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德
应劭与刘熙,都是关系我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应劭是东汉年间的一位著述颇丰的学者。他在《风俗通义》里,详细地考察了埙、笙、鼓、管、琴、磬、钟、柷、瑟、箜篌、筝、筑、缶、笛、批把等23种中国古乐器的制作者及其型制。刘熙是一位古代的训诂学家,在他的代表作《释名》中,应用谐声相训的方法,也记述了古乐器钟、磬、鼓、鞉、鼙、瑟、筝、箜篌、筑、批杷、埙等19种。而今,研究古代乐器发展的某些史料,多有涉及《风俗通义》与《释名》这两部典籍。然而,对于这两部书的作者应劭与刘熙的生平事迹,却不甚明了,致使在述及某些古乐器的沿革、乐制等问题时,往往歧义旁出,莫衷一是。考察这两位人物的生平及行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应劭,《后汉书》有他的略传。应劭,字仲远,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西南)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应劭的父亲、祖父、曾祖均是汉朝的官吏。父亲应奉还是一位饱学之士,著有《汉书后叙》和《感骚》30篇。应劭在其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少年时代就好学不倦,博览群籍。汉灵帝初年(168年),应劭即被推举为孝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应劭做了泰山太守。汉献帝初平二年(194年),应劭受曹操的差遣,到琅玡去迎接曹操的父亲曹嵩到兖州,不想在途中曹嵩全家即被徐州牧陶谦部将张闾所杀。应劭拼命逃脱。此事非同小可,他不敢再去见曹操,随即弃官逃到冀州投奔袁绍,多亏袁绍收留了他,后来做了袁绍的军谋校尉。此后,应劭就一直长住冀州。这大概是应劭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他的著作《风俗通义》、《汉宫仪》、《中汉辑序》、《礼仪故事》、《汉书集解》等,可能主要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应劭死于哪年,史书没有记载。但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说:“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曹操平定冀州,是在汉献帝建安九年秋天。从上述记载的口气可推知,应劭于建安九年以前一年(即203年)已经去世(应劭的侄子应砀,是建安七子之一,卒于217年)。如果我们把应劭举孝廉的时间假定为20岁左右,那么,应劭大约生于公元149年,到202年逝世,大约活了55岁吧。
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县)人。《后汉书》没有为刘熙立传。在东汉时,刘熙的著作《释名》也未见踪迹,而是在三国时才流传开来的。这还是因为有吴国的学者韦昭的推荐才有名的。《三国志·韦曜传》(韦曜,即韦昭,因晋时避司马昭讳改)说,韦昭见到《释名》,认为写得很好。但是因为物类繁多,难于详察深究,免不了有许多不当之处,尤其是在爵位方面,错讹不少。韦昭认为爵位之事,非常重要,不能有误。于是他动手写成《官职训》一卷,又作《辩释名》。《隋书·经籍志》在《释名》之后,即有韦昭《辩释名》。韦昭生于公元204年,卒于273年,主要生活在三国时代。刘熙呢,大致也和韦昭生活的年代接近。韦昭出生于204年,在此之前,应劭即已不在人世了。既然刘熙与韦昭生活的年代相近,所以,刘熙也不会早于应劭了。(www.xing528.com)
此外,我们还从其他的旁证资料得知,刘熙主要是在三国时代有许多重要活动的行迹。《三国志·吴书》中的《程秉传》和《薛综传》,都记载有刘熙于三国时在广东、广西一带讲学的情形。《程秉传》说,程秉在交州避乱时,曾经和刘熙一起研究经史大义,程秉很受刘熙宏博学问的影响。《薛综传》说,薛综少年时和族人一起。到交州避乱期间,即跟随刘熙问学。程秉与薛综均为吴国大臣。程秉原为交趾太守士燮长史,孙权知道他很有学问,就礼聘他到吴做官。薛综为吴国学者,博学多识,历任尚书仆射、太子少傅等职,著有《私载》等书。三国时,社会动荡,战事频繁。交州地处广东、广西地带,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后移番禺(今广州市)。当时,交州为士燮所统辖,其地偏处南方一隅,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因此,到交州去避乱的人很多,而士燮也很欢迎。刘熙、程秉、薛综等人,就是这样到了交州,并时常相聚在一起切磋学问。
我们还注意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毕沅,也曾考证过刘熙的生平。毕沅在为《释名疏证》所写的序中说,刘熙的《释名》是因韦昭的评论在吴国末年才开始流传的。由此证明,刘熙与韦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其次,《释名》在《释州国》篇中有司州之名。而司州,是魏时才有的。《三国志·魏志》及《晋书·地理志》都曾记载。魏以隶所部的河南、河东、河内、宏农及冀州的平阳合五郡,设置司州。也就是说,刘熙的《释名》里既然记有司州,《释名》也就该是在建安以后才撰成的。《释名》内还称,西海郡,海在其西。据梁代刘昭注《续汉书》记载,西海郡,也是建安末年才有的。根据这些事实,故毕沅也认为,刘熙为汉末或魏受禅以后(220年)的人,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原载《音乐探索》199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