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广德 黄吉芳
扬琴,民族乐器之一。它原是一件由国外传入中国的击弦乐器。据史料记载,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最初流行于广州沿海一带,后逐渐普及全国。扬琴在数百年广泛流传使用的过程中,在琴体构造,音色音质,音位排列、琴竹制作,演奏技巧等方面,经过历代劳动人民和民间艺术家们的不断改制创新,逐渐形成了中国扬琴自身独具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成为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扬琴不仅以合奏、重奏、伴奏形式出现在大、中、小型民族乐队中,它还是我国各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随着扬琴艺术的发展变革,它又以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出现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伴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发展,扬琴演奏艺术也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和风格流派。
扬琴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音乐中作为主奏或伴奏乐器的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四川扬琴、广西文琴、贵州文琴、云南扬琴、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内蒙二人台、新疆十二木卡姆、东北皮影戏、西藏弦子舞等。它们在乐器音色、琴弦粗细、琴竹软硬、演奏手法、代表曲目、著名艺人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本文谈及的演奏风格流派,是指在各地方音乐中发展起来的传统扬琴。用现代作曲手法发展创新的演奏技艺,不在本文叙述之内。下面仅就中国扬琴演奏主要的几种地方风格流派分述如下:
一、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是流行于四川各地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演唱时,扬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演唱形式冠以扬琴称谓,不仅指乐器,亦包含了以扬琴为主的这门演唱艺术的整个内涵。
据现有的记载和老艺人们口述,四川扬琴在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已经盛行,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继承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和完整系统的表现方法。传统曲目唱本精炼,唱词华丽、语言生动,很富有地方生活气息。扬琴音乐酣畅优美,并具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长,音乐转调(犯腔)手法颇具特点。乐器伴奏手法多样。这些构成了四川扬琴独特的演唱风格。
传统的四川扬琴分成五方演奏,即由五位演员各掌握一方乐器的演奏,要求演员自弹自唱,除扬琴为主奏乐器外,另有小胡琴、二胡、小三弦、鼓板及怀鼓。扬琴是传统的双七型扬琴,用弦较粗,琴竹短且硬。它特有的竹法构成了四川扬琴独具一格的演奏风格。
1. 咕噜音
运用杠杆原理,击弦时,将琴竹竿靠在左码条第一音位左边的琴弦上当作支点,使小臂和手腕的力通过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配合,传导到琴竹头,使之不断颤动击弦,发出一串咕噜的音响,艺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咕噜音”。咕噜音通过支撑点力度不变,颤动幅度均匀,音量持续,传统演奏多用左竹。使用咕噜音增强了旋律的轻快活跃。
例1 《闹台》片段
2. 浪竹
又称浪眼,以咕噜音为基础,是咕噜音的持续演奏,使密集的音响持续不断。浪竹色彩鲜明,气氛热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2 《闹台》片段
浪竹技法,左竹持续浪眼,右竹弹奏旋律,加以鼓点烘托,形成激昂热烈气氛。若用双竹浪眼,如《将军令》的快板高潮乐段,乐曲以以上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发出的音响比十六分音符的音列更为密集,速度加快,力度增强,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四川扬琴具有浑圆刚劲,气势磅礴的演奏特色。
3. 收竹音
琴竹击弦后,琴竹头不离开琴弦止住余音,发出的音响略有点“闷”,艺人们形象比喻它是将琴竹在琴弦上“粘”一下,起到制止余音的效果。用在乐句结束处,加强了停顿感。
以上竹法构成四川扬琴演奏的特殊风格。四川扬琴的代表曲目为《闹台》、《将军令》。《闹台》是以大调六板头子和三板的前奏音乐为素材而构成的两段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和循环相结合的手法,全曲的主要特点在后半段的浪竹演奏。《将军令》是单主题变奏曲。音乐语言简练,运用模仿、移位、扩充、压缩等不同手法产生不同的调式变化,使旋律充满活力。乐曲以引子开始,由慢至快,描写鼓锣开道、将军升帐、将士出征、激烈战斗等场面。结束部分运用浪竹,速度力度俱增、乐曲推向高潮,音乐气氛十分炽热激烈,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表现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雄伟气概,是四川民间音乐中的珍品,在全国亦有相当声誉。
四川扬琴是历代扬琴艺人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为它耕耘。早期以李联升造诣最深,威望最高,对唱腔音乐演奏技艺都有卓越的建树。近代以李德才最为著名,他善于吸收前辈、同时代人的优点和其他戏曲中的精粹,融化在自己的演唱艺术中,演奏竹法亦有自己的特点。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就录制了他演奏的四川扬琴《将军令》、《闹台》唱片发行。
二、东北扬琴
东北扬琴是由东北皮影戏扬琴演奏竹法发展创新而独具演奏特色的风格流派。东北皮影戏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其他地区亦有此种小戏)。它用牛、羊皮制作剧中人物形象,配以各种角色的演唱和鼓乐伴奏,通过灯光照映在屏幕上表演,扬琴主要用于伴奏。
形成东北扬琴风格流派的演奏技法,主要是“颤、滑、揉”的演奏技巧。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总结创新了扬琴颤竹技巧、改制琴竹的软硬度以适于颤动击弦,并由此产生上下颤滑的滑音技法,又在扬琴上运用了揉弦(压音),大大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为扬琴演艺作了开拓性的贡献。后经王沂甫的继承整理,从实践到理论并创作了新曲,发展丰富了“颤、滑、揉”的演奏技艺,使东北扬琴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1. 颤竹
颤竹是运用琴竹头颤动击弦。演奏时,大指弯曲微抬向下压力,中指、无名指、小指顶住琴竹柄底部,使琴竹头颤动后即接触琴弦,产生一串跳动的连续单音,大指松劲颤竹即停止。这一竹法的创新为扬琴演奏艺术增添了色彩,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单手使用颤竹为单颤竹,双手使用颤竹为双颤竹,连续使用颤竹为连颤。颤竹以左手颤竹为核心,右颤竹及双颤竹、连续颤竹均为演奏实践中的继续发展。
例3 单颤竹
前两小节为左颤竹,后两小节为右颤竹。
例4 双颤竹
以上两例若用轮竹或弹轮音演奏,音响效果会迥然不同。
例5 连续颤竹
①《将军令》
②《彩云追月》
上两例①为左竹连颤右竹弹奏旋律。②双手交替连颤,无论单竹轮音或双竹轮音都演奏不出连颤的音响效果。
2. 滑竹
滑竹必须以颤竹为基础,将琴竹头颤动后顺势上下滑弹,滑动时,要求腕和小臂平行于琴面,上滑要避免琴竹插入琴弦,下滑要避免琴弦挂住琴竹。由于滑竹是利用琴竹头颤动击弦,在每经过的音位上不只弹击一次而是数次,不同于用琴竹尾上下滑拨每音只能发一次音响。因此由颤竹产生的滑竹,音响效果丰满清脆,娓娓动听。滑竹一般是上下滑动三、四度音,超过五度音以上使用较少,滑竹又分单滑竹、双滑竹(使用较少)、连续滑竹、固定滑竹等。
①单滑竹
主要是左滑竹,上滑有兴奋活跃之感,下滑顺旋律线使曲调活泼流畅。
例6
②连续滑竹
一支琴竹连续上下滑奏(多是左竹)另一琴竹弹奏旋律(双竹连滑少用)。
例7 《汨罗江上》片段
上例在快板中以“5 i”两音上连续的上下滑竹衬托旋律,成功地描写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③固定滑竹
按规定由某音滑至某音,不能中途终止或超越,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了曲调的旋律性并增加了旋律抒情柔美的色彩。
例8
3. 揉弦(压音)(www.xing528.com)
揉弦是一只手持竹击弦后,另一只手在所击该音码另一侧的琴弦上,用中指、无名指有规律地压弦,发出有韵律的吟咏似歌的音响。东北皮影戏运用揉弦较多,且多在左码左边“c2”音上运用,使旋律进行有特殊的韵味。揉弦音响可出现三种效果:①弹揉同步、吟揉音响比本音略高;②弹后即揉,出现本音音高上的吟韵;③揉弦结束时重压一下,出现吟韵揉音结束时尾音略高。以上不同的揉弦产生多样的韵味。
东北扬琴的“颤、滑、揉”技巧丰富提高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音乐表现细腻婉转,柔美抒情,使它独具特色。代表曲目有《苏武牧羊》、《汨罗江上》等。前者是赵殿学1920年用自己独创的技巧将原民歌改编而成,后经王沂甫整理记谱流传至今,乐曲为民间常用的加花变奏曲式。内容是写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终于回归祖国的故事。乐曲选取北海牧羊这一生动情节,以独特的音乐色彩婉转抒情,如歌如诉,描绘、歌颂了苏武面临绝境仍坚贞不屈忠于祖国的民族气节。后者为王沂甫根据民歌改编。除“颤、滑、揉”技巧外,还使用琴竹尾拨弦与滑拨,此曲成功地运用了上下连续滑竹的演奏技巧。
三、广东音乐扬琴
广东音乐是我国著名乐种之一,影响遍及国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本文所述广东音乐是一种演奏的民间器乐曲。相传清末1867年即有《粤讴》的曲艺形式出现,用琵琶伴奏,以广东方言作词曲。《粤讴》演唱前弹奏的开场引子,与广东小曲联奏,发展形成《三宝佛》乐曲,这是最早见于刊本的广东音乐。清末民初邱鹤俦编著《琴学新编》,介绍了扬琴的演奏方法,并在乐曲上加注演奏符号,标记竹法用左手起竹奏强拍的第一音,称为“左竹法”,扬琴是两码条各七个音位,使用铜丝弦。20世纪20年代严老烈用右手起竹,创作改编了《旱天雷》、《连环扣》等曲。改铜丝弦为钢丝弦,并增加一个音位,成为双码条八音位扬琴,为广东音乐增添了新竹法和新内容。广东音乐常用的乐器是高胡、扬琴、洞箫(或笛子)、秦琴、梆胡(或二胡),俗称“五架头”。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新的配器手法增加了其他中外乐器。但广东音乐的主旋律仍由高胡、扬琴、笛子等来演奏。尤其是用高胡演奏,缺少了它广东音乐就失去了特色。
广东音乐扬琴的竹法特点:
1. 弹轮音
演奏弹轮音是大指、中指配合使力,在击弦的瞬间顺势震动琴竹头,击弦后发出一串碎音,称为弹轮音。双手运用为双弹轮,左手运用为左弹轮(多用),右手运用为右弹轮(少用)。弹轮音增加了旋律的活跃欢快感。
例9
①《孔雀开屏》
②《旱天雷》
2. 衬 音
衬音奏法是在旋律中插入一个和谐的衬音陪衬花饰旋律,使其更加欢悦动听。
例10
把上例插入复式的衬音为:
例11
广东音乐扬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加花”演奏。这是民间艺术家们的音乐造诣与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丰富了扬琴的演奏技艺,又在原曲的基础上赋予新意。试以下两例曲首比较:
1. 严老烈将《三汲浪》改编为扬琴曲《旱天雷》:
例12
2. 方汉将《和尚思妻》改编为扬琴曲《倒垂廉》:
例13
以上两例,略有不同。前者变化较大,虽有原曲的痕迹,但节奏音型都改变了,充满了活力与生气;后者只是在原曲基础上作了华丽流畅的花饰,使乐曲有了新的乐意。此两例是典型的“加花”。广东音乐扬琴在演奏中,根据原曲在某个片段或某一乐句,即兴加花演奏,活跃旋律、加强气氛,但这必须是适当的,不能喧宾夺主。
上述演奏特点形成了广东音乐扬琴的活跃明快、流畅优美的风格色彩。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廉》等,著名的音乐家有严老烈、罗绮云、邱鹤俦、方汉等,他们对扬琴曲目的编制、技巧的发挥都有不同的贡献,同时又是出色的演奏家。
四、江南丝竹扬琴
江南丝竹是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用丝弦和竹管乐结合演奏,故名。江南丝竹乐曲源于民间婚丧喜庆的吹奏,江南丝竹的演奏城市农村均有,城市文化人演奏居多,优雅华丽;农村中吹管乐多,常加锣鼓,气氛欢悦、简练朴实。据前辈艺人回忆,清末有“文明雅集”进行唱曲和奏乐活动,所奏乐曲即初期的江南丝竹。辛亥革命后,江南丝竹逐渐以上海为中心。民国初年成立“钧天集国乐社”,之后又有“清平社”,即是单独演奏江南丝竹的团体。上海成为江南丝竹乐中心之后,江南丝竹的演奏日渐繁荣昌盛,逐步形成了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影响扩大,成为我国著名乐种之一。
江南丝竹的丝弦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竹管乐有笛、箫、苏州笙等或加击乐鼓板、木板、碰铃。民间流传演奏江南丝竹的艺诀称;“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引自燕竹《江南丝竹简介》)双清原是民间的弹拨乐器,介于三弦、秦琴之间,20世纪50年代逐渐为秦琴或中阮所代替。它形象地说明了江南丝竹乐曲中所用的乐器及其功能。此艺诀虽有局限,但从此可知扬琴演奏是形成江南丝竹演奏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南丝竹扬琴的竹法特点:
1. 常用八度和音加强节奏和气氛,用衬音竹法和弹轮音装饰活跃旋律。
例14
①《老六板》
②《弹词三六》
上例①用八度和音加强了节奏和乐逗。例②运用两个弹轮音使曲调更加轻快活跃,随后衬音和八度轮音的演奏,使旋律激奋,情绪更为热烈欢悦。
2. 江南丝竹的扬琴乐手在长期的演奏实践合作过程中巧妙配合,相互默契,根据“嵌当让路、主次分明、繁简配合”的原则,以加花、减字、变换节奏音型等手法,恰当完美地运用扬琴演奏竹法,连续使用十六分音符密集音列花饰曲调,使旋律华丽流畅优雅动听。
例15
①《行街》
②《中花六板》
上例①是旋律的加花演奏,例②连续不断使用十六分音符密集音列。江南丝竹曲调常出现迂回反复,每次反复又常有新的变化,这种反复不是停滞而是推进,所以同一音型接连起伏,不显呆滞,给人以华丽秀雅,藕断丝连的艺术感受。
江南丝竹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表现了鱼米之乡江南人民的生活情趣与精神风貌。江南丝竹扬琴以它擅长的竹法演奏,具有优美典雅、细致明快的特色,为人称颂。代表人物任晦初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江南丝竹乐曲《三六》、《花六》的扬琴唱片。《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的代表作。
本文分节论述了我国扬琴演奏主要的几种地方风格流派,说明我国的扬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流传。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发展,扬琴艺术无论在曲目积累、乐器改制、演奏技艺各方面都形成了我们民族自己的特点,成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一朵瑰丽的鲜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扬琴艺术的人才培养、文献积累、乐曲创作、技法创新、教学研究、乐器改革,等等,都有了新的成就和发展。我国的扬琴艺术已走向世界,步入国际乐坛。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国扬琴的传统艺术,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使我国扬琴艺术这一民族器乐艺术中瑰丽的鲜花,开放得更加灿烂鲜艳,永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本文参考资料:
①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燕竹:《东南丝竹简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③黄锦培:《论广东音乐的兴替》,《星海音乐学院报》1982年第1期。
④黄日进:《广东音乐之称谓及其演奏艺术特点》。
原载《音乐探索》1999年增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