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钢琴音乐相似的是钢琴音乐标题性的特点,同样影响中国钢琴音乐题材和体裁的创作,或者这样说: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标题性现象”反映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征。传统音乐、民族器乐、民歌、小调、号子、说唱、戏曲、舞曲等艺术的丰厚,都为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养分。广义上归纳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创作(或改编)的钢琴作品。
第一种是运用本民族固有的艺术形式创造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钢琴音乐。如,陈培勋创作于1975年的钢琴曲《平湖秋月》,乐曲吸收了江南一带的民间音调,旋律婉转迷人、清新明丽,在丰满华美和声色彩背景的衬托下,将湖光月色如诗如画地描绘了出来。《平湖秋月》原曲为粤曲《醉太平》,其创作手法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特征,乐曲的旋律创作是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变奏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自由伸展。该曲节奏平稳韵律舒缓,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旋律淡雅朴素、恬静流畅,堪称民族传统音乐移植到钢琴艺术中的成功典范。王建中先生在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创作中更是作品颇丰,创作出了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钢琴曲。如钢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素材是取自同名古琴曲《梅花三弄》,其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梅花”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高洁、脱俗的品格,表现出一种淡雅、幽静、深远的意境。由谢耿先生创作的钢琴曲《霓裳羽衣曲》是根据《华氏琵琶谱》中的“月儿高”改编而成,描述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场景,乐曲委婉优雅、高贵典雅,东方古典美之神韵跃然纸上。此类风格的作品还有王建中先生创作的《彩云追月》《百鸟朝凤》,储望华先生创作的《二泉映月》,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
第二种是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如王建中创作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和陈铭志以东北赫哲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乌苏里船歌》,都是这类风格的典型范例。还有黄虎威创作的《蓉城春郊》是选自组曲《巴蜀之画》,主题音调取自四川民歌《大河涨水》,宽广自由、诗意盎然的旋律,描绘了景色优美物产丰饶的川西平原的满目春色。而由朱践耳先生创作的《流水》就是以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为动机发展而成,音乐以潺潺小溪展开,逐渐汇成了大河,中段汹涌澎湃,再现段中色彩性和弦的运用,似夕阳映照在金色水面上,仿佛对幸福生活的遐想。钢琴组曲五《南国印象》中第一首《花之舞》则是在完整保留民歌《好花红》旋律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作曲手法进行创作的,既有布依族羽调式“四音列”旋律的韵味,又加上四五度和声、大二叠加小三度锣鼓型和弦运用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布依族民族音乐风格。此类作品还有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董为杰先生创作的《江西民歌五首》,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等等。
第三种是取材于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趋向。例如,新疆音乐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音乐极具民族风格,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先生在新疆采风后就创作了两首《新疆舞曲》,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又如,权吉浩创作的《长短的组合》,是根据朝鲜族乐器朝鲜长鼓的节奏而写成,欢腾跳跃极具现代感。而由钢琴家殷承宗取材于彝族民间曲调创作的《快乐的罗嗦》,描绘彝族人民自由、幸福、欢乐、繁荣兴旺的景象和欢歌笑语的人,音乐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此类作品还有崔炳元创作的钢琴组曲《西藏素描》,倪洪进创作的《壮乡组曲》,等等。
第二类,以地方民间风情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这是人们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进程中,经口头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习俗,是与当地的民间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第一种为民俗性钢琴音乐作品。如江文也的《七夕银河》,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周龙的《五魁》,陈怡的《多耶》等,分别取材自中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云南风俗纪事、东北满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广西侗族歌舞。陈培勋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五首》,其中《卖杂货》的旋律就是取材于广东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音乐活泼、开朗,其中“步伐感”的韵律,更显鲜活生动、诙谐风趣、乐观向上。而《旱天雷》是广东音乐钢琴曲中最短小精悍的一首,音乐风格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合头换尾”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音乐表达了人们久旱逢雨的愉快心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第二种为以反映日常劳动生活场景为素材的风俗性钢琴作品。丁善德先生作于1953年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是反映时代风貌的佳作,乐曲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儿童生活的5个场景,即《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和《节日舞》5首小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织体。而作曲家蒋祖馨于1956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庙会》也是典型的代表,全曲由《艺人的小调》《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5首小品组成。蒋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生机盎然的笔触,为听众勾勒出5幅形象颇为鲜明的民俗画卷。其中《社戏》的刚劲豪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乐曲采用小二度叠置来模仿锣鼓声,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民俗风情画面。(www.xing528.com)
第三类,以戏曲、歌舞剧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国的戏曲门类众多,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在民间的影响力也很大,很多艺术家将创作的目标投向了中国戏曲,戏曲中的唱腔、节奏、叙事方式,都成为钢琴作品的音乐元素。这类风格的作品有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舞剧音乐《红色娘子军》《鱼美人》钢琴音乐版本等。更有取材于古代传说的宫廷乐舞,如谢耿的《霓裳羽衣舞》。特别是以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国粹”京剧为素材的创作,倪洪进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幻想曲——托卡塔》,此曲由回旋曲式构成,A段是婉转的京剧唱腔,B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与阵阵胡琴声交织,C段委婉的京剧唱腔与乐队的齐奏交替出现。而她创作的《练习曲四首》中第一首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京剧曲牌“小开门”的音调;第三首则以昆曲曲牌“石榴花”的音调为基调构成。又或者是使用了京剧中或各地方戏曲的代表性音调,如陈其钢的《京剧瞬间》,朱晓宇的《戏曲组曲》(京剧小段、秦腔风格、豫剧小段),陈怡的《豫调》,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王笑寒的《遗失的日记》,张朝的《皮黄》等。
除以上三个大的类别外,还有以文学作品为创作构思的,如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两首》,赵梓翔的《即兴曲五首——望舒诗选》,林华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等,为作曲家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启发创作而成。用音乐表达诗词的意境本来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可行的手法,例如古曲《阳关三叠》等。以美术作品为创作构思的,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为作曲家看完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之后创作,以音乐表达了作曲家的观感;还有王斐男的《中国画意》等,又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还有以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创作构思的,如赵晓生的《太极》,汪立三的《书法与琴韵》等,作曲家直接使用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太极”“书法”等作为标题,以此引导听众理解音乐作品的中国神韵。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标题性特征呈现出在题材与体裁上的独有特点,即阶段性的“时代特征”:近代多以悲欢离合、山水情思等寄情式为主,延续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贯的以自然山水抒怀咏志的情趣;1949—1966年,则是对新社会新国家的歌颂,题材多以生产建设、丰收和鼓舞干劲为多;“文革”期间,钢琴音乐创作集中于样板戏与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反映了政治对艺术的影响;1980年以后,题材开始自由灵活,显示出改革开放为艺术带来的活力。整体而言,作品的题材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现实生活、祖国的山河、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命运、现实的呼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一特点表明,中国钢琴音乐的题材特征扬弃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母题”并有时代的发展,作曲家通过作品表达了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传统。
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题材与体裁发展的变迁不同,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态语境与之相比,在音乐体裁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框架与模式,只是在具体的音乐创作中体现着西方钢琴音乐某种体裁的结构组合原则。如,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杨立青的《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等具有较强结构形式的音乐体裁。而在题材创作的形态语境特征上充分彰显着中国音乐语境标题性的特色。越接近当代这种特色也就越鲜明,中国钢琴音乐形态语境的这一标题性特征与当代世界钢琴音乐形态语境发展特征相趋同。
【注释】
[1]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2]Han,Kuo-huang:The Chinese Concept of Program Music.Asian Music,1978(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