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对比研究成果

中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对比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也使得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根植的土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化的作品型音乐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具有标题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也使得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根植的土地。“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文艺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响亮口号。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这一时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大繁荣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70多首:马思聪《三首舞曲》(1950年)、《粤曲三首》(1952年);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江文也《乡土节令诗选》(1950年)、《渔夫舷歌》(1951年);朱工一《序曲三首》(1952年);陈培勋《卖杂货》(1952年)、《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1953年)、《思春》(1959年)、《早天雷》(1959年);《随想曲》(1959年);汪立三《蓝花花》(1953年)、《小奏鸣曲》(1957年);廖胜京《火把节之夜》(1953年);蒋祖馨《庙会》(1955年);杜鸣心《练习曲》(1955年)、《变奏曲》(1956年);朱践耳《序曲二首》(1955年);殷承宗《快乐的啰嗦》(1955年);黎英海《民歌小曲50首》(1956年);刘庄《巴蜀之画》(1958年);郭志宏《新疆组曲》(1958年);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1958年)、《变奏曲》(1961年);周广仁《小红军》(1958年);吴祖强、杜鸣心《鱼美人选曲》(1959年);田丰《高山族组曲》(1960年);石夫《塔吉克舞曲》(1964年);储望华《翻身的日子》(1964年);等等。

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两本钢琴曲集,一本是1958年10月,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8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内蒙古民歌《小情人》《淌得哥哥》《城墙上跑马》,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两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陕北民歌《信天游》。另一本是1959年1月出版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内蒙古民歌《诺恩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

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史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相继设立了音乐系,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往日所不能比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化的作品型音乐创作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欧洲的传统钢琴教材外,还自编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有黎英海编写的《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和《钢琴教学曲选——中国作品集》等。一批青年钢琴家(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脱颖而出。

这一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具有标题性。大部分作品的命名都联系到了中国传统器乐的标题性,这样有着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标题,充分表现出了人的内在情感,虽较为抽象,却富有预见性。同时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编而成,赋予传统民歌以新的艺术生命力。(www.xing528.com)

就算是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具有标题性的“钢琴改编曲”也是唯一的创作形式。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把钢琴改编曲形式推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刘诗昆的《公社社员喜洋洋》(1966年);崔世光的《松花江上》(1967年)、《夫妻识字》(197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1986年);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1976年);王建中的《赤胆忠心》《大陆歌》(1972年)、《百鸟朝凤》《梅花三弄》(1973年)、《绣金匾》(1974年);储望华的《二泉映月》(1972年)、《浏阳河》(1973年);杜鸣心的《红色娘子军组曲》(1975年);黎英海的《夕阳箫鼓》(1975年);陈培勋的《平湖秋月》(1975年)、《流水》(1976年);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1976年)等。

虽然这一阶段的创作只能根据传统民族器乐曲和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但作品的题材、创作技法与作品表现的思想内涵等方面,较之前的钢琴作品都有了质的变化,作品型的创作内涵更深入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与深刻,作品的标题与作品内涵融为一体,更具启发性与联想性;二是中国风格调式与欧洲和声体系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民族风格的旋律呈现了多层的特征;三是具有民族特性的织体逐渐被钢琴化,与音乐表现的意图融为一体,打破了西方音乐曲式的规范性,音乐结构更宽泛,也更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