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音乐及技法特色——论文选集.下

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音乐及技法特色——论文选集.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扬琴分大调、月调两大类,大调属板腔体结构,在扬琴音乐中占主要地位;月调属曲牌体结构,居次要地位。四川扬琴音乐生动流畅、婉转抒情,无论在音乐结构、旋律进行、调式特征、转调手法等方面都很有特色。曲牌简介四川扬琴音乐中的器乐曲牌,除《闹台》是在演唱开始前演奏外,其他曲牌都是为配合剧情出现在唱腔音乐中。以上几例可见四川扬琴器乐曲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但它却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音乐及技法特色——论文选集.下

◎潘广德

(1933.8- )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扬琴教授。

四川扬琴是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演唱时,扬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故名。据现有资料和老艺人口述,清乾隆、光绪年间已经盛行,迄今约有二百年历史。先后出现过不少著名的演员,如李联升、杨竹轩、李德才、郭敬之、洪风慈、易德全、张大章、刘松柏、卓琴痴等。其中以李德才造诣尤深,他善于吸取前人和同辈的优点,并注意借鉴其他戏曲来丰富自己的扬琴艺术。四川扬琴经过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积累了成套的曲目和特有的表现方法,独具一格,深受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创作了不少现代曲目。

四川扬琴分大调、月调两大类,大调属板腔体结构,在扬琴音乐中占主要地位;月调属曲牌体结构,居次要地位。四川扬琴音乐生动流畅、婉转抒情,无论在音乐结构、旋律进行、调式特征、转调手法等方面都很有特色。本文只简述无唱腔的器乐曲牌及其演奏特色。

曲牌简介

四川扬琴音乐中的器乐曲牌,除《闹台》是在演唱开始前演奏外,其他曲牌都是为配合剧情出现在唱腔音乐中。这些曲牌各有特点,对烘托戏剧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特定环境、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起到良好的作用。已整理记谱的有《闹台》、《将军令》、《南庆宫》、《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八谱》、《迎送》、《狗舂碓》等九支曲牌。数量不多却很精练。个别曲牌音乐素材来自自身的唱腔曲调和过门音乐(如《闹台》)。大部分曲牌是民间乐曲。我国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仅四川地区就有川剧、清音、扬琴、金钱板、竹琴、车灯、花灯、荷叶等。四川扬琴的月调和四川清音的同名曲牌,在旋律和结构上都有相似之处。不少川剧演员都会演唱四川扬琴,并将唱腔中的某些特点运用到川剧演唱中。

请看以下谱例:

1. 川剧《南清宫》 四川扬琴《南庆宫》

这两支曲牌乐句结构均相同。四川扬琴作为间奏音乐曲牌紧接唱腔,在曲牌结尾处与川剧曲牌略有不同。运用扬琴竹法加花演奏,使流畅抒情的旋律增添华丽色彩,用以伴奏祝寿、婚礼、宴会等喜庆场面,烘托了气氛。

2. 贵州印江花灯《小开门》

川剧唢呐曲牌《小开门》

四川扬琴《小开门》

这三者之间旋律进行大同小异,乐句的分句和落音基本相同。四川扬琴《小开门》流畅花饰,音乐韵味有别于川剧与贵州花灯,已融汇在四川扬琴音乐的演唱演奏风格中。

3. 全国流行的《老八板》

四川扬琴《八谱》

上例开始用同一曲调发展,四川扬琴这支曲牌板式节奏起了变化,旋律诙谐风趣,恰当地用于丑角戏的过场音乐中。

以上几例可见四川扬琴器乐曲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但它却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音乐简析

四川扬琴器乐曲牌经过民间艺术家创造,很好地发挥了乐器的性能,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器乐曲。这些曲牌中《闹台》、《将军令》较为典型,简析如下:

1. 《闹台》

是以大调《六板头子》和《三板》的前奏音乐为素材,采用民间乐曲常用的变奏和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手法而构成的两段乐曲。全曲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开始时简短的引子,在不稳定的“4”音上左竹咕噜音,右竹由低到高八度跳进以切分音奏出,再以三度切分音跳进后回到下属音,由慢渐快密集轮奏,紧接低音区几个顿音的强奏,犹如一阵欢快的锣鼓引入慢板乐段(七眼板)。以《六板头子》的音调为基础:

把《六板头子》第一乐句加以润饰发展成乐曲的主导乐句“a”,后接四拍乐句补充仍以《六板头子》音调演变发展成为第二乐句“b”,音乐逐渐展开。第三乐句“c”把主要的音移到属音上,有了别开生面的音乐韵味,仍回到乐曲的主要音乐动机结束在主音上。接下的两个乐句是“b、c”略有变化的重复,进一步展示乐思。第四乐句先表现乐曲第二部分的连接音型,完成了慢板乐思的陈述。

《闹台》慢板乐段:

《闹台》慢板乐段把原只六板的过门音乐发展成十板的完整乐段,曲调优美、节奏从容,旋律起伏,丝丝入扣,尽情抒发了愉悦酣畅的情绪。慢板结束后出现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乐段,运用《三板》前奏音乐素材:

《三板》前奏音乐

《闹台》过渡片段(慢起渐快)

第二部分 快板乐段由循环体合头式的结构发展而成。各分段前半部分的曲调完全相同,后半部分出现不同的旋律发展,使音乐格调既统一而又有变化。各分段前半部分的旋律是:

缩写谱(www.xing528.com)

旋律明快活泼,先后出现四次,第一、三遍用十六分音符演奏,第二、四遍右竹演奏旋律,左竹用浪竹演奏。一遍又一遍几次出现后半部分不同的音乐变化,跌宕起伏,一环扣一环,充分表现了欢乐的情绪,把乐曲推向高潮。结尾时,再现慢板乐段主导乐句的音型节奏,以尾声式的呼应句结束全曲,形成首尾呼应,体现了乐曲结构的完整。

全曲音乐结构如下:

2. 《将军令》

一首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的器乐曲,它以简练的音乐语言,丰富多彩的变奏手法描写了一幅庄严、激情、热烈、紧张的场面,是四川民间音乐中颇有声誉的优秀传统曲目。

它作为唱腔中的间奏,用在武将出场、元帅升帐、阅兵出征、激烈战斗等情节中。具体运用时视情节的需要而决定长短。作为单独的器乐曲演奏时乐曲慢起逐渐加快,一般奏二、三遍,逐渐转快至压缩的快板结束。乐曲为单主题变奏曲。开始的引子即概括了全曲的基本情绪:

开始出现的,是扬琴(乐器)音位排列左右两码之间平行相邻的第一音位分别为b3两音,用一支琴竹在两音交叉处奏出,它多次在乐曲中出现,用以描写锣鼓音响。引子开始几锤锣鼓声后呈示音乐,用相同手法在下属和属和弦上的密轮,仿佛锣鼓齐鸣与之呼应以渲染气氛,展示旋律进行的基本音型和特征,结束在主音上,引入主体乐段。

主体乐段音乐极为简练,由用模仿、移位、扩充、压缩等不同手法,层次分明地把音乐逐渐展开。调式色彩的对比,速度力度的变化赋予旋律以动力,音乐不断向前推进,使旋律充满生气与活力。主体乐段由于旋律发展手法的变化、音乐的反复及速度变化,又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小节为主要的核心段落,呈示音乐主题,音型节奏平稳级进,以慢板奏,气氛庄严壮阔,旋律舒展流畅。前两乐句在羽调式上进行,第三乐句向商调式过渡,第四乐句完成调式转换,自然流畅地引入第二段落。

第二段落时主调上方四度移位,调式转换有了新意,再经过主题的模仿(顺向或反向)、移位、结构的对置、旋律的扩充,把这个段落扩大一倍(十六小节)。从开始处三小节起,音乐转在宫调式上进行。突破原主题的节奏,在高音区把旋律扩展开来。由于大调色彩变化和旋律在高音区进行,音乐有了扩展引申和发展,情绪逐渐高昂激情奔放。

第三段落主调承前在下方五度移位转入徵调式。旋律下行音乐稍以舒展缓和,再转回羽调式再现前面的音型乐句,把前面两个段落揉在一起。最后强拍上的锣鼓声引出分解式的属七和弦乐句进入主音,结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出色地运用旋律发展的压缩手法将节奏紧缩、旋律简化。老艺人们称“抽字”,即抽掉其中不重要的音,保持主要的骨干音。

由于音乐反复时逐渐加快速度,至旋律压缩进入快板,急板演奏时,速度力度俱增,乐曲进入高潮,音乐气氛十分炽热激烈,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激情达到顶峰后乐句在徵调式(大调性)上完满结束。

演奏特色

传统的四川扬琴一般是五个演员自弹、自拉、自打、自唱。除以扬琴为主要伴奏器乐外,还有小胡琴、二胡、小三弦、鼓板及怀鼓等。(新创作的现代曲目有的已加进了管乐和低音乐器)这种组合形式除缺少吹管乐外,拉弦、弹拨、打击乐均有了。构成特殊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乐器:

扬琴 传统的四川扬琴(乐器)是双码条七音小扬琴。因它的构造形式、材料制作、用弦粗细、琴竹规格等不同,和一般扬琴的音质、音色略有差异,它的琴、盒在一起,码条用竹板削成,用弦较粗、琴竹较短、琴竹头击面较宽,不贴绒或胶皮,因而发音明亮清脆。扬琴是主奏乐器,无论唱腔或无唱腔曲牌都起着主奏曲调、花饰旋律的骨干作用。加以它特有的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小胡琴 类似京胡,琴筒比京胡略小,演奏时不像京胡伴奏京剧那样始终跟腔保调,而是以其明亮的音色在密集花饰的旋律里将旋律主调简洁奏出,给人清晰透彻的音乐感受。

鼓、板及怀鼓 四川扬琴音乐特有的打击乐器,由一人掌握。板与一般的板大同小异。怀鼓是用坚质竹子的结头制成,类似四川清音的小鼓,音色清脆。鼓上下蒙牛皮为圆扁形,发音浑厚,音量变化幅度较大。敲击时,有击鼓心、鼓中、鼓边之分。通过轻击、重击、单击、摇击,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特别是摇击,艺人们称为“滚签子”。用鼓签对准鼓心,将签杆平放,运用腕的巧力上下摇动,发出密集、均匀的鼓声。烘托气氛恰尽其妙,有较好的表现力。

此外,还有小三弦,音色清脆、穿透力强,二胡音色柔和,它们使扬琴和小胡琴的音响得到润饰和补充。

以上乐器的组合形式构成了四川扬琴音乐特有的音响色彩。在实际演奏中,运用民间的烘托、铺垫、填充、抽字、加花等手法,使音乐进行徐缓时抒情婉转,激烈时热气腾腾。扬琴以花饰的密集音列演奏与小胡琴的简洁明了形成对比,加以鼓板不同节奏点的铺垫,用以充分表达乐思。由于各种乐器的不同性能和演奏中的即兴灵活,在同一旋律的演奏中,常出现不同的织体,带有多声部和复调的因素(这在唱腔伴奏中较为明显)。民间艺术家又因各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艺术造诣、加花手法等不同,对同一曲牌的演奏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具各自的特点。以上从各个不同方面丰富了四川扬琴音乐的表现力。

关于扬琴的演奏竹法,除一般常用单竹、齐竹、连竹、轮竹等技法外,还有几种特有竹法:

1. “咕噜音”,类似颤竹、弹轮的音响效果。琴竹击弦时发出一串咕噜咕噜的音响,因而艺人们称它为“咕噜音”。它是运用杠杆原理,琴竹击弦时拇指向下用力,中指、无名指向上用力,琴竹头击弦落点前,琴竹竿靠在左码条左边第一音位的琴弦上做支撑点,使持竹手指的力量通过支撑到达琴竹头使其不断颤动击弦,发出一串咕噜的音响。它与颤竹、弹轮的不同之处是这两者琴竹头的颤动幅度逐渐收小,音量渐弱。“咕噜音”通过支撑点力度不变,琴竹头颤动幅度均匀,音量持续。在传统的演奏手法中多使用于左竹,右竹很少使用。恰当地使用咕噜音奏法,加强了旋律的轻快、活跃感。

2. “浪竹”,艺人们称为“浪眼”,它是咕噜音的连续演奏,使密集的音响持续不断。这种竹法色彩鲜明、气氛热烈,很富有表现力。

《闹台》片段:

上例使用浪竹加上鼓板摇击的烘托反复出现,尽情渲染了乐曲的热烈气氛。又如《将军令》奏至急板高潮时,双手运用浪竹,乐曲在以上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奏中,每奏一个十六分音符使用浪竹后发出的实际音响比记谱更密集。随着力度、速度俱增,很好的描写了十分炽热的气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 “收竹音”,类似顿音演奏效果。顿音是一支琴竹击弦后另一只手用手指蒙住琴弦制止余音。“收竹音”不用手指制止余音,而是琴竹击弦后不离开琴弦制止余音。多用在音乐进行中相同两个音的后一个音上,力度轻击,艺人们形象地比喻它是将琴竹在弦上“粘”一下,使旋律活跃,起到变化音色、制止余音的效果。尤其使用在乐句的结束处,加强了乐句的停顿感。

结 语

四川扬琴音乐生动流畅、婉转抒情,无论在音乐结构、旋律进行、调式特征、转调手法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都很有特色。以上是笔者对四川扬琴器乐曲牌音乐浅析和技法特色的简述。

《中国音乐》198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