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四川渠县民间耍锣鼓:建制、乐器组合及鼓谱

挖掘四川渠县民间耍锣鼓:建制、乐器组合及鼓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渠县民间耍锣鼓,恐怕就属此列。鉴于此,笔者将学习、研究渠县民间耍锣鼓的粗浅体会写出来,企望求教于前辈及同好。为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渠县于1986年2月,举办了首届民间耍锣比赛。据目前统计,全县现有二百多棚耍锣。(二)建制、乐器组合、鼓谱渠县民间耍锣鼓的乐队建制较小,一棚耍锣鼓由五至七人组成。

挖掘四川渠县民间耍锣鼓:建制、乐器组合及鼓谱

◎颜曼秋

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库里,还有不少品类鲜为人知,在那里自然地存在着。对于它们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创作规律、审美价值,等等,我们都还缺乏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利用和借鉴了。渠县民间耍锣鼓,恐怕就属此列。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当勉力为之。鉴于此,笔者将学习、研究渠县民间耍锣鼓的粗浅体会写出来,企望求教于前辈及同好

一、渠县民间耍锣鼓的流布情况

(一)历史与现状

渠县位于川东,地处大巴山南麓。渠江蜿蜒伸展,纵贯县境;华蓥山脉,沿着它的东部边境截过。这里山明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耕作发达;这里是汉代宕渠县故地,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物、遗迹。就在这里,还繁衍着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耍锣鼓。

耍锣鼓,简称“耍锣”,亦称“嫁锣”、“御锣”,人们还叫它“架锣”。它究竟发祥于何时,现无切实考证。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当有百年以上历史,至迟在清代已滥觞。

长期以来,耍锣鼓是渠县人的重要文化娱乐、交往手段。旧时候,耍锣鼓队(俗称“耍锣棚子”)遍布全县城镇、乡村,其成员,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耍锣鼓既用于春节闹年、端阳龙舟竞渡等场合,又用在嫁娶迎送、生日庆吉、清明扫坟等时节,还参与祈雨、还愿、朝山、散香、祭祀神社庙宇等礼俗活动,表示热闹,以壮观瞻。不仅如此,耍锣鼓还要加入在丧事活动里,称之曰“闹丧”。耍锣鼓还常常作斗技表演。每逢过节,遇有几棚耍锣,总要相互竞赛一番。比谁的锣鼓牌子多,善变套数;看谁的技艺娴熟,演奏悦耳动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要“起得整齐清楚,收得干净利落”;要“慢而不沓,快而不乱”。若有打错、打重台,对方便加“冲头”相逊,以视轻蔑。耍锣所以又称“架锣”,就是含有“争斗”之意。有一些地区,每当暑天夜晚,人们乘凉或守包谷于山坡,院坝与院坝间,山梁与山梁间,多要相互斗锣。一则为防狗或野兽啃包谷,另是为乘夜纳凉消夏添趣。因之可以说,耍锣鼓与渠县人的日常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耍锣鼓表演形式、表现场合及乐队需要人数不多等因素决定,一棚耍锣多是以同族或同地区人结合组成。同家族组建成的耍锣棚俗称“窝子班”,这种窝子班常有数代家传谱。

解放后,耍锣鼓欢庆过土改的胜利,也常在民间的红白喜事中添欢助乐,调哀节丧。“十年动乱”,曾使之偃旗息鼓。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复苏了大地,锣鼓声又呼应在城镇、山乡。为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渠县于1986年2月,举办了首届民间耍锣比赛。六个代表队的四十六名赛手,济济一堂,竞相献艺显才。不久,临巴、土溪两个耍锣之乡先后成立了民间耍锣协会。长期分散活动、互有介意的耍锣爱好者,开始了有组织的经验交流。他们欢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培养新秀,为耍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希望。据目前统计,全县现有二百多棚耍锣。

(二)建制、乐器组合、鼓谱

渠县民间耍锣鼓的乐队建制较小,一棚耍锣鼓由五至七人组成。耍锣鼓的乐器配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鼓、锣、擦子(又称“钹”或“钵”)、大马锣(又称“囊锣”或“母马锣”)、小马锣(又称“镂锣”或“公马锣”)等五样乐器组成。这种配备形式称“双马锣”。另一种是:由上述五种乐器再加包锣组成。这种配备形式称“夹包锣”。两种形式各有特色,一般是“夹包锣”优于“双马锣”。现在渠县的耍锣队,大都采用“夹包锣”这种配备形式。另外,一些耍锣队还加有“勾锣”和“大包锣”。值得说明的是,在要锣队伍中,部分人能当吹鼓手,故而在一部分耍锣队演奏时,加入两支唢呐或两支竹笛,形成了事实上的吹打乐。另外,解放前大户人家送葬,耍锣队使用乐器更多,除上述所有乐器外,还有小鼓、二星、水钗、饺子,等等。

过去,渠县耍锣鼓绝大多数都是口传心授,仅有部分“窝子班”用状声字记了一些曲谱。1985年,土溪乡老中医龚平峰,根据其家父传谱和尔后陆续收集的资料,整理了一本符号谱。1986年12月,渠县文化馆据龚氏资料及首届耍锣鼓比赛时收集到的念谱等,又记录整理出一部状声谱耍锣资料。现在,渠县各乡耍锣队,大都在运用这部状声谱来进行再创造

(三)几种术语

1. 锣引。

渠县人习惯将耍锣念谱称为“锣引”,曲牌子就称“锣引牌子”。

2. 蒙头。

“蒙头”又称“蓬头”,是指锣引前面的一个可取舍的短小部分。“蒙头”都是由鼓手演奏(鼓手是耍锣队的当然指挥)。一般情况是,锣引前面的鼓点较短,则用“蒙头”,如鼓点甚长,可删去“蒙头”不打。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民间耍锣比赛时,都不打“蒙头”。

3. 锣心。

“锣心”是锣引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组成部分,其结构特别,带程式性。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语言来表达,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带展开性的段落。绝大多数锣引都有锣心,一般都用在展开或转折部分。渠县耍锣中,锣心大致有三种类型:“车车党”锣心,“顺过街”锣心,“都车党”锣心。各种锣心,都可以按预定的模式,呈现出三十个变换效果。(详见谱例一)

4. 阴锣。

“阴锣”是锣引中的一特殊共鸣音句之称谓。奏法是:所有乐器都同时按一固定节奏敲击,一般较轻缓。阴锣都要作任意反复,为了适应需要,可以连续奏很长时间。阴锣多用于过街锣中。

5. 吊音。

是指锣引中的一种特别打法。吊音一般是对包锣、小马锣、大马锣(简称“三锣”)而言。吊音时,锣不止音,包锣慢击以谐韵,马锣随其吊音,比包锣快一倍(俗称“打双”)。吊音一般也要任意反复,其间所有锣鼓的音量、节奏、均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二、曲牌(锣引)及应用

耍锣鼓曲牌各有名称。据老人们说:“那些锣引,大都是前辈人取下的。”这里说一个曲牌由来的故事:据临巴区杨福堂(68岁)老人讲,《跟到来》锣引的得名,是一百多年前清朝的事。当时,蔡家坝郑云华老人与一伙人玩耍锣,他担任鼓手;说的是打《朝山》,结果误发成了《过街》,一时不便更改,他即示意大家跟到打下去,众人会意,将错就错打了起来,至中途才转到《朝山》,后完满结束。事后,大家认为这个《过街》头加《朝山》尾的奏法还有意思,就记下来了。因为是大家跟着鼓师,灵活应变得来的,于是定名《跟到来》。由此可见,每个曲牌的名称,是有其原因的。笔者就耍锣鼓牌名与念谱、实际演奏效果相对照分析后,发现其取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牌名同演奏所造成的气氛、情趣有关。这类锣引有《鸡啄米》、《鼓牛风》、《燕拍翅》、《耗子登车》、《耗子钻洞》、《懒婆娘翻身》、《上天梯》,等等。②牌名与锣鼓曲的结构形态特点有关。这类锣引有《蛇退皮》、《回马枪》、《扇插子》、《幺二三》、《三幺台》,等等。③与其音色变化的特点有关。这类锣引有《边边》、《尖尖》、《片浪浪》,等等。④同其所用的时间、场合有关。这类锣引有《金狮锣》、《狮子锣》、《过街》、《鬼扯脚》,等等。⑤牌名同其他传统音乐中的名称有联系。这类锣引有《水锣音》、《一封信》、《十八翻》、《小青板》、《竹叶青》,等等。当然,这类曲牌的音韵效果,仍与其牌名相宜。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渠县民间耍锣鼓的开拓者们,极富有想象、创造和借鉴精神。

渠县民间耍锣曲牌名称,涉及的范围甚广。应该说,这些曲牌名称,除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烙印外,还表现出了当地风土人情。

渠县耍锣鼓曲牌基本通用,只有个别曲牌、个别地区有一些限制或讲究。如《鬼扯脚》一曲,只用于丧事,多作为唱《孝歌》时的间奏。又如,三汇镇一带,办丧事不准用狮子锣。理由是:老人死了,你用狮子锣,是对老人的不恭。耍锣队的人们,均能按照一定的场合选用曲牌。还有一些耍锣队,有部分曲牌是要套唢呐或笛子吹奏的。演奏时,先由锣鼓单独奏一遍,紧接一遍由锣鼓与唢呐或笛子一齐奏之,如是往返三次方结束。

三、耍锣鼓的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

耍锣鼓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基本属于锣鼓乐。名曰耍锣,可能是取玩耍锣鼓之本意。耍锣鼓的艺术表现个性,在于如下方面:

(一)节约而有效地运用时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耍锣鼓的艺术创造中,一曲耍锣,一般就一分钟,长的不过再加半分钟,短的不到半分钟。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是它的基本特色。

(二)充分展示节奏的活力

渠县耍锣鼓的创造者们,本能地注重了人的内在节奏感这一重要因素,把节奏作为了内心活动(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媒介,创造性地运用于作品之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纵横驰骋于节奏这一领域;用不同音色、节奏的变化组合,去陈述和展开乐思,把锣鼓单一的、复合的音色材料与一定的节奏进行有机组合,编织起各种“音色旋律”;再经过一定的方法连缀,便组成了一曲曲锣引。可以说,在他们创作表演的锣引牌子里,节奏变化万端,好像是玩“魔方”一样,玩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在一个个锣引中,那规整、匀称、规范化的节拍、节奏模式呈周期性的重复,满足了人们对节奏运动的心理“预期”需要;那不匀称、不规整的节奏律动,重音不合常规,又造成了强烈的“意外”感,使人觉之妙趣横生。

(三)结构巧致,一曲多体,具有数列的美

以简洁的结构材料,巧妙的结构方法,精美的结构模式,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生活内容,是耍锣艺术的又一特点。耍锣曲的总体布局不外乎:呈示——展开——再现,陈述——离开——返回,起——承——转——合,等等。无论是用我国民族音乐理论还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圭臬,其实质都是如此。这些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分析耍锣曲体的次级和细部结构变化之后,即可多少看出端倪。最为典型的是锣引中的锣心变换法。耍锣曲牌中,大多都有锣心,而锣心的变换有一定的规律。请看“车车党”锣心的变换情况:

(注:“V”为音句符号,音句是锣引中最小的单位结构。为了说明问题,特将谱中固定不变的部分用横线划出标明。本文谱例,仅记写出“念谱”一锣鼓经,略去了其中各个乐器的演奏分谱。)

倒一、二、三换结构模式相同,但其中的音韵变了,所有的“党”与“车”音互相交换位置。接下去有:顺合一、二、三,倒合一、二、三;顺兼一、二、三,倒兼一、二、三;顺兼合一、二、三,倒兼合一、二、三;倒冲一、二、三。至此,三十换变化毕。(详见谱例一)

概括说来,上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锣心由几个基本音句组成,从后来的变换看,可以分成变化部分和固定部分;②其变化部分在前,固定部分在后;③在同一换类型中的一、二、三换里,固定部分保持不变;④各类中的一、二、三换之间,其变化部分均以一个相同的音句数递增。如上例,顺一换中,其变化部分的音句为1;顺二换中,其变化部分的音句为3;顺三换中,其变化部分的音句为5。很明显,以第一换为基础,以后各换,依次递增2音句;按其公差d=2,可将顺一、二、三换的变化部分用公式写成:1、3、5/d2(音句)。

前面已经看到,每种锣心都可变换;而按其规律演变开去,每曲锣引均能奏出三十种模式来,这当然是名符其实的一曲多体。同时,透过锣引中锣心变换的表象,我们还可以发现,它那呈等差式递增的扩展方法里,包含着序列思维原则。这种原则的运用,在另一些地方仍可见到。如《三幺台》这支锣引,除有锣心变化外,它的结尾部分,仍是以等差方式进行的,只不过是采用的等差递减。其公式:5、4、3/d1(拍),请看谱例:(www.xing528.com)

又如《蛇退皮》一曲,它没有锣心,但全曲从开始到结束,各部分均以等差方式出现。其前半部分为递增式,后半部分为递减式(详见谱例二)。我们可以将整个曲牌分析为:前半部一起、承,后半部分——转、合。现按公式分别表示:起部:3、4、5/d1(拍),有序,等差递增,承部:2、3、4、5/d1(音句),有序,等差递增;承部与转部间,有一连接音句;转部:5、||:4||、3、2/d1(音句),有序,等差递减,其中重复的||:4:||,更体现转折之变化,合部:5、4、8/d1(拍),有序,等差递减。从以上的结构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曲各部分均呈等差式递增、减,其首、尾部分(起、合)完全对称。可以认为,《蛇退皮》一曲,既体现了序列思维和总体对称原则,又运用曲体的结构形态,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蛇与蜕下的皮之对比与相似的神形。由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渠县民间耍锣鼓的确具有精妙的结构和表现方法,而它运用序列思维原则的结果,更体现了数列的美,自然令人折服。

(四)不同风格流派中,体现了家族观念

耍锣鼓生长于民间,各地区人们的再创造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流派,这是自然的。但是,在渠县民间耍锣的不同风格流派中,打着一种家族的标记。如在土溪乡,同样一曲《龙井湾》,就有罗龙井湾、郑龙井湾,简龙井湾、黄龙井湾、望龙井湾、思龙井湾之分;它们的大体结构相同,也存在一些差异。另在《白蛇志》、《白丫子》等曲牌里,仍有类似的、冠有姓氏的不同名称。这一现象较为奇特,如果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封建家族观念的反映。想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头脑中的封建家族观念逐渐削弱,这种艺术创造中的家族色彩也就会日益淡化。不过已有的存在,毕竟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和记录。

耍锣鼓在渠县民间繁衍不绝,同该地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有着自身的美的存在和价值。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是人们抒发、交流感情的媒介,它调节人们的生活,给予人们欢乐、享受和慰藉。耍锣鼓的艺术风貌粗犷质朴,寓深沉于平淡之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耍锣鼓的艺术创造里,表现了历代耍锣创造者们的聪明才智,流露了他们纯朴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耍锣鼓所以能够长期、广泛地活跃于渠县民间,是因为它利用了较为经济的物质条件(花钱不多、费事不大),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它符合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它可以在各种场所、场合表演,带给人们艺术的乐趣。无须和其他艺术形式媲美,处于80年代的今天,耍锣鼓仍能保持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的共鸣,这一事实本身就能说明,它是一笔可观的、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四、与姊妹艺术的比较及源流思考

渠县耍锣鼓作为民间锣鼓乐,在四川可以找到不少“同族”。如胡为孝同志介绍的耍锣鼓——其中包括御锣、小河锣鼓、民间吹打、大河锣鼓(流行于重庆、江北、北碚、巴县、合川长寿、南桐、铜梁江津永川梁平涪陵、巫溪、遂宁、成都、邛崃等十多个县市),还有金堂的闹年锣鼓等等。毋庸置疑,这众多的锣鼓乐,有着血缘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不少共性,这是共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是,我们若对它们进行一番比较,即可看出一些明显的差别来。比如:从曲牌数量看,各地多少不一,而渠县耍锣,有洋洋百数十个牌子,堪称首屈一指;以乐器建制论,一般地区的耍锣,均是三四样乐器组成,渠县的耍锣有吹有奏,较为齐全多样;从曲牌结构和表演技巧观之,渠县耍锣的精巧与生动活泼,都算得是上乘。尤其,渠县耍锣的“锣心”变换法,是其他耍锣没有的,独树一帜的创造;而它那锣引结构中表现出的数列的美,对称的美,更是其有别于“同族”们的又一艺术个性。还使人不解的是,都称为耍锣,而之间的相同曲牌却少得可怜。渠县耍锣中,有《牛擦痒》、《蛇退皮》、《猛虎下山》等三支,与个别地区的此曲同名,但配器与耍法均不一样。这种种不同是何缘故?借法国著名史学家兼评论家丹纳说过的:“倘若同一植物的几颗种子,播在气候不同,土壤各别的地方,让它们各自去抽芽、长大、结果、繁殖,气候的差别越大,种类的变化越显著。”类比看来,渠县耍锣与四川其余各地耍锣鼓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诸多条件的不同所致。尽管它们最初可能是同一个祖先,结果乃是,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了。

笔者在分析渠县耍锣的“锣心”变化及《蛇退皮》一曲时,意外地发现它们的结构方法与“十番锣鼓”的锣鼓段之曲体变化有着“同构”现象。其一: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变,或变音色、或变节奏;其二,变化的方法上,都有着数列的序进关系,或递增,或递减,或两种方法结合运用。这难道是民间艺术创作方法的自然流露而暗合的吗?它们之间,有无还不为人知的血缘关系?无从论证。

在与渠县耍锣队的一些老人们的交谈中,听到过这样的话:“耍锣鼓的来历,我们说不清楚,只知道好些辈人都爱好它。”“这种‘鼓乐’,在西安见过,洛阳也见过,只不过他们的鼓乐的乐器比我们多,吹得也更多一些。”老人们自然地进行比较,令笔者深思。我们很早就是大一统的国家,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地处大巴山南的渠县,它的耍锣鼓是否与临近省份的民间音乐有过交往,它的耍锣鼓究竟是发端于本乡本土,还是别有远源,须要认真考查研究。

(谱例一)

“车车党”锣心换重例

顺一换:(锣心)

顺二换:

顺三换:

倒一换:

倒二换:

倒三换:

顺合一换:即,顺一加倒一。(合成一块奏)

顺合二换:即,顺二加倒二。顺合三换:即,顺三加倒三。倒合一换:即,一加顺一。

倒合二换:即,倒二加顺二。倒合三换:即,倒三加顺三。

顺兼一换:

顺兼二换:

顺兼三换:

倒兼一、二、三换与顺兼一、二、三换结构模式完全相同,只将“车”与“党”相调(音韵变了)。

顺兼合一换:即是,顺兼一加倒兼一。倒兼合一换:即是,倒兼一加顺兼一。

顺兼合二换:即是,顺兼二加倒兼二。倒兼合二换:即是,倒兼二加顺兼二。

顺兼合三换:即是,顺兼三加倒兼三。倒兼合三换:即是,倒兼三加顺兼三。

顺冲一换:

顺冲二换:

顺冲三换:

倒冲一、二、三换与顺冲一、二、三换结构模式完全相同中,只将“车”与“党”相互调换(音韵变了)。

〔谱例二〕

《蛇退皮》(前半部)

连接句 大·不| 撞

起部3、4、5/d1(拍)承部2、3、4、5/d1(音句)连接句

《蛇退皮》(后半部)

转部5、|| :4|| 、3、2/d1(音句)合部5、4、3/d1(拍)

原载《音乐探索》198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