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钢琴音乐对比研究: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之前(1949年)

中西钢琴音乐对比研究: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之前(1949年)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这种探索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很有价值,成为一种模仿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1949年以前,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可分两个时期。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做了种种探索。音乐创作雏形期。

中西钢琴音乐对比研究: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之前(1949年)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谱例2-1 赵元任《和平进行曲》

这首C大调钢琴小品创作风格西洋化,旋律和声、曲式、调性布局等都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这种探索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很有价值,成为一种模仿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

1949年以前,模式型钢琴音乐创作可分两个时期。一个是萌芽起步期(1910—1929年),另一个是音乐创作雏形期(1930—1949年)。萌芽起步期:进入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做了种种探索。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主要有: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1915年)、《偶成》(1917年)、《小朋友进行曲》(1919年)、《锯大缸》(1921年)、《卖布谣》(歌曲钢琴伴奏,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钢琴伴奏,1926年)、《也是微云》(歌曲钢琴伴奏,1927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秋兴》(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2年);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哀悼歌》(钢琴曲)、《钢琴教科书》;等等。

这一阶段的钢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299》《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初级教材,这些外来的教材一直影响中国的钢琴教学。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也先后编写过一些初级教材,但他们的教材根本没有用于钢琴教学的主修方向,只是做辅助教学与练习。(www.xing528.com)

音乐创作雏形期(1930—1949年)。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30—1937年。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极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三首舞》(1936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此外,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此时,有6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年。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主要有:瞿维的《花鼓》(1946年),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贺绿汀的《怀念》《小曲》(1941年);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年),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丁善德的《春之旅》(1945年);陆华柏的《浔阳古调》(1946年)、《农作舞变奏曲》(1948年)等。

在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一是音乐的旋律,大多还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音阶调式和旋律为主,却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发散,不拘泥于原先的民族调式;二是乐曲的构成有了改变,在传统的乐曲结构中,加入了西方音乐乐曲手法,通过“加花变奏”“台头”“变尾”等变化来达到“变化再现”的目的,使得中国钢琴乐曲有了质的提升;三是和声的创作,在引用了西方和声音乐创作风格的前提下,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仍保留了和声民族化的成果,通过完美解决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不和谐的问题,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散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使得这样的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欧洲古典音乐的高雅之美,又不失中国风格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