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雕塑传统与城市雕塑
“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26]中国雕塑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相对于难以保存的书画艺术,数以万计的古代雕塑艺术存留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雕塑却没有能够融入同样久远的古代城市的建设史中,没有能够走上与西方城市艺术相同的道路。除却上文笔者提出的伦理道德及审美情趣、城市生活等原因之外,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分析研究的图像史料。
就各个历史阶段而言:
秦以前的雕塑艺术。秦以前的雕塑艺术大致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史前时期,二是先秦时代(夏、商、周)。史前时期历史久远,从存留的史前文物看来,虽然存在地域之间工艺水准发展的差距,但总的说来,石雕、陶塑占据了绝大多数。梁思成先生认为“传谓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天地人;烹牲牢于鼎,以祀上帝鬼神。黄帝既崩,其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朝祭之。然此乃后世道家之言,不足凭也。”[27]城市的产生也在此一时间段之后,所以不作讨论。先秦时期出现了城市,此一时间段内的雕塑艺术集中体现在非凡的铸铜成就上。先秦青铜器件造型优美、装饰繁絮,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图2.1.13),但总的说来,这些器具大多具有实用的目的,与其说是独立的雕塑艺术品,不如说是技艺高超的工艺制品。在古希腊一样也存在着实用性目的的精美的工艺制品,所以在这两种艺术形态的对照关系中,我们不可能将其纳入纯艺术品的讨论行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间段里我国的西南地区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三星堆文化。1986年四川广汉发掘出了一批青铜雕塑品,其中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人像。该像身高172厘米、冠高10厘米、座高80厘米,形体高大,双目圆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有专家推论其为某一位古蜀王或群巫之长的形象(图2.1.14~图2.1.15)。与商周出土的青铜制品不同,三星堆青铜雕塑大多为形体完全独立的雕塑艺术品,人头像、人像面具、动物雕塑皆有,遗憾的是,这些青铜雕塑的制作目的及用途无从查考,较为有力的推论认为其为盛大祭祀活动的遗存[28],如果这种推论成立,中国先秦时代的雕塑艺术品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实用性目的的创作过程,与西方雕塑的兴起具有不同的创作动因,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城市雕塑生成的土壤。
图2.1.13 商代精美的铸铜艺术品
图2.1.14 大型三星堆青铜雕塑
图2.1.15 三星堆青铜雕塑(面具)
秦汉雕塑艺术。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作品风格恢宏大气,奔放沉雄,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中最令人振奋的篇章。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封建帝国,虽然统治时间仅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国家统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相对集中,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母土。统治者的雄心勃勃和穷奢极欲,使得秦代的雕塑制品出现了空前的规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制作水准上,都达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高峰。而两汉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最富庶、文化艺术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大一统体制的强化及楚地文化的影响,汉代艺术表现出了宏阔充实的气概。在文学上有“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词,闳侈钜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汉书·扬雄传》)在建筑上“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纪》)。在造型艺术上,汉代画像石及汉代雕塑皆表现出开张恣肆、雄浑博大的审美取向。(图2.1.16)
图2.1.16 流畅溢美的汉画像石
从秦王朝开始,大型雕塑开始见诸于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代渭水桥头有石刻古力士孟贲像(《水经注》),渭水池中“长百丈”的石刻鲸鱼(《三秦记》)等,汉代大型雕塑的记载就更多且多有遗存,如建章宫前殿东凤阙的铜凤,“擎玉杯于云表,以受甘露”的铜仙人,李冰石像(已出土),昆明池中的石雕鲸鱼(已出土)和牛郎织女等。此外,秦汉两代墓葬文化的兴盛也为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提供了动因。秦兵马俑的出土填补了秦代雕塑实物缺乏的缺憾(图2.1.17),而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群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大型纪念性组雕的实证。对照西方雕塑的存在状况,常宁生先生总结出:“罗马帝国的各类雕塑大都运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广场,成为整个市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汉代各类雕塑大都服务于陵墓建筑,成为墓葬文化(明器)的组成部分。”[29]笔者认同这就是中国秦汉大型雕塑未能成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原因。
图2.1.17 秦兵马俑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艺术。魏晋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陵墓石刻和石窟雕塑上。东晋南朝陵墓石刻(六朝石刻),是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其主要集中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陵墓前置石刻人马始于西汉,其原因在于自丝绸之路开辟西方文化的传入,波斯帝王陵墓前用大型石刻动物守灵的方式传入长安,进而辐射全国。[30]魏晋陵墓雕塑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主要内容集中在瑞兽——天禄、辟邪、狮子等和石柱(图2.1.18)。石兽造型生动,雕工精美,与汉代石兽的写意作风大异其趣,也与西亚的守灵兽不同。石柱却与印度形制略同,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记叙梁南康简王神道石柱时指出:“印度之石柱,多于高圆柱上冠以波斯印度式钟形之柱头,上载灵兽与轮宝。灵兽中以狮子为最多。萧侍中之石柱可认为具备印度式之条件,此终不能认为由中国固有之汉代石阙变化者。”[31](图2.1.19)西汉末年佛教艺术的传入并没有能够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汉末以来,西晋、十六国的长时间社会的动荡,为了安抚战乱造成的民众恐慌,麻醉民众的反抗情绪,魏晋时期的统治者大力地推尊佛教,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宗教信仰顶峰。在艺术上,佛教雕塑占据了此一时间段的主导地位。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巩县与响堂山等后世著名佛教艺术圣地都是此一时间段兴起的。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32],而“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倾向”[33]。这种尚气、尚神、尚意,玄远简淡的审美风尚,一样对佛教雕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间段里的佛像艺术虽然存在地域及创作时间的早中晚期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形神超越、“秀骨清像”是其主要风格特征。(图2.1.20)
(www.xing528.com)
图2.1.18 形态各异的南北朝神兽(1~4)
图2.1.18 形态各异的南北朝神兽(5~8)
图2.1.18 形态各异的南北朝神兽(9~12)
图2.1.19 南朝萧景墓神道石柱
图2.1.20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骨的代表
由此看来,无论是陵墓雕刻艺术还是佛教艺术,都是统治者主观意志的体现,虽然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西学中用”的发展模式,但在功能性和目的性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威阶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长时期的单一政治框架里,舶来的艺术样式必定受到本土权威的选择和改用。雕塑艺术是服务于权贵的工具,歌颂人性的古希腊雕塑艺术在印度与当地艺术产生了融合,形成了犍陀罗佛教艺术样式,其后又经过中国本土的加工,形成了中国魏晋雕塑的整体风格特征。雕塑矗立城市的可能性被严重弱化,走向功能化的道路,一方面成为陵墓守护神,另一方面也成为供奉在佛教圣地的偶像。
隋唐雕塑艺术。“在经过长期分裂动乱终复统一的隋唐时代,中国文化的精神由魏晋六朝的虚灵转入丰实。”[34]从隋代大量遗存的佛教雕塑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神超越、“秀骨清像”,已转变成雄壮丰实的审美取向。唐代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文艺思想健康活跃,“重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强调大胆新颖的想象和幻想,力求真实生动有力的艺术表现,主张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注意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要求”[35]。唐代雕塑呈现出成熟、开放、流丽华美的审美意趣(图2.1.21)。隋唐遗存有大量的雕塑作品。其主要存在形式仍为陵墓雕刻和石窟佛像艺术。值得提及的是,唐代出现了在城市主干道中央矗立的“天枢”,其纪念性作用及形式与城市雕塑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事实上,如上文所述,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盛行的雕塑艺术样式必定对盛唐的艺术产生影响,“天枢”与汉代的“承露台”有着相当大的功能及造型差异,其原因正在于此。但是,随着武周的倒台,“天枢”被捣毁,这样的艺术样式也未能继续遗传下去。
图2.1.21 唐大明宫遗址的这尊高110厘米的大理石菩萨残像,头部及双臂、双脚残缺,却姿态动人。体现了唐代雕塑成熟、开张、流丽华美的审美意趣
宋元以后的雕塑艺术。宋元以后的雕塑艺术呈现“世俗化”的倾向,中晚唐兴盛起来的禅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人心中都有佛,佛也可具有人人所具有的俗人面貌及五脏六腑。那么,尽可以依照人的普通形象塑造佛像了,越似人也就越近于佛了,再也无须有任何理想化的处理”[36]。自宋以降,大型的雕塑艺术品渐渐稀少,宋明帝陵虽然也有大型石刻守灵,但大多徒有形式,造型糜弱,与汉唐恢弘之气不可相提并论。另一方面,随着文人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案头摆设”成为宋明雕塑的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此一时期为我国工艺品设计制作的最辉煌时期。当然,由于工艺技术的成熟,建筑装饰雕刻也出现了前无古人的长足进步。砖雕、木雕、瓷器及琉璃制品,无一不显示出精湛的技巧和非凡的创造力。(图2.1.22)
图2.1.22 明代(瓷)达摩像
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有着明显的前后相继的样式流变过程。其主要体现在两大实用领域: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虽然,伴随着国力的强弱,外来文化的吸收,各个阶段的雕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间甚至出现过“天枢”这样的近似西方雕塑样式的作品,但总的说来,与西方雕塑的发展脉络相对照,中国雕塑艺术似乎从来没有成为过“艺术”,未曾能与绘画、诗歌一样进入正统艺术的殿堂。由于是“皂隶之事”,雕塑艺术自始至终为代表着封建文化顶点的士大夫一族所不齿。还有重要的一点,中国古代城市概念及市民意识的薄弱,导致中国雕塑几乎从未与城市建设拉上关系。随着清末的开埠,西方现代城市理念得以进入中国,雕塑艺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城市雕塑之旅。但这个城市雕塑的旅途完全是由西方雕塑的学用为开端的。清末以降,中国雕塑传统突然地断裂,虽然存在着某些石雕及佛像制作手艺的传承,但作为一种文化的雕塑传统已然丧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