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茗
(1931.1-2003.9)原名谭明才,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教授,曾任学报编辑部办公室主任。
音乐学术期刊编辑之素养,除指一般文科期刊编辑之共性素养外,更多指其所需具备之特性素养。由于音乐学术领域的门类、品种、内容繁多,作为编辑,如欲驾轻就熟地、高质量地审选、加工此领域的研究论文,必然会对自身的素养提出高标准要求。而我国当今此类刊物的编辑较少“科班”出身(各音乐院校至今仍基本上未开设此编辑专业),其工作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将难度视为压力,将压力当成动力,不断提高自身之德才素养,方能为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学术期刊而真正尽到编辑之责。
由此出发,本文着重从特性方面,扼要提出我国当代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之思想与专业素养如后,以供同仁参考。
一、政治思想素养
1. 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
作为音乐学术期刊编辑,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既要深研马列原著,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又要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中的新发展,从而做到洞察真伪,明辨是非,不为任何政治风浪所动摇。
2. 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学术期刊所载内容,除部分研究作曲理论技法和各表演专业技法的论文而外,许多稿件不能不涉及文艺观、音乐美学观,不能不带倾向性。我们的编辑必须不断学习,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音乐美学观作指导思想,否则难保自己不糊涂,不倾向于唯心主义美学观。
音乐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不断通过对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弘扬传统,发展传统;在立足本国的前提下,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这种精神应从我们的期刊中体现出来。由此,我们才谈得上进一步从音乐学术研究的角度,搞好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乐于奉献的精神
就宏观而言,音乐学术刊物的编辑是人类音乐文化成果的记录者、整理者之一,是“为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而作为地方音乐学术期刊的编辑,除了此一共性外,还更多肩负着对本地区音乐研究成果的发现和整理加工之任务。但是,由于编辑工作的特点,加之新形势下“义”“利”观的变化,这便决定了其工作的“多劳、无名、少利”特性。
由于是为别人作嫁衣,“无名”容易理解。
之所以说“多劳”,那是因为:由于教学历史和习惯势力的原因,音乐界除理论研究人员而外,一般不擅长于著文(表演专业人员尤为突出)。编辑为保证各类论文达到发表水平,他们将付出辛勤的劳动。
之所以说“少利”,则是因为:由于音乐学术刊物的读者面较窄、订户不会太多、售价低于成本等原因,刊物绝少有赚钱者,加之办刊经费一般都不十分宽裕,“锅”内少,“碗”里必然缺,故而编辑费是微薄的,远不能同某些行业的经济收入相比。
从上面所言的“多劳、无名、少利”的特点来看,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如果在事业上缺乏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尽心尽职的。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
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学术期刊是反映音乐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编辑的责任不轻。是故,一定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诸如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关于艺术美学的几封信,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尼·托尔斯泰》、《给阿·马·高尔基(1919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恩来《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等等,深入理解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在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予以坚持、运用、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文艺领域,如何很好地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立国之本”,又坚持改革开放、走“强国之路”,是编辑们随时应考虑的大问题;如何既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又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编辑们应时刻掌握较准确的尺度,不能偏颇。在遵循“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时,对外来文艺,如何吸收其有用的成分,有说服力地批判其反马克思主义成分,这就要看我们编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有多高。所以,不增强功底修养是不行的。
三、音乐基础学科理论素养
1. 对基础乐理的谙熟
音乐学术期刊稿件的谱例或音乐作品里,相当一部分都要涉及乐理,编辑人员自己首先要弄透彻,不能似是而非。如音乐术语、拍号写(读)法、音符时值,等等,有时是作品或谱例自身有误,编辑必须一目了然,对原稿予以纠正。如果编辑都似通非通,便不但无法勘误,甚至还可能以谬“匡”正,贻笑大方。
2. 熟知音乐创作技法的有关理论
对单声部音乐和多声部音乐的过去和现在,对有关音乐创作的“四大件”理论,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如欲称职,势必应做到胸中有数。
在作曲技法理论中,为建立我国自己的体系,弘扬民族作曲理论,尤其要加强对我国各民族音乐的旋律学及调式、调性的研究,并当好审选此类论稿的“伯乐”。与此精神同理,在熟知复调、对位、织体、配器诸方面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具有新意或独到见解的论文。
对流派纷繁的“现代派”音乐及电子音乐、电子计算机音乐,编辑不能浑浑噩噩,茫然无知。如何取舍,掌握什么样的具有说服力的褒贬度量标准,以体现出既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又不能搞国粹主义之精神,此中,编辑如自己不做艰辛的研究工作,便很难说能够胜任。
3. 对民族音乐及地方民间音乐的了解
我国数千年的音乐文化,瑰宝极丰。56个民族的音乐,琳琅满目。各地地方戏曲和曲艺,五光十色。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无论是在挖掘整理方面,抑或是从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形态学等角度予以研究方面,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音乐学术期刊编辑若能对此领域的状况晓昔知今,必将能慧眼独具,不失珍稿。
四、音乐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理论素养(www.xing528.com)
1. 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理论素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以历史唯物观看待中外古今的音乐史,是我国当代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的编辑,才能高瞻远瞩,才能在某些不正常的音乐现象面前,镇定自若地以自己刊物的正确导向去引导和影响读者。
编辑对论文的审选过程,可以说是做“高级评论”工作的过程(加“编者按”便是其表现之一)。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美学的高度上来进行此项工作。对我国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著作如《大音希声》、《乐记》、《乐论》、《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琴论》等不可不知;对欧美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为代表的“自律论”美学论著,以及有关“他律论”美学论著,也不可不晓。而作为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对自己还应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音乐学术期刊作者的论稿中,不少要涉及此两门交叉学科。世界各国对这两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何?编辑部收到的文章里,哪些有新意?哪些属于“炒陈饭”?“格式塔心理学”是否完美无缺?柯达伊、奥尔夫、铃木、山叶、亚历山大等人的教学法可否全盘照搬或有所取舍?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编辑们在深学细析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并在工作中进行筛选的。
3. 声学、律学理论素养
这两门学科同音乐科研休戚相关。前者更多涉及演奏、演唱的音色及音质之研究;而后者除了涉及对演奏、演唱的音准和风格之研究而外,还涉及对音乐作品中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种风格的探讨。音乐学术期刊的编辑如果看不懂此类研究论文的内容,那么,又怎么谈得上对其正误优劣作出评判取舍哩! 这道理十分清楚。
和声研究需涉及和弦的张力;声乐研究和管乐演奏研究需涉及气息的冲击力,横膈膜肌肉的收、扩、弹跳力,上下腭、唇舌及口腔各部肌肉的伸缩力;键盘乐、弓弦乐、拨弹乐、打击乐演奏研究需涉及左右手指、掌腕、小臂、大臂、肩部、背部、腰部等各部位之单部肌肉或多部肌群的伸缩、爆发力,还需涉及对力源、力点、支点、杠杆作用的研究。而欲使这些研究符合生物力学与运动力学的物理原理,则还应当同时符合人体的生理原理,这又必须对人体有关部位的解剖了如指掌。否则,演奏演唱设若既违反了物理原理,又违反了生理原理,那还有什么科学性可言! 不具备科学性的演奏演唱是站不住脚的,是短命的——会在短时间内患上严重职业病而无法演奏演唱。音乐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如果在这方面“昏昏”,难以想象会使人“昭昭”。更坏的情况是,编辑由于无知而将有知识性错误的论文发表出去,则不仅贻笑大方,而且误人子弟。
5. 姊妹艺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素养
古往今来,绘画、雕塑、摄影、戏剧、舞蹈、影视等姊妹艺术同音乐创作与表演艺术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对各门艺术的研究中,借鉴、参照、吸收越广,则其“地基”越牢固。只有地基愈牢固的“建筑物”,才能愈往上增加其高度,虽经风吹雨打而旷日持久,岿然不动。特别是当今世界乐坛,音乐创作上对线性、块状、浓淡、“取景”、“构图”、“光影”、色彩、造型、“蒙太奇”手法、“广角镜头”与“特写镜头”等的研究,演奏演唱上对演员形体、舞台造型、内心独白等的研究,无一不需要汲取绘画、雕塑、摄影、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的研究成果,借以推动自身向纵深发展。所以历史上有的音乐家又是别门艺术家。至于音乐艺术需从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的电影电视艺术中吸收营养,则更加毋庸置疑。再者,由于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高科技发展,有深度的音乐学术研究必然还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同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相结合。不然,封闭式的、根底浅薄的、“木棍式”的“建筑”,就会犹如立于沙滩之上,岌岌可危。
假若我们音乐学术刊物的编辑对这些姊妹艺术和交叉、边缘学科之内涵一问三不知,则很有可能“有眼不识泰山”,甚至有可能将矮屋当高塔,或者将摇晃之塔当坚实宝塔,那么又如何经得住20世纪、21世纪的时间考验与风雨洗礼呢?
五、较高的文学、文艺学理论素养和外文素养
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联姻的。有的音乐学术期刊本身就辟有“音乐文学”栏目。音乐史往往也牵涉到文学史,音乐美学常常又与文艺美学紧紧相关。古今中外有相当一批器乐、歌剧、戏曲作品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尤其在我国,古代、近代的一些著名音乐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至于对我国古琴音乐(含琴歌)宝库的发掘与研究,如欲探其深度,则更是须臾离不开古典文学修养。音乐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势必应对这两门学科的丰富内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判断出有关科研论文的内容正误、水平深浅,以便取舍或匡正。否则,全然依赖查辞典,则必然费时费工,增大编辑难度。
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字规范化(含繁体字与国务院认可了的简化字)等,乃文字范畴的基础工程,亦应从严要求。遗憾的是,翻翻各音乐学术期刊,见到“基础工程”不牢的却并非个别现象。在这方面如果不严己,焉能严人?如果编辑自己都是一个“语病”患者,又焉能治疗文稿中的“语病”?
音乐学术论文中所用外文音乐术语是否有误(含笔误),译文是否是正确的观点和新颖、独到的见解,能否重现原文的闪光之处,编辑应能较快地作出判断,方属称职。诚然,也可以采用配一位专门负责译文的编辑,或送请某位专家审改的办法来解决,但在经费不丰和编辑人员不足的条件下,这些方法亦非长久之计,否则难免出现“离了红萝卜不成席”的局面。
六、相当的音乐创作、表演、教学、评析和科研等的实践经验与能力
实践出真知。已有的理论从已有的实践提炼而成,新的实践又将产生新的理论。很难想象,一位没有任何音乐实践经验的音乐学术期刊编辑能够准确或较准确地判断出某项音乐科研论文中理论的新旧、深浅和正误来。
多年的编辑实践也告知我们:举凡水平较高的编辑人员,不但其音乐创作、表演、教学等的实践经验较丰富,而且他们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心理学、形态学、物理学、生理学乃至舞台表演、风格流派、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多种角度,对各种音乐现象予以评析和科学研究(含论文写作)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也都较高。就严要求而言,只有这样的音乐学术期刊编辑才真正能够胜任“高级评论”的工作。
七、发现、培养作者的能力和联系、团结作者的作风
音乐学术期刊编辑要擅当“伯乐”,敏锐地发现有才能的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对于一些有苗头但差些“火候”方能达到发表水平的文稿,要善于为其“加温”,指出其需补足加工的“过筋过脉”之处,让作者自己能充满信心地进行有把握的修改。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撰稿人,要乐于并善于指出其需补充“营养”的部分,帮助他们有意地汲取。
音乐学术期刊编辑还应紧密联系和团结一批新老作者,并设法不断扩大作者队伍。即便是反对过自己的作者,也应团结。在稿件处理上,绝不要搞亲疏,“以人取文”,而应“以文取文”,“以文会友”。
编辑们设若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作风,必将助其所编刊物愈来愈兴旺发达。
八、狭义的“编辑”、“编务”专业知识素养
本项乃指编辑史、分类学、逻辑学、图录学、编辑校对符号与程序、印刷字体与级号、封面版式设计、绘谱、制版等等知识素养。这是任何报刊、图书的编辑所应共同具备的素养。(鉴于本文主要从音乐学术期刊的专业特殊性出发研究编辑应具备之素养,且限于篇幅,故本项内容从略。)
总之,音乐学术期刊编辑如欲在审稿、选稿、改稿工作中达到较高水平,以便更加办好刊物,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艺术之科研水平,不管自己是否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但都必须把编、研、评三者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尽快具有艺德高尚的音乐理论家、高级评论家、音乐通才乃至艺术通才之良好素质。
原载《音乐探索》199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