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目的
之所以选择城市雕塑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出发点有三:
1.时效性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规划”、“景观设计”已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的案头书刊上最热门的词汇,而艺术品在城市建设中的介入是每个城市规划中必须涉及的问题。20世纪初西方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第一项就是如何将“城市艺术”(Civil Art)纳入城市规划当中。但由于“决策者的集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和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城市美化运动”在1909年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为科学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12]百年之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美化运动”这个“幽灵”(俞孔坚先生语)又游荡到了中国,于是中国遍地都是西洋风,伪巴洛克、伪古典盛行一时,中国城市规划决策者好像打开了西方贵族世界的理想大门,盲目的攀比风在各大中小城市里像瘟疫一样流行,以致国务院于2002年13号文件明确指出,这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城市规划建设的无序状态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置上尤为突出——太多的不锈钢“符号”怪物支撑在城市最显目的中央节点上,太多的千篇一律的步行街雕塑,太多的产品化的雕塑艺术公司,太多的大而无当的巨型雕塑……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也无法逾越。而现阶段,所谓城市公共艺术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城市雕塑的问题上。从1986年始关于城市雕塑危机问题的大讨论,到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关于伪劣城市雕塑拆建问题的争执,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就此问题已经大费口舌,[13]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城市雕塑的讨论大多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城市雕塑理论领域又回到了对形式语言及设计手法等的技术层面的阐释上,更令人难堪的是,充斥坊间的雕塑专业书籍仍然是国内外城市雕塑图片的简单罗列。如果说建设者的失误归咎于决断力的失衡,那么作为指导力量的理论界,城市雕塑理论的缺乏足以让有良知的艺术理论工作者如坐针毡。
2.历史性目的(www.xing528.com)
城市雕塑圈定的语义范畴对应的应该是城市文明。城市雕塑有着悠久的由西方城市公共空间铺垫出的传统,古希腊的公共广场为城市雕塑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母土。中国历代的王权政治及小农意识从根本上约束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作为小农经济深入骨髓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文明始终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在演进。就城市雕塑语义及对应的历史材料看来,中国并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但是没有传统的历史进程也可以解读为一种传统,因为它必定拥有一个可以解读的历史语境。城市雕塑其事实的存在,作为西方社会公共领域的造型艺术产物,早在20世纪初已随着殖民者的占领大大方方地在中国落地生根。从新中国成立“祖国江山一片红”到处大兴纪念碑、领袖像到1978年中国美协的筹备小组雕塑工作会议关于公共场所设立雕塑的讨论,从改革开放到处是不锈钢科技符号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新区里扭曲矫情的钢铁造型,中国城市雕塑一直与历史合拍,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一方面,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在对于历史解读过程中也许我们可能找寻出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地域中建设城市雕塑的启发性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说,可能也唯有如此才能为今后的城市雕塑创作提供属于本民族的历史文脉依据。
3.前瞻性目的
在当下的历史维度中,毋庸讳言,西方的生活模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正在大同,当然是西方文化在强悍的经济大棒下对全世界民族文化摧枯拉朽。东方学者在急急地寻根,想在被西方文化大潮淹没的危难时刻喊出最后一声母语。所以此时此刻,如火如荼的中国城市建设大潮中,我们怎能忽视作为“石头的历史”、“城市眼睛”、“城市地标”的城市雕塑对国民民族自尊心的影响力?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在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上曾指出:“一个城市建设的成就,当然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状况不仅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同时能够给予经济建设以巨大影响。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屹立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浮雕,不分季节、不分昼夜,默默地放射着艺术的光华。它既可以歌颂革命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政治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革命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14]
作为中国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和教育性价值,笔者将其纳入研究的前瞻性的目的中。因为无论是纯粹的艺术创作还是功能性的艺术活动,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民族自尊和民族自强都是一个应该重新确立的前瞻性话题。如何创作出中国方式的城市雕塑作品,将是笔者着力讨论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