几种曲式糅合在一起,形成中介或边缘曲式。印象主义音乐反对后浪漫主义过度庞大的结构思潮,追求明晰、典雅、新颖、独创的结构形式。

谱例5-4 德彪西《雾》

德彪西《雾》的结构图示:

此曲的图式比较特殊,中间两段有材料的叠置,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显得微妙。全曲有镜像般的双重呼应关系,其中首尾有叠入。

20世纪现代音乐中,新的美学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不少作曲家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在创作手法和结构思维方面另辟蹊径。如表现形式上的“绝对自由”,调性、主音等概念的消除,使无调性占据优势,主题旋律无均衡、无反复、不讲平衡。“有意无意地运用分离与聚合的原则来形成多极、多元、多样化的曲式结构,这些结构难以用通常的结构模式来解释,但各自又有其完整性和统一性。”[7]十二音音乐则努力使无调性音乐获得结构的统一性。后来出现了“整体系列音乐”“点描派音乐”“偶然音乐”“不确定性音乐”“具体音乐”等等,大多数现代音乐也反对浪漫主义时期“超大型结构”,而提倡“简约主义”的曲式思维。如哈里斯钢琴曲《钟声》就是一个很小的作品。

谱例5-5 哈里斯《钟声》片段

由以上对钢琴音乐历时性曲式结构的语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钢琴音乐审美标准的强度在变化及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在一定个性钢琴音乐审美特性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特定的审美“潮流”的规律,这种“潮流”即是审美标准强度的体现。在一个时间段内,这种审美的标准是相对同一和统一的。而钢琴音乐演绎与解释仅仅是同一和统一的审美标准远远是不足够、不完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