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善
羌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西北岷江上游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理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周、秦、汉时的羌族,居于黄(河)、湟(水)、洮(水)、岷(江)一带。经秦、汉、隋、唐等历代数次向南迁徙,大部分聚集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河谷地带与当地羌人杂居,从而,发展演变为今日之羌族。
羌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羌族民间音乐也极为丰富多彩。我这里仅就羌族锅庄作一简要介绍。
羌族锅庄,属歌舞类。锅庄,系藏语借用词,意为圆圈舞,亦说是因锅桩(即火塘)旁表演而得名。茂汶羌语称“沙朗”,汶理羌语称“唷措布”。用于欢度节日、喜庆丰收、婚丧嫁娶等场合。
表演时,在场院里或火塘边男前女后站成圆圈或弧形,男齐唱一遍(或一乐句),女齐复唱一遍后,同起舞。不用伴奏乐器而徙歌表演,曲前和句前常加一拍或半拍起始音,速度由慢至快,跳到激烈处,第一名领舞者突然加快舞步并变换动作,男女竞舞,句尾插吆喝声。曲毕,饮咂酒以助兴,稍顷,另一曲起。
羌族锅庄的歌词,以四个音节的句式结构为主,其次是七个音节一句的结构。带即兴性的长短句自由句式也偶有所见。内容以表现自然崇拜和民间风俗居多。如:颂扬神灵、倾诉苦情、赞美劳动、歌唱爱情等。由表演现场和音乐舞蹈风格特色的差异分喜锅庄和丧锅庄两类。
喜锅庄的音乐富于歌唱性,旋律线一般是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拱形结构,在级进式的旋律中插以四、五度音调,并喜用等含先现音构成的旋律节奏音组。如表现欢快热烈情绪和配合粗犷豪放的舞步,常有的切分节奏和的附点节奏出现。音域不宽,曲调在八、九度之间回旋往复。曲式以上下句结构为主,三句、四句或其他不规整的自由结构也有所见。旋律多为五声音阶,五个音级上构成的调式均有。其中,徵、宫调式最多,并常取“压上”、“去宫添凡”等手法向属和下属向离调或转调。(www.xing528.com)
若罗山交
(喜锅庄)
丧锅庄属祭祀性歌舞,用于哀悼死者的场面。内容为叙述死者生平、劳绩,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等。它的音乐多具吟诵性,旋律线往往从高音开始逐渐地向下进行,尔后,落在全曲最低音上。节奏平稳。调式以徵、商调为主。至于表演程式、歌词结构、音域、音阶、曲式、转调手法等均与喜锅庄同。
袈 裟
(丧锅庄)
羌族锅庄是最主要的羌族民间歌舞形式,在羌族民间艺术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的音乐能代表整个羌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原载《音乐探索》198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