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德
浙江嘉兴平湖地区,因地处太湖之南滨,得江南泽国之地利,水秀山清,稻香鱼肥,集山川灵气,自古文化发达,弦歌之声,蔚为乡风。近代琵琶艺术大师李其钰、李芳园父子就生长在这里。李氏琵琶,渊源深厚,自清代乾隆、嘉庆以来,百余年间,绵绵远远,五代乘传。直到19世纪间,在江南一代,已自成体系。口碑四起,咸美称之为平湖派。
李芳园的高祖父李廷森,就是一位音乐的嗜好者,尤其对于琵琶尤有特殊的兴趣,他在事业闲暇,研习琵琶古曲,深得其中的奥蕴。后李廷森将其琵琶技艺传与子李煌,煌学成之后,“每日操一曲以尊亲欢”。李芳园的祖父李绳墉又继承了家传琵琶绝技。到了李芳园的父亲李其钰时,李氏琵琶就发展得多姿多彩了。李其钰少年时期,即已弹得一手好琴,到他20岁时,听到当湖的张子房、俞芝山操琴的名声之后,就立即独驾扁舟“鼓栏南游,携谱奉访”。李其钰从1850年至1856年一直与张子房、俞芝山相聚。流连约6年光景。在此期间,他和友人弹琴,饮酒,切磋琵琶技艺,不知疲倦。20余岁的李其钰,青春焕发,风华正茂,琵琶艺事,日渐辉煌。他回到家乡以后,又与老友郁谷同、姚飞泉、姚松斋一起,斟酌研究琵琶乐谱,按节挥弦,各述心得。到了1876年,其时,李其钰已是40多岁,他的琴名,已超越了平湖而蜚声江南了。当年,有浦东派琵琶大师陈子敬,以及其他名家周厚卿、黄悔汀、周蓉江等慕李氏之名拜访李其钰于平湖。诸派名家,聚首一堂,各奏流水。自是乐坛一番盛事。李其钰将家藏琵琶乐谱与诸大家研讨,均表示不胜欣羡之至。李芳园约出生于1850年,可能是遗传基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再加后天环境的熏染,幼年时代的李芳园,天资颖慧,狂放不羁,但他却性耽音乐。每在诵读之余,只要听到了乃父弹琵琶,则侍侧倾听,不愿离开。稍长,其父就亲授其琵琶技艺。从此艺事与时俱进。20岁时李芳园春风得意,考取了秀才,乡里赞他文章清丽、琵琶艺绝,他亦自号为“琵琶廦”。青出于蓝胜于蓝,李芳园此时的琵琶艺术,已超过其父李其钰了。到他40多岁(他的父亲已60多岁)出版琵琶谱时,他的同辈均为他题诗,赞誉之辞,声声不绝。他的朋友胡人寿在题诗中写道:“吾友李君名芳园,丰神洒脱如风骞,弱冠英声蜚庠序,作义清丽穷根源。平生自号琵琶癖,常抱琵琶若怀璧。专心致已三十年,况复渊源承世泽……兴酣为我一奏曲,轻拢漫燃洗尘俗。引起浔阳月倍明,顿敦笠泽风清肃,大弦怒裂惊征人,小弦舒徐悦精神。乌孙马上凄凉调,贺老江头感慨身。君今一一洞三昧,按节挥毫谱上载。十三大套赖君存。请付剞劂传后代。”他的另一朋友蒋家骐称他:“敬述祖德心贯融……五世绝艺传家风。挥弦正律塞淫滥,节奏直与琴声通。卅载摩挲翻新谱,古今恩怨曲如语。李生牛负不世才,余事亦擅风骚主,檀槽蹙凤金屑明,大弦嘈嘈小弦清,静彻碧霄翔皓鹤,暖逼春树啼娇莺。玉盘错落碎珠走,苍崖迸裂流泉呜。促节凄锵人微妙,微声断歇转清峭。万靫雕弓银镝响,千重铁锁金铃棹。繁弦怒杂声突变,崛强离奇自盘旋。鸲鹆天际忽飞来,风雷绕指向空战。”袁翔甫称他:“身怀绝艺果无伦,入耳人人叹出尘。”甚至说他超过了浦东派大师陈子敬。
李其钰、李芳园父子二人在琵琶生涯中,有一重大抱负,就是编辑一部琵琶新谱,他们之所以立下这一宏大志愿,是有感于当时琵琶在流传中的所谓靡靡之音,他们认为“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故欲著琵琶谱以为后学之指南。李氏父子朝夕发奋,历时数十载,追寻先辈真传,汇集琵琶古曲,成为十三套大曲。进而按节寻声,参酌厘订,编述成册付梓,名为《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这是白华秋苹、华子嗣所编《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之后,又一具有重大影响于后世琵琶界的一部琵琶谱。这部琵琶谱于1895年刊行问世,后世简称之为《十三套》。全书分为卷上、卷下二卷,后附有“初学入门谱”。卷上收大曲5首,即:《阳春古曲》、《满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海青拿鹤》。卷下收大曲8首,即:《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琵琶》、《霓裳曲》、《陈隋古音》、《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书后附有初学入门琵琶曲8首:①《虞舜熏风操》(每一绝板以八计故俗名老八板);②《文王思士操》;③《孔子龟山操》;④《猗兰操》;⑤《苏学士洞庭秋思》( 《宦游歌》);⑥《韩蕲王湖上逍遥》( 《归田歌》);⑦《陇L行》( 《踏青歌》);⑧《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叠落梅花词敞俗名三落)。
参加编订、审校这部琵琶谱的人,除了李其钰、李芳园父子外,还有李香园、李古同、张了良、殷纪平、陈子敬、周厚卿、姚兰亭、时笑山、徐汝勤、朱叔阁、吴柏君、都兰亭等,这些人中有的是李氏门人,有的是李氏好友,有的是其他传派的代表人物。这么多琵琶精英参加编辑审校,完成此一巨大工程,实乃乐坛之盛举,亦是当时琵琶艺术交流融汇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李氏父子数十年心血浇灌结出之硕果。
李氏琵琶《十三套》大曲汇精聚粹,广撷博收,丰富多彩。其中《淮阴平楚》、 《海青拿鹤》、《霓裳曲》、《满将军令》、《郁轮袍》、《普庵咒》、《平沙落雁》数曲,均取自华秋苹等所编《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淮阴平楚》即《华氏谱》之《十面》,为李氏所改。《霓裳曲》在《华氏谱》为《月儿高》。李氏改名后并注明“古名《月儿高》”。《郁轮袍》亦为华氏谱《霸王卸甲》之易名。《阳春古曲》系源于民间器乐曲《八板》,中间并插入了《双飞燕》、《百鸟朝凤》等小曲。《陈隋古音》、《浔阳琵琶》、《汉将军令》三首曲子,是根据当时流传于民间的琵琶曲整理而成。《浔阳琵琶》,在清姚燮《今乐考证》一书中,载的“江南派琵琶日补”中为《夕阳箫鼓》,浦东派《鞠世林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均称《夕阳箫鼓》。后征昱庭义将此曲易名为《浔阳夜月》在大同乐会演奏,柳尧章据此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塞上曲》是《华氏谱》中《思春》、《昭君怨》、《傍妆台》、《泣颜同》、《美女穿梭》五首小曲之原型组合。《青莲乐府》也是集《华氏谱》中的杂板《清平词》,文板《凤求凰》、《三跳涧》、《风入松》、《玉连环》、《石上流泉》数首小曲组合而成。
李氏编辑《十三套》琵琶大曲时,区别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手法,务求深刻提示音乐内涵。苦心孤诣,斑斑在目。
(1)善继善述,吸取前人成果。李氏将《华氏谱》中之《1‘面》等曲编进了十三套大曲之中,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但又有李氏及同辈的发挥与创造。例如《淮阴平楚》中“垓下大战”一段,李氏在此运用了扩充乐句,丰富指法等手段,随之大大增强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李氏运用左手绞弦、并、煞、伏,右手的满轮、提、快夹扫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古战场金戈铁马的绘声绘色、动人心魄的情景。又如在整理原来的一些民间曲子时,往往仅是保留了原谱的骨十音,几乎每个乐句、乐段都有所丰富、扩充,使整个曲子篇幅大大增加。如《青莲乐府》中之小曲,李氏在改编之后,只标明调寄某曲(如《举杯邀月》调寄《凤求凰》;《石上流泉》调寄《玉连环》)。与原曲比较起来,无论从整体结构和每个乐段、乐句,均大不相同,显得情趣盎然,勃勃生机。李氏还将本来是小曲的加以扩充,丰富乐句、乐段以后,竟然成为了多彩多姿的大型曲子。如《平沙落雁》一曲,在《华氏谱》中本为文板小曲,李氏将其扩充为七段,并加上小标题:“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 ‘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描绘了大雁随自然气候变化展翅凌空,万里翱翔,北往南来的高洁形象。
(2)自辟蹊径,连缀小曲,组成套曲,在民间乐曲中,本来有将数曲连缀起来演奏的习惯,到李氏手中则将此种形式加以定型化,而且不仅仅是将数小曲简单地连缀在一起,而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例如李氏之《塞上曲》,显然是将《宫苑思春》等数小曲连缀面成。但他却在数小曲之中用了一种凄婉悲愤的旋律使之相串,曲中充分运用了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法,浑然一体,回环住复地揭示了古代宫廷妇女的凄怨抑郁心态及其愤懑的情状,至今亦为演奏者所折服,并不断求索。还有《青莲乐府》,李氏亦然用一种优美柔丽的旋律贯串起来,裁剪得那么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使人荡气回肠,遐想无穷。此曲被后世推崇为文曲中珍品之一。如果把数小曲比作珍珠,而李氏则用一缕缕、一丝丝心灵之线使之相连,韵在其中,情亦在其中。这不能不说是李氏的劳绩所在。
此外,李氏还习惯于在琵琶曲中加上典雅的小标题。对此,在研究者中,颇多议论。有的很不以为然,有的则完全予以肯定。其实,李氏在这方面应是功多过少。标题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古琴曲、筝曲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器乐曲均有这样的习惯。在李氏之前的琵琶曲,如华秋苹等所编琵琶曲及清代荣斋所编《弦索备考》中的部分琵琶曲,均已有此先例。到了李氏时,也许是从他的历代家传就已积累下来,将十三套大曲无一例外地标上了详细的小标题。有的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略事添改,如《淮阴平楚》属此。有的是原来没有的,全由李氏新标,如《平沙落雁》、《霸王卸甲》即是。有的是将民间数小曲加以变化而成,如《青莲乐府》等是。应该说,多数曲子的标题,对于帮助演奏者感受音乐形象,进行表演的再创造,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用标题所提炼的音乐意境,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塑造音乐形象,唤起听众的审美情趣,感染听众,从而使音乐发挥其审美功能,琵琶艺术也就是这样被社会承认的。李氏在这方面所花的心血,是值得嘉许的。诚然,此中不足之点,甚至是缺陷也是不用回避的。李氏在琵琶曲中有少数标题就不会让人完全接受。例如,李氏对《阳春古曲》的标题就属这种情况。李氏在此曲之前面段落标题为“春景阳和”、“遍地花开”,这与《阳春古曲》总标题相切。照理,就该顺此思路下去。但可惜后面段落忽有“风摆荷花”的夏季景色,尤其更有“玉版参禅”、“道院琴声”等标题,到底是叫人领略春光,还是去参悟禅机呢?这就叫人彷徨歧路,莫衷一是了。其实,本曲乃是《八板》之变体,是民间常用的传统曲体。整个曲调情绪欢快,个性鲜明,激越跳跃。上述李氏之小标题确实为败笔。还有,李氏按照自己的思路将某些曲子的小标题标得过细,因而加大了篇幅,演奏时间相应延长许多,反使主题音乐不集中,甚至显冗长,重复。比如《淮阴平楚》一曲,华秋苹谱原十三段,李氏增加了五个小标题,成为十八段,即:列营、分营、军鼓、掌号、放炮、畋打开门、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垓下大战、百万军声、项王败阵、乌江、众军奏凯、诸将争功、收阵回营。李氏将历史上的垓下大战,详尽地用文字标出,用心良苦,然而音乐毕竟不是宣读文章;如果是这样,音乐将无存在价值可言了。
李氏谱的另一缺陷,也是常为人所议论的,即是将一些曲子,按上古人的名字为作者。如将《海青拿鹤》题为汉孔伟作,将《汉将军令》题为汉皇甫直作,《霓裳曲》题为唐裴神符作,《浔阳琵琶》题为唐虞世南作,《塞上曲》题为王昭君作,《青莲乐府》题为唐李白作,等等,均嫌附会,并无根据。(www.xing528.com)
琵琶指法,素来繁复,经李氏传派五代近百年承传、研习,积累了更多的精致手法。据直接受业于李芳园先生的朱英称,传到他时,琵琶指法已有100余种。笔者曾有机会跟随朱英的得意弟子,原西安音乐学院的杨少彝老师学习他的《月儿高》等名曲,亲眼目睹了杨先生的精彩演奏。李氏一派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新指法。
在指法符号方面,《李氏谱》也比《华氏谱》更为细致,现将曹安和先生在《影印李芳园(琵琶新谱)后记》中,华谱符号与李谱符号的对比说明,介绍于后,以帮助读者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其中最为光彩的有:
“挂线轮”,从第一品位置开始向上一直轮到复手处,形似一串珍珠,因而称挂线轮。
“满轮”,运用一扫,一单轮,一弹双,双一单轮,组合成十二个点,这样手呈三角形复轮若干次,听时如有扫、滚、轮各种指法,齐头并进,声音丰满异常,故称之为满轮。
“蝴蝶双飞”,右手大指、食指连续不断地急速挑弹内、外弦上下飞动,形似双飞之蝴蝶,故名。
“马蹄轮”,轮时,手形上下游动,呈三角形,谓之马蹄轮。
“拂扫拂”,即是先挑四弦,再弹四弦,又挑四弦,且右手指运动轨迹和四条弦之交叉角度呈九十度,这样发出的声音非常暴烈,此手法称之为“拂扫拂”。
其他还有“轮板……托”、“轰…… ‘抹复扫’”,等等,均为相当华彩、光辉夺目的指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