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音乐学院百位老教授的挑弹琵琶技巧探索

四川音乐学院百位老教授的挑弹琵琶技巧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似简单的弹挑指法,愈显示出其复杂的技巧和丰富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快提也可称“反弹”,它的发音有力而不板硬。

四川音乐学院百位老教授的挑弹琵琶技巧探索

◎林琪美

(1945.1- )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教授,硕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本文续论了琵琶弹挑启蒙的两种手形问题,提出并详析了弹挑技巧的几种奏法。

关键词:平面 外凸量 尖形 椭圆形 提法 提落法 平弹法

随着琵琶演奏技巧的日益提高,琵琶艺术的表现日趋完善。看似简单的弹挑指法,愈显示出其复杂的技巧和丰富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

笔者在《音乐探索》1999年第2期发表的《琵琶基础练习法详析》一文中,已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有关弹挑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弹挑丰富繁多的技艺,我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更细致的论述。

一、弹挑的启蒙问题

弹挑的启蒙方法,在多年教学中深感此法看似简单,却又有很难成形之苦,经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先学凤眼形弹挑。

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在1996年来川讲学时,其间曾突发奇问:“怎么样启蒙?”我想自琵琶史上有教与学的关系存在以来,祖祖辈辈,不知有多少人不计其数次的启蒙。随着琵琶普及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许多专业和业余教师十分关注而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刘德海教授所指的定是一种优选法。不管有多少种启蒙法,其中必有快慢、成败之差。

琵琶弹挑启蒙法犹如书法启蒙之正楷,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习琴者日后是否能不断提高的问题,犹如建房之基石,不坚则废。笔者经多年研究出来的“弹挑启蒙三步到位法”已在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此法简言之:第1步,食指正锋弹数次。第2步,食指加手腕摆动弹数次。第3步,大指小关节先勾后挑数次,逐渐成一次。

关于手指与弦形成纵的或横的角度问题。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较易理解。由于十多年来,业余学习琵琶的学生多数是儿童,对他们讲解角度,必会难于听明白。角度的问题也就是姿势的问题。笔者新近研究出一种浅显易懂的方法,即:大臂下垂不外展,也不内收,作沉肩垂肘状,手腕虽有少量外凸,但指、腕、小臂上部仍在一个平面上。如图示:

不少习琴多年的同学仍有手指向上翘的弊病。实质上它就是属于手指与弦在纵向角度方面不正确的问题(110度以上角度),这样的姿势必定用锋不正确(右偏侧锋),发音必薄而不结实。纠正这种毛病的方法如笔者以上所述,将其指、腕、小臂三点视为一平面调整即可。

关于手腕问题,常见有习琴者概念不清的情况,分析起来,应将手腕分看作上、下、里、外四个部分。手腕在作凤眼形弹挑时,手腕微凸部位应是外部位。常见有将手腕上部位弯凸的弊病。

手腕微凸的高度是多少(常有凸得高成外凸手腕的弊病)?笔者新近研究出一种较为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即是将外凸的腕顶设一平行虚线,而腕下手掌背为一条实线,较准确的外凸量是腕顶的虚线与掌背实线间的夹角为20度左右为宜。也即是说,如果外凸过高,掌下垂线就太大(45度),如图示:

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这个外凸量,即是凸到手腕恰好能上下传摆动的形状。

综上所述,启蒙教学中,掌握好以上两个要点(即指、腕、小臂成一平面,外凸的弧线适宜),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练习好凤眼形(即尖形)的弹挑,除了要练习好指关节的运动用力配合手腕的运动外,掌握调整好上述姿势是首先要做到的先决条件。

此外,上挑多高?下落低多少?常有下落不够,发音不实,上挑太高,声音发飘的弊病。笔者认为如将用力弹挑前的手腕、臂视作一条平行线,那么上挑、下弹的角度以45°为宜。如以下图示:

常见的上挑过高,甚至弹和挑均外翻的弊病,实质上是因两指在横的角度方面太大(超过90°)所引起,此时弹和挑的发音一定是薄而硬。这种弊病要尽早纠正。

二、再论“龙眼”和“凤眼”两种弹挑手形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兴云降雨( 《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凤凰也是传说中的鸟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谁见过龙?谁见过凤?它们的眼睛又是何状?用它们来作弹挑手形的比喻已不知有多少年。现在仍用它作形象的比喻是否还恰当?因此笔者认为用虎口成尖形、椭圆形来讲更易使初学的儿童明白。有人认为凤眼形的弹挑“势必会使大指指节瘪凹……”或更多缺点。笔者认为这是对正确凤眼形弹挑的误解。正确的手形是:食指第一关节微弯,大指成最自然放松状(即不内收,也不外展),两指端轻轻靠拢,手腕微凸(手指形状请参看林石城《琵琶教学法》第21页图示)。请注意,笔者讲的尖形,是指食指第一关节用力后与大指形成的形状。尖形的弹挑最利于锻炼二指关节的力量,尤其是许多女孩柔弱的第一关节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正确的尖形姿势,由于二手指在横的角度和纵的角度方面相仿,因此在作快速弹挑时,音色统一,单量平衡,线条流畅。在作快速演奏时这样的手形亦会倍感轻松灵活。

常见有二指成X形的弊病。这样,二指交叉的手形必会使大指第一关节不会主动用力而使第二关节运动为主,其弹挑二音的音量与音色很难平衡与统一。

笔者新的研究发现,由于龙眼形的弹挑,大指第一关节需微凸外展,因此我将它定型为椭圆形更为妥当。正确的手形应是:食指微弯,大指稍外展,第一关节微凸,二指端轻轻靠拢,手腕较平,此时虎口成椭圆形(参看邝宇忠《琵琶演奏法》第23页图示),二手指运动用力,小臂配合作旋转运动,触段后食指仍变曲不伸直。

椭圆形的弹挑,宜于在中速、慢速弹挑时使用。虽然两指在横角度方面不一样,但在演奏优美、抒情的乐段时,这种不对称的音色美,有它独特的魅力。

在掌握好尖形的弹挑后,即可练习椭圆形的弹挑,因在一些小的文曲中,已需要运用。

三、“提法”“提落法”“平弹法”等技艺之美

(1)提法:“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物体的形变仅为弹性形变,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摘自《力学》)刘德海教授称之为“提”的提法,即是属于这种用力法(食指触弦后立即向上提起)。它的发音富有弹性和活力,可表现柔美、激越、欢腾等情绪。(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提法可分慢提、快提、小提、中提和大提。大提约提升至11品处;中提约提升至18品处;小提约离弦1~2寸处。慢提的发音柔美,在许多抒情的乐曲中常采用之。快提也可称“反弹”,它的发音有力而不板硬。综上所述,提法是用龙眼形弹。凤眼形的快提也可发出刚劲有力的声音效果。

(2)提落法:此法以大臂或小臂为主,先提起,至6品或11品处,然后食指顺势落下弹出,过弦发音(在力学中属于滑动摩擦)。此时食指微弯,手腕较平,虎口成椭圆形。

提落法可分快提落法、慢提落法、大提落法、小提落法。快提落法发音猛烈而势壮,慢提落法发音浑厚而深沉。大提落法先提至6品处,下落到膝上或膝下;小提落法先提升至11品左右,落至弦下1~2寸左右。

(3)平弹法:食指与弦在纵的和横的角度方面成90°,平弹出弦。食指用正锋,指关节用力,或小臂推动用力。

(4)抽拨法:食指与弦在纵的和横的角度方面均成90°,用触弦后再发力的方法,向外抽拨发音。王范地教授在演奏中常用此法。用此法奏出的泛音效果柔中带刚。

(5)其他诸法:双——是弹的复合指法,提法、提落法中均同样用之。

提分——是弹和挑同步进行的组合性指法。常在乐曲中按曲情需要,先将小臂提起,再用分提同作或分抽同作的用力法。这样的方法可发出可柔可刚而不板硬的声音。其用力方法虽与“提法”有别,但谱例中仍用相同符号。

强挑——是在大指指节关节用力的基础上,加上大臂和肘关节向右的拉力,发出猛烈的挑声。吴厚元《诉》曲,末段前有几处ff的空四弦三连音,就需作此法,方能达到情绪万分激动的效果。

上述两种手形的几种技法,以下面的几首乐曲片段中的运用为例,较详细地标示出它们的奏法。

弹挑奏法符号

○椭圆形式 ∠尖型 ↑提 ↕提落 | ←平弹→| 抽拨

苏武牧羊》是林石城教授编写的很好的普及教材,现将它的演奏法设计如下:

以上这段抒情性很强的旋律,若采用以上几种弹奏法,抑扬顿挫之气,悲凉之情,便会更充分地表露出来。

下面再以王惠然的《彝族舞曲》片段为例:

以上乐段,若采用提、提落、平弹等技巧,将使其优美的旋律,洒脱之韵味,少女翩翩起舞之媚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心驰神往。

琵琶独奏曲《梅花三弄》是汤良兴将古琴曲移植并改编的一首十分优美的乐曲。对于梅花,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作曲家为之咏颂。它的质朴之美、刚毅之气,它的高贵,它的典雅,正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

经笔者对这首精品乐曲的研究、体味,认为如能模仿古琴深厚凝重的音色、气质,加上琵琶本身的铿锵有力、晶莹亮丽的音色,刚柔并济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将使乐曲表现得愈加熠熠生辉。

现将《梅花三弄》的片段,作如下技巧处理:

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流传甚广的佳作,把梅花不畏严寒傲霜雪,刚强挺拔、气度非凡的形象描写得深刻之至,可作演奏表达的参考。

《梅花三弄》这首乐曲,其技法主要是弹挑。演奏者如果没有丰富多变的弹挑技艺,没有对乐曲表达的深邃哲理有充分的领悟,是不可能用音乐之声表现出梅的气质和神韵来的。

尖形的弹挑发音铿锵,椭圆形的弹挑发音柔美深沉,加之左手有力的滑音、吟揉,韵味无穷,听后真令人有“从今三日不洗耳,耳内冷冷有残曲”之感。

同样一首乐曲,因人的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等诸种因素不同,定会有相异的理解和技巧处理。以上所举的谱例设计,仅是笔者在自修和研究后的一种设计。

提法、落法、弹挑诸法,在古典和现代琵琶曲中均可运用。在乐曲的流动中若能予以精心采用,交相辉映的弹挑技艺之美定会多姿多彩!

注:本文入选北京《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一书,入选音乐书《小演奏家》。

原载《音乐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