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常纬
纵观古今,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似一条河流,沿着历史的轨迹,绵延不断,时宽时窄,时分时合;时而吸收周围的水流,时而又分出岔系,流向他处;而其主流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在吸收、融合之中发展、壮大,绵延至今,直至未来。
历史的进化,使各民族由早期原始的、与外界隔绝状态到逐步与其他民族来往、交流,因而民族间相互影响或融合,由原始社会经奴隶制、封建制直至社会主义。尽管各民族具体情况不同,但都经历了由落后到进步,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因此,在考察、研究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时,应具有全面的、历史的观点。我想以一个简单的图式帮助说明。
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规律
解放至今已近四十年,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在民间流传的民歌是历经数百年(或数千年)历史的衍生和选择而沉积下来的,其中古老的、近代的和现代的混合、渗透在一起。如何分辨民歌的历史时代并探寻其衍变、发展的轨迹,对于探讨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未来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民歌的历史时代是非常难确定的,对于历史上缺乏文字记载和没有文字的民族更是如此,但是借助民间的口碑、传说以及民歌的社会功能、内容、形式等,并与该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相对应,将能作出一些推断。
以白马藏人为例。
白马藏人聚居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毗连的狭长山区。虽然对其族源、族属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是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今日白马藏人居住地域是汉代的刚氐道、甸氐道和湔氐道,当时就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之地。如果承认他们就是白马藏人的祖先,那么至少在汉代以前,白马藏人的先民已在此地域繁衍生息。由于此地域处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高,气候奇冷,山陡林密,交通闭塞,致使和外界隔绝,社会发展极其迟缓。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白马藏人虽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状态,但在平武县白马藏人聚居地仍保留了较多原始部落残余:1. 残存的土地公有制。寨内草场、荒地、柴山、树林、磨坊等均属公有。2. 残存的宗族制。白马藏人分别聚居于各寨,寨内有宗族结构,一寨由一至数个宗族组成;一个宗族不得分居数寨。宗族内有部分公有的土地、磨坊、墓地;有共同的祭祀活动;有“伙合耕地”的生产习惯;有统一的族规族法;违者处以跪、打、罚款等。3. 保留有原始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
白马藏人历史上长期与川西北的藏族为邻,因此,在文化上受藏族影响较大。
白马藏人民歌类别有:劳动歌、山歌、抒情歌(含情歌)、酒歌、风俗歌、叙事歌、园园舞歌等。从歌曲的社会功能、内容、形式和歌唱者的年龄层次上,可以窥测不同时代民歌的分层,暂且统称之为“古歌”与“近歌”。
古歌反映了古老的原始部落经济、社会及宗教思想的残留。
酒歌(或称酒曲子)本是白马藏人中极为普遍的民歌,举凡婚、丧、节、宴、迎客送友、家人团聚均唱酒歌。酒歌的内容广泛:贺辞、欢庆丰收、颂扬祖先、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无所不有,曲调多样。但其中名为《除夕酒歌》则不同一般。
据民族学家们调查,白马藏人“解放前三十晚,老人们总爱唱‘酒曲子’,忆本民族流离之苦……”[1]
1985年7月,平武县白马乡以58岁老歌手格早瓦为首的约二十余人集体歌唱的《除夕酒歌》共十首歌,从初一唱到初十(由格早瓦释词译意),歌词采取问答式。
曲一:正月初一喝美酒,头杯美酒敬谁人?
牧羊人儿多辛劳,敬祝今年羊兴旺。
(注:羊是白马藏人畜牧业中主要牲畜。按民族的传统习惯,由每家轮流派一人,将全寨的羊赶到草场放牧,正月初一也不例外。牧羊人喝酒后,就去放羊。羊的兴旺关系到全寨一年的生计,所以第一杯酒先敬牧羊人。)
曲二:正月初二喝美酒,二杯美酒敬谁人?
父母长辈请上坐,痛饮美酒保长寿。
曲三:正月初三喝美酒,三杯美酒敬谁人?
同姓族人齐举杯,和睦团结保平安。
曲四:正月初四喝美酒,四杯美酒敬谁人?
大、小头人多辛苦,敬祝平安又康健。
(注:按头人地位高低,逐一敬酒。)
曲五:正月初五喝美酒,五杯美酒敬谁人?
家家户户同庆贺,五谷丰登享丰年。
(注:寨内各家各户相互敬酒祝贺。)
曲六:正月初六喝美酒,六杯美酒敬谁人?
寨内寨外客相聚,相聚犹如一家亲。
(注:敬外寨来的客人。)
曲七:正月初七喝美酒,七杯美酒敬谁人?
欢迎南坪、文县客,吉祥如意享太平。
(注:敬远道来的客人。)
曲八:正月初八喝美酒,春回地暖绿芽生,
种子、锄头快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
曲九:正月初九喝美酒,家家户户备春耕,
东南西北都拜到,消灾免祸保丰收。
(注:曲八、曲九安排春耕生产,请“北布”看天象,拜四方,向四方洒酒敬天地,以求丰收。)
曲十:正月初十喝美酒,族规族约切莫忘,
鸡鸭上圈莫下地,防火护林保安全,
磨坊、桥梁勤修整,人人尽责享丰年。
十首歌基于一个曲调,根据歌词长短及情绪需要作不同变化。(见下例)
除夕酒歌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格早瓦
记谱:萧常纬
《除夕酒歌》异于一般酒歌之处,首先是歌曲的社会功能不同,它是宗族内集体的辞旧迎新仪式,通过唱酒歌,在宗族内促进和睦团结,向族人告示族规族法,安排全年生产劳动,拜四方天神,求来年羊牛兴旺、五谷丰登以保证宗族的繁衍发达。而一般性酒歌主要用于交际和感情的自我抒发。其次,《除夕酒歌》的调式体系属do、mi、sol三声调式体系(其三音有游移性),吟诵性强,曲调和节奏都有较强的随意性。一般性酒歌的曲调丰富多彩,分属两个调式体系,虽有采用do、mi、sol三声调式体系者,但属五声调式体系者占多数。现在能完整地唱、释《除夕酒歌》的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老者。
护林防火歌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格早瓦
记谱:萧常纬
《护林防火歌》(见上例)按白马藏人习惯,宗族内部人人有保护寨内安全之责,由各户轮流派人巡夜,每晚三次:睡前、半夜和黎明鸡叫前,由一至三人边走边唱。歌词大意是:“柴木堆齐整,谨防火油燃,缸中水挑满,有备方无患。小孩莫玩火,大人勤管教,违者必受罚,防火人尽责。”
反映祭祀和巫术活动的古歌。以《敬水神歌》和《曹盖舞歌》为例。
春节正月初一,按白马藏人习俗,宗族内举行“贡水”仪式,向祖先敬水。凌晨鸡叫时各户门口点火敬神,然后在江边或井边取水,在屋内外浇洒新水,沿途唱《敬水神歌》(又称《水歌》),呼唤神灵或祖先之名。白马乡有数唱白马藏区十八个寨子的名称和特点的习惯。曲调极简单,一再反复,吟诵性强。(见下例)(www.xing528.com)
敬水神歌
平武县白马乡罗通坝
记谱:萧常纬
正月初六在山前山后跳《曹盖舞》,舞者头戴凶恶的木刻面具,身穿五色花袍,身后系根牛尾巴,在强烈锣鼓声中舞蹈:跺脚、摇头、晃动身躯作各种威武状,以驱鬼镇邪。音乐粗犷,节奏鲜明。(见下例)
跳曹盖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霞 格 晴 珠
记谱:晋 敏 尚颜鑫
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古歌。以《上山打猎歌》为例。劳动本是人与大自然的争斗,原始民族在对大自然的恐惧、崇敬中产生“万物有灵”的神秘信仰,白马藏人今日虽是农业民族,历史上曾经历过狩猎经济,至今还保留打猎的习惯。进山打猎,艰难地穿行于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密林中,与兽斗更具危险;猎人以吉凶未卜之心情,一路呼唤猎神姓名,祈求猎神保佑。捕到野兽后,杀兽分肉,敬山神,向山神致谢告别。《上山打猎歌》是专门唱给神灵听的,只能在深山中唱;若在寨子中唱,则被视为不吉利。歌曲的音调高亢,节奏自由。(见下例)
上山打猎歌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格早瓦
记谱:萧常纬
反映古老丧葬仪式的歌。白马藏人相信人死后,魂魄是有灵的,必须迅速送到“阿马路里”(又称为“鬼山”、“鬼娘家”)去安身,否则将对家人不利。丧葬仪式就是送鬼灵去“阿马路里”,祈求鬼灵保佑家人平安的仪式。
死者入葬前,置尸于桌,面向西方,上供,点松明或油灯,全寨人前来哀悼。子女们脱帽跪地,双手捧脸,叩头七下,然后唱丧葬歌,每唱完一段再叩头,以示哀悼。(见下例)
丧葬歌(一)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格早瓦
记谱:萧常纬
歌词译意是:
人死后不再存在,我来唱个悼念歌。你死后,不要伤害家人,安心回到(鬼)娘家去吧! 不要再回来,不要挂念活人。你心里想的,我们都能办到。你一不要害家人,二不要害亲朋,好好地回到(鬼)娘家去吧!
入葬后,在家中供牌位,写上亡人姓名,子女分跪左右,穿旧衣、戴白帽(帽上取下白鸡毛,缀上白线或黑线以示戴孝),大家边唱边磕头,送鬼魂上天。(见下例)
丧葬歌(二)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格早瓦
记谱:萧常纬
歌词译意是:
今天你已安葬,摆了多少筵席,亲朋送了多少礼品,我们报给你听。挂念你的人都来了,东西带来多少,钱纸烧了多少,羊杀了多少,酒肉用了多少,我们报给你听。你走了,眼要亮,不要走错路;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一定要去“阿马路里”。杀大羊不杀小羊,杀绵羊不杀食羊;大羊的角大,能帮你顶开“阿马里路”的大门。你心爱的物品都放在你身上,若忘了什么,一定给你带来。你安心地走吧,去到“阿马路里”。
丧葬歌虽然也抒发了悼念亲人之情,但主要反映白马藏人原始的鬼魂信仰和祖灵信仰。歌唱只是丧葬仪式的表现形式,是人与鬼灵相通的手段。曲调吟诵性强,用音少,旋律简单呆板,节奏符合吟诵歌词的节奏。
上述古歌是白马藏人社会、经济生活中原始部落残余的反射,是历史遗留的“活化石”。它在白马藏人现代音乐生活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
今天,白马藏人音乐生活中,男女老少都爱唱的民歌,都是与现代白马藏人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相对应的。诸如《吆牛歌》、《犁田歌》,以及各种《收割歌》均为犁耕农业经济形态的反映;《长工歌》更是封建地主经济形态最好的证明。《打墙歌》、《砍木歌》等是农业生产定居后,修造土墙木板房和全木质结构的“木楞子建筑”的必然产物。至于喝酒、爱情、舞蹈是白马藏人生活中,自古至今不可缺少的,因而酒歌、情歌、舞歌久盛不衰,但其内容与形式却处于变化中。
近歌是随历史的变迁,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古歌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它与古歌共存,并逐渐取代古歌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白马藏人中古歌与近歌共存现象,是该民族社会、经济、文化中多种不同形态共存的必然反映。古歌与近歌既有区别,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有时难以辨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用古歌曲调来唱近代生活和一曲多用者颇多;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使古歌与近歌在外部形式上相仿。二、青年人唱古歌时,往往按照新的“音乐习惯”对古歌作了与前人不同的处理,特别在手风琴等十二平均律乐器伴奏下,音律和时值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老的原始部落残余终将完全消失。古歌失去其所依附的实体后,其前景有三:一是趋于消亡。二是作为“历史文物”代表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将继续存在,但它在人民生活中的社会功能将发生变化。三是作为传统的民族音乐之精髓,其音乐元素将融合于近歌之中,永远长存,并成为白马藏人音乐发展的基础。历史证明已经如此,并将继续按此规律发展。
从社会功能上看,古歌的实用性强,与宗族集团的巫术、祭祀、礼仪等有关;它集中表现了宗族的集团意识,成为原始部族生活方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近歌的实用性减弱,表现性、社交性、娱乐性增强;宗族集团意识减弱,个体意识增强。
敬酒舞
平武县木座乡
演唱:朱玉昆等
记谱:萧常纬
古歌与近歌在音乐上有同——承继的因素,也有异——变化发展的因素。
从调式体系上看。古歌以do、mi、sol三声调式体系为主,其音律有极大游移性。游移音可能发生在各个音级,并常与颤音、大幅度的滑音相结合。如《敬酒舞》(见上例)发生在sol音上。最常见是三音游移于大、小三度之间。在近歌中,音的游移性减弱,趋向固定化。从理论上,游移的三音可转化为la、do、mi和do、mi、sol两个色彩全异的调式。前者见《相好歌》(见下例);后者在青年人唱的酒歌和园园舞曲中常见。另一变化则是在do、mi、sol三声序列中加入不同的二度音,引起多样变化(见拙文《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载《音乐探索》1986年第三期),使do、mi、sol三声调式体系趋向复杂化。
相好歌
平武县白马乡
演唱:白 茹 索中早
记谱配歌:萧常纬
古歌也有属于五声调式体系的,但数量少,并且或是用音简单(见前引《敬水神歌》),或是不够完善。(见前引《上山打猎歌》)《丧葬歌》用音为la、re、mi,只有四、五度框架,没有色彩音,很难确定调式。近歌以五声调式体系为主,羽调式最多,徵调式次之,宫、商、角三调式较少,调式色彩鲜明。近歌的旋法、旋律线,特别是五度转调的旋律,明显地有与藏族民间音乐交融的影响。
古歌与近歌其他诸方面的比较从简,见下列比较表:
续表1
综上所述,古歌在创作思维上的随意性,音律、旋律、节奏上的游移性和不定型等原始性特征,在近歌中已渐减弱,趋向相对地规整化与固定化。由古歌到近歌的变化可预测白马藏人音乐之未来。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白马藏人的音乐生活随其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老年人受传统意识影响深,保留喜唱古歌的习惯;青年人成长于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受外界影响大,他们喜欢唱近歌。传统的礼仪性、祭祀性歌舞活动已渐成过去。以今日白马藏人(平武县)一年一度的“清明歌会”而言,传统习惯并无此歌会;它是适应80年代青年人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主办的跨寨子(打破宗族界限)的,以娱乐、社交为主要目的的民歌演唱会,和传统的宗族集团内的礼仪性、祭祀性歌舞活动有本质区别。
当今,年青的白马藏人不仅喜爱本民族传统歌舞,也喜爱用本民族民歌音调改编或创作的歌曲。他们爱唱藏族民歌,也爱唱汉族的创作歌曲与通俗歌曲。既跳传统的园园舞,也跳交谊舞和迪斯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音乐文化的碰撞,将加速白马藏人音乐的变化;它吸收外界音乐影响的面将更为宽阔、更为复杂。顺应民族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吸收、融合之中渐变,这是首要的。同时应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热爱本民族音乐的音乐干部,组织传统的民间歌唱活动,组织音乐工作者改编、创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曲,在其发展长河中助一臂之力。
主要参考文献:
《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
原载《音乐探索》1989年第1期
[1] 引自尚理、周锡银、冉光荣《论“白马藏人”的族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