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音乐录音作品分析时,审听者通常能够获得一些关于音乐录音作品的明确信息,比如曲目名称、作曲家、录音师、录音年代、录音格式等。由于音乐录音作品分析主要是针对作品音响艺术的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这些信息会在经过审听者的主观处理以后,转变为影响这一审美活动的各种因素。
那么,这些影响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结果的相关因素,都包括哪些类型呢?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文艺学当中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进行分析。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work)、作者(artist)、世界(universe)和读者(audience)四个要素组成的。在进行文学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1]如图2-3所示。
图2-3 “文学四要素”的关系
参照这一理论可知,在我们进行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的时候,信息流动主要是在“作品”与“读者”(也就是作为审听者的我们)之间发生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世界”和“作者”这两种因素不会参与到这一审美活动当中。恰恰相反,由于音乐录音作品分析主要是针对作品音响艺术的分析,而后者建构在对作品整体艺术审美的基础上,因此“世界”和“作者”这两种对“作品”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也会对我们的分析结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对于音乐录音作品而言,“世界”的因素主要是指音乐录音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因素主要是指参与音乐录音作品创作的个人与人群;“作品”的因素主要指音乐录音作品本身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录音的格式及播放的条件;而“读者”的要素主要指审听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及知识素养。
一、创作背景因素
音乐录音作品的创作背景因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音乐作品本身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包括创作年代和地区、当时主要的乐器及其演奏方式、当时的乐队规模及配置方式,等等。
比如,我们在聆听一首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的时候,需要知道贝多芬的交响曲大约创作于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当时乐队的规模已经由海顿、莫扎特时期的中等编制发展为与当代交响乐团接近的全编制,乐队里开始大量使用铜管乐器。而当我们聆听一首“猫王”的歌曲时,我们应该知道它大概是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这个时候电声乐器刚刚兴起,但是电声乐器的单块效果器种类远没有现在丰富,而鼓组的规模也没有现在这样庞大。
2.作品诞生时期音乐演出环境的特点。
比如,在巴洛克时期,欧洲并不存在大型的专业音乐厅,音乐演出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剧院和贵族居住的大型房间。再比如,摇滚乐的演出场所,多以室外场地为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室内环境特有的声学效果不存在。
3.作品进行录音的时候,录音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比如,世界上第一张商用立体声唱片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录音如果还是单声道的话,那么在技术上相对而言就是比较落后的。再比如,在60年代中期,调音台上的声像电位器只具有三个档位,即极左、中间和极右,因此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在这一时期的录音,大多具有非常怪异的声像布局。
二、创作者因素
创作者因素主要是指与音乐录音作品创作相关的人员和人群。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由于音乐录音作品是一种以声像形态呈现的音乐,它和现场原声音乐那种以声源形态存在的音乐在声音本体上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作曲家、演奏者还是录音师,都应该被认为是音乐录音作品的创作者。而且,对于某些音乐类型来说,比如爵士乐、摇滚乐或电子音乐,音乐录音作品中的作曲家、演奏者和录音师往往是二合一,甚至三合一的。
1.作曲家的风格
对于那些拥有专门的作曲家的音乐录音作品而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作曲家的基本创作风格,比如旋律特征、配器方式等。例如,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轻松活泼的,带有纯真的情趣,而且旋律感极强;而汉斯·季默(Hans Zimmer)的电影音乐作品则大多采用交响乐队配合电子乐器的配器方式,有时还会加入民族化的特色乐器,节奏动力和磅礴的气势是他最擅长的。
2.演奏家的风格
如果一部音乐录音作品是由著名的演奏家(包括指挥家和乐队)演奏的,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对演奏家的了解,明确这部作品在音响艺术上的一些特征。比如,当我们欣赏由海菲兹(Jascha Heifetz)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小提琴的声像是可以适当突出的,因为这位小提琴家以技巧闻名,他的录音当中的一个亮点,便是对于华丽演奏技巧的表现。与之相似,在聆听有范·海伦(Eddie VanHalen)或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参与的摇滚乐录音时,如果电吉他声部非常突出,已经打破了应有的“音乐音量平衡”,这也并非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再比如,对于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挥的交响乐来说,我们往往能够期待它表现出很大的动态范围;而对于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e)的晚期录音而言,较慢的速度和细腻的音色表现通常会是其特色所在。
3.录音师或录音公司的风格
录音师或录音公司的风格,有时会对音乐录音作品所呈现出的音响艺术特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此需要重点关注。比如,听李大康老师录制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我们可能会做出“真实性”较强的预判;而听李小沛老师录制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我们则可能做出“表现性”较强的预判。再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张由水星(Mercury)公司录制的交响乐唱片的时候,我们对乐器的纵向定位或许会做出“比较近”的预判;而当我们聆听一张由切斯基唱片公司(Chesky Records)录制的爵士乐唱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乐器定位的纵向层次间隔较远,后排乐器深度很大”的预判。
三、作品因素(www.xing528.com)
与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相关的作品因素,主要包括音乐类型和风格、录音格式以及播放条件等。
1.音乐类型和风格
音乐类型和风格是对音乐录音作品的作曲艺术要素基本性质的判断,包括该作品在总体上的音乐类型—古典、流行、民族、世界音乐等,以及具体的音乐风格,比如古典乐当中浪漫主义时期的室内乐作品,或者是摇滚乐当中的上世纪90年代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作品,等等。
2.录音格式
录音格式主要包括音乐录音作品的声道数、录音及制作的基本方法。对于数字化的音乐录音作品来说,还包括数字音频信号自身的格式问题。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部音乐录音作品的时候,需要了解作品是单声道、立体声还是多声道的,录音、制作和发行的方式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即AAA、AAD、ADD和DDD等)。对于数字发行的作品,还需要知道其发行的数字格式属于压缩格式,还是非压缩格式,压缩率(或码率)有多大。
3.播放条件
播放条件是对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结果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这里的播放条件主要包括播放设备条件和播放环境条件两个方面。播放设备条件主要指用于读取音频信号(模拟或数字音频信号)并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信号的设备情况,如音频播放器(CD播放机、LP播放机、计算机等)、放大器、扬声器或耳机的型号和质量。播放环境条件则是指审听者所在的环境,如录音棚、审听室、起居室、室外场所等具体环境的声学条件。
四、审听者因素
审听者或听音者,是进行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的主体,即文艺理论当中的“读者”。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主体在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可以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这些因素会对接受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术语
期待视野:这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它主要是针对文学接受而提出的,不过对其他艺术的接受过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姚斯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示,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 视 野(expectation horizon)。”
1.期待视野 [2]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审听者基于自身的聆听经验,都会产生出一个对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效果的“聆听经验期待视野”。它是人们在实际聆听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净化和美化的产物。
按照主体的状况,期待视野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两种。前者是指一般的个体性主体在某一具体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后者则是指由众多主体的个人期待视野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它主要是由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主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到音乐录音作品分析,个人期待视野就是某个独立的审听者基于他个人的聆听经验所产生的期待视野;而集体期待视野则是录音艺术或者音响艺术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将个人的聆听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期待视野。对于普通的音乐录音作品的欣赏者,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具有集体期待视野,因此不同人对某个音乐录音作品的分析结果,也会由于个体期待视野的差异,而表现得千差万别。
2.接受动机
接受动机是人们在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活动中所抱有的主要目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接受动机可以分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等。而我们在对艺术作品,包括音乐录音作品进行欣赏时所持有的接受动机,毫无疑问应该是审美动机。但是,上述接受动机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我们无法要求一个接受主体在对音乐录音作品进行分析时,只抱有审美动机。
3.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是一种对艺术作品接受产生影响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当接受活动开始的时候,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突然中断,它会伴随着接受主体进入接受过程,并影响接受的效果。文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状态可以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3]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持有的振奋、愉快、欢乐的情绪状态;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持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虚静心境则超脱于前两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净自然。在进行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的时候,审听者的心境也会处在不同的状态中,在欣悦或抑郁的状态下所做出的判断,与虚静状态下的判断,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除了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以外,听音人的情趣爱好、艺术修养和听音习惯,也都会对音乐录音作品分析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6.
[2]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9.
[3] 同上书,2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