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芳
现代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促使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使现代嗓音科学已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科学。它从研究言语通讯中与言语信号有关的声学部分和嗓音训练方法及保健治疗为课题。嗓音工作者(语言学家、言语矫治专家、声乐教师和喉科专家等)对嗓音的生理、物理、心理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促进嗓音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嗓音学以研究嗓音的性质、产生及接受为基础;嗓音的传播归入通讯科学类,而嗓音的接受却划为心理声学。在此,只想于心理学中的“意念”对歌唱呼吸法及常见声带病变的作用,意念与发元音,意念与嗓音保健等略述探讨。
意念对呼吸法及常见声带病变之作用
呼吸是发声之动力,是歌唱与艺术语言的基础。无论哪种唱法,技艺优异者,他们的呼吸法是一脉相通的。呼吸法优越与否,决定了声音的优劣和发声技巧的好坏。错误的呼吸法不仅产生低劣的发声法,同时还会导致发声器官出现声带充血、微突、声带炎、声带闭合不良等常见病变。故从发声技能、技巧和嗓音健康的角度来说,呼吸法对歌者与艺术语言者不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简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艺。如何明确地有效地去训练及掌握歌唱或艺术语言所要求的呼吸法呢?
意大利很有声望的声乐教师札科莫·拉乌里-沃尔皮(Giacomo Lauri-Volpi)在所著《嗓音的比较》一书中,分析“演员特殊呼吸法”的各种发展方式时,坚决主张的是基于“瑜伽气功体系”的发展歌唱的“特殊”呼吸的方法。他说:“胸廓、横膈膜和腹部同时参加工作的呼吸法是最复杂和完善的一种,但如果你不懂得歌唱呼吸节奏的平衡规律,那么它也就可能成为最困难的呼吸法……”拉乌里-沃尔皮还说:“东方有一种相当完善的、根据物质和精神原理的呼吸技术,它的名称叫做瑜伽气功体系;由于这种呼吸技术是个统一的过程,它有助于形成异乎寻常的艺术化歌唱呼吸法。”这里所指的是借助于意念(意识)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促使人的意志控制身体。
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理论精辟地指出:“气为声之本”、“气贯中丹田”、“善唱者必先调其气”。明朝音乐家魏良辅在所著《曲律》中说:“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将丹田分为“上丹田”(两眉间)、“中丹田”(横膈膜及下肋周围)、“下丹田”(脐之下三寸处)。并把它们之间的统一过程总结为:“天伏地、地托天,天地贯通,气走中丹田。”这里所指丹田不是某个局部器官的活动,而是共同协调合作的作用(传统声乐把上丹田又称谓“天”,中丹田称谓“气”,下丹田称谓“地”)。由此可见,意大利“美声唱法”对呼吸法与技能的要求和我国传统声乐对呼吸法之技能的要求是异曲同工的。
沃尔皮强调用东方瑜伽气功体系训练特殊的歌唱呼吸法,过去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今科学的发展对“气功”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他的主张很有道理,并十分宝贵。
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观察到不少歌者或艺术语言者,由于声音观念错误与用锁骨式呼吸法讲话或歌唱,从而使其发声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机能性病变。故歌唱及讲话时都非常费力,而音色、音量、音域均受局限;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就只有更加逼紧喉肌,憋紧声音。因此,无法解放其心理与情感,亦就不可能解放其嗓音。为了矫治歌者或艺术语言者存在的发声弊病,并促进艺术嗓音训练更为明确、高效的关键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练好歌唱的呼吸法。而我国医学遗产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气功”医疗保健运动,正是能满足要求,促使艺术语言者、歌者能高效率地掌握演唱的呼吸技能、技巧。因为练气功就是练气和练意。其主导作用是运用“意念”引气循经运行,加强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获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若歌者或艺术语言者每日早练养生气功中的放松功,对“丹田之气”的掌握及对常见声带病变的治疗,都会取得异乎寻常的作用的。
意念与发元音,增强嗓音表现力
歌者或艺术语言者,均是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而情感的产生主要是人的内心意念和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每一个自然的反应在完成之前,它必然经过认知、情感、意动三个阶段。认知即知晓,情感就是经验以某种方式对人产生的影响,而意动则是人的某种有目的的行为的倾向(在艺术语言里可称情感表达)。人们的任何一种情感状态,人类声音的发出是遵循着各人种共同的规律的。即在人声的表达上,用低的音域、平淡的情绪来表现内容平淡之事件。而反之,则以较高的音域、变化大、激动的情绪来表现内容复杂之事件。在“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17~18世纪时,大多数声乐曲作者也是演唱者,他们能理解嗓音的自然规律,故把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带情感的声音,作为创作声乐曲的基础;他们的演唱也立足于真实而自然地应用情感元音,并要求发出适应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的声音音色。因此,非常强调以人的内心意念引发不同层次的情感元音。例如:用兴奋、愉快的意念启迪歌者自然地发出“啊”(ah)元音;用厌恶与憎恨的意念发出“噫”(ee)元音;以害怕和恐惧的意念发出“哦”(Oh)元音;以呼喊和命令的意念发出“欸”(eh)元音;以哀叹和痛苦的意念发出“呜”(oo)元音。这些元音在意大利语中称为基本的情感元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却不同了,作曲家一般都不再是演唱者,大部分作曲家也不再理解或意识到嗓音的自然规律了。他们只把嗓音当做不同强度和一定音高的声音。因此,影响了歌唱家的声音观念与内心性格,故嗓音和感情之间逐渐产生了分裂。而嗓音的无穷潜力,在于以情感元音为基础而发出各种色彩不同的声音作为艺术语言的表现技巧。而分裂的结果,迫使歌唱家们以快或慢、轻或响的声音代替了丰富的情绪(意念)变化,往往只以自身的生理特点使用他们发声器官的一种潜力、一种音色,故局限了嗓音的表现力。但作为歌唱家或艺术语言者,应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的嗓音。
普通嗓音的声音出自人的发声器官(喉部与声带)和下意识的反应。而经过训练嗓音,是有表现力、有技能、技巧的声音,亦称理性的嗓音。即通过声乐意识,以正确的声音观念与内耳听觉强化发展产生的。但在艺术化嗓音形成的过程中,理性的指导和精神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若歌者单靠理智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所以必须求助于下意识的本能的东西,因为它往往传送非理性的刺激因素;歌者能将内心深处的艺术素质通过意念(想象与体验)扩大、深化,它将能以创造性的智力来滋养直觉,这对于歌者、艺术语言者是非常珍贵的。
因此,声乐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歌唱声音和情感之间的“自然”关系。这亦是世界范围内公认和推崇的美声唱法学派的一个著名特点与原则。所以教师在艺术嗓音的训练中,不仅要用各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声乐思维,同时亦应非常重视通过意念动员其本能的艺术智力。因为歌唱的技巧和生动的艺术性形象的创造均取决于“智力”。若按此原则训练嗓音,嗓音的表现力就会丰富多彩。(www.xing528.com)
意念与嗓音保健
有的戏曲或曲艺演员在50岁左右,会出现嗓音降低而沙哑,严重者连生活语言的声音都不能正常发出。这种现象的嗓音(戏曲)界称为“塌中”。一般认为“塌中”比“倒仓”更可怕,因为“倒仓”是每个人都要经过的生理变化时期,也就是生理学上称为的“变声期”。但它毕竟是身体发育的自然规律,一切不适,只是“变声期”中的暂时现象,变声后经过训练与锻炼,是可以提高和恢复嗓音的。然而“塌中”却不然,一般都认为是无法恢复的。
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发展规律,女性45岁、男性50岁左右是变老期,在此期间,全身的机能逐渐衰退,各部分肌肉明显地松弛,面部皮肤出现皱纹。同时,人进入老年后呼吸的流量通常减少;再则,变老期引起体内缺少水分,自然亦使喉头黏膜减少湿润;加上共鸣腔缺乏弹性,故也使发声器官机能退化,声带随之干燥并缺乏伸缩性,因而使声音降低或失去圆润之音色。这一切现象均属生理机能上的自然退化规律。“塌中”常在变老期发生,但并不是人人到老年都会“塌中”。作为歌者、艺术语言者为了保持嗓音,应该了解与正确认识“塌中”,并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倘若从“变声”之后就重视预防,可怕的“塌中”就完全可以免除。
引起“塌中”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因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或者是青年时期生活不够检点,爱酗酒、吸烟,对身体的健康不注意保养与锻炼。更重要的因素:人到老年身体机能、健康状况本来就下降,若性格忧郁、心胸不开朗、易生闷气,对于身体损伤极大,故俗话说:“气大伤身”。既能伤身,自然亦会损害嗓音。由于生闷气或过分忧郁,而引起“塌中”的例子,在中外艺术演唱家中均不少见。歌者、艺术语言者应引以为戒,一方面注意保养嗓音,用嗓适度。同时更要重视锻炼增强体质,对身体有害之事不做,借以推迟自然的变老期。若要更有效地保持嗓音青春,最关键的却在于“心理锻炼与矫治”。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以学习祖国医学遗产的“气功”医疗保健运动,对人的心理与意志的锻炼会产生特殊的效果。歌者、艺术语言者最好以每日早上空腹练半小时“气归丹田”的功法为最佳。其要求以自然姿势站立,两腿分开呈平行与肩同宽,头颈正直,两眼平视远望。①坚持以心情舒畅,情绪平和的“意念”导引少、慢、匀、深的气息,并以膈肌带动腹肌运动,激励丹田,称“气贯丹田”法。②坚持以兴奋的想象,感觉头空,脸、肩放松,以鼻吸气,并将“意志”集中于软口盖的小舌头上,再用闭着的双唇吹“嘟”单长音或五度、八度音程。练时保持上胸舒展站住,以“意念”凝注下丹田,令膈肌下沉激励丹田,称“气沉丹田”法。练“气归丹田”之功法,以“意念引气”,即调动人体内真气运行(真气又称元气,它是人体中最基本之气)。它能使经络疏通,调节血气,平衡阴阳,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不仅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强身袪病,延年益寿,同时能以“丹田之气”增强心理控制与意志力;并能排除情绪干扰和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使演唱者获得艺术智力的集中,从而能高效率地调节发声器官与共鸣腔及全身之协调、平衡,故亦能不断发展和提高演唱者的技艺,并保持嗓音青春。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都是以信念和创造性的臆想为基础的。前者来自人的智慧能力和生活经验,后者却决定于人的综合思维的能力。“意念”不是唯心,它能增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思维与心理活跃,产生丰富的形象思维。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内所研究的学说,亦是艺术化演唱的“灵魂”。笔者认为探讨“意念与歌唱”相关问题,乃是促进嗓音科学和艺术嗓音训练的重要课题。
附:参考文献
[1]N·H·那查连科编著:《歌唱艺术》,1983年3月。
[2]林厚者、骆佩鈺编著:《气功三百问》,1984年10月。
[3]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1988年9月。
[4]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1983年4月。
原载《音乐探索》199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