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中国建筑飞檐翘角之谜

揭秘中国建筑飞檐翘角之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建筑的这种不同寻常的线条形成的奇特美感,一直是建筑学家十分感兴趣问题,由于在古代献中根本没有记载它形成的原因和直接作用,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观点之间互相争鸣,因此这个问题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屋顶之谜。为了避免雨水侵袭屋身,屋顶的四周屋檐伸出较远,从而形成屋檐两头起翘的曲线。如学者刘天华认为李约瑟从功能上分析中国屋面之谜是十分正确的。

揭秘中国建筑飞檐翘角之谜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房屋顶不但体形高大而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种曲线型屋顶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硕大的屋顶,经过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那么沉重和笨拙,有了飞动轻快的感觉

喜欢中国古建筑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外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圆形或洋葱形的穹窿顶,或者屋顶坡度很陡的尖塔形,在中国古建筑是看不到的。中外建筑风神情调上的差异在屋顶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由三个基本要素—台基、柱梁、屋顶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层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5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与西方向上凸起的屋顶相反,我国古建筑的这些屋顶常常是微微向上反曲,形成十分柔和、流畅的凹曲线,而在屋檐的相交处时常突然地翘得很高,形成造型很特殊的屋角和飞檐。

古代建筑的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有时可以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一般的也要超过三分之一。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的曲线十分自然,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整个屋顶巨大的体量和凹曲线的柔和,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我国古代建筑中这种别致的飞檐翘角和反曲的屋面,成为东方建筑一个强烈的个性,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别树一帜,独放异彩。

自古以来,先人们都特别重视屋顶在建筑中的作用,不过原始时期可能更多地从遮风避雨的角度来考虑的,后来渐渐地从漂亮好看的角度来要求屋顶建得更为中看一点。古代建筑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屋顶将整个房子压得抬不起头来,而且屋顶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所占的分量很大,所以人们一直在想如何使屋顶能有飞起来的感觉。《诗经》里有首诗说:“筑室百堵,……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翬斯飞。”意思是说要让屋顶建成凌利的箭头,将屋面比作要振翅欲飞的大鸟的双翼。

到了汉代以后,估计建造的屋顶都有了向上轻快飞动的曲线了。班固《西都赋》说写到长安的宫殿,是“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三国曹魏的韦诞的《景福殿赋》中,有“伏应龙于反宇”句,就是说屋顶做得像条龙在反曲向天。至于杜牧在《阿房宫赋》把秦朝的建筑想像成“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实际上是唐朝建筑的真实写照,使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宫殿建筑是飞檐翘角,层层叠叠,气势十分宏伟。宋代以后,我国屋顶曲线发展到成熟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这种审美传统一直影响到明清。有专家认为,综观古代追求曲线的几个阶段的特点,汉魏是古拙,唐朝是遒劲,两宋是舒展,明清是严谨。

古建筑的飞檐翘角

而且我们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常有很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如硬山出檐较短,山墙处不出挑,常以砖墙封山,多用于北方民居或次要小型公建。悬山挑出较多,有遮阳防雨之用,故南方民居多用。这两种坡顶形式简单节制、拙朴温厚,曲线表现比较自然。歇山从形式上看,它是庑殿与悬山的结合,屋脊处的变化使其复杂、工巧,体现了灵秀俊雅之气、富贵有余之度。庑殿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最美之处是它的轮廓,夕阳西下之时,昏灰色天穹一角,落日余辉映出庑殿的剪影,四阿顶从容不迫地充当构图的主角。这些屋顶,无论是单个屋顶或是屋顶群,都充分展示了中国艺术线构图的成就,体现出了一种建筑的流动感。

中国古建的屋顶为什么是曲线型的,而不是直的?古建筑的这种不同寻常的线条形成的奇特美感,一直是建筑学家十分感兴趣问题,由于在古代献中根本没有记载它形成的原因和直接作用,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观点之间互相争鸣,因此这个问题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屋顶之谜。(www.xing528.com)

第一个探讨这个问题的是一个日本的建筑史学者,叫伊东忠太,他一次又一次地到中国来考察,试图解开个这个谜案。他认为中国建筑之所以安排反曲线可能有几种成因。一是受了帐幕的影响。他说汉民族在古代中亚细来或塞北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住的是帐篷,到了后来成了农业民族定居后,造房子时就仿照帐幕形式盖屋顶,将四只角轻轻吊起,让中间微微下垂。二是构造影响。他认为凹形屋面是主次房屋合并建造的结果。中国人讲究主次分明,一般主屋跨度较大,屋顶陡险,而次屋较窄,屋顶就比较平缓,二者结合到一个屋顶上,就形成了这种陡下平的凹曲线。三是受了生物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屋顶的形状是受了喜马拉雅杉,即雪松的枝条下垂形状的启示。

尽管伊东忠太的这些观点我们并不能认可,但他开始的讨论引导了后人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因此他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和影响还是较深刻的。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中着重于这种反曲线屋顶的功能分析。他指出,中国向上起的檐口显然是想尽可能多地容纳一些冬阳和减少夏日的实际作用。由于中国地处北温带,出檐深对冬日并无阻碍,而到了夏天则大有好处。檐口反曲向上,可以保持上部屋顶的坡度,而同时可以使沿屋面流下的雨雪抛得更远,以保护木构架建筑的安全。

此后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解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有人认为是结构上的原因。为了避免雨水侵袭屋身,屋顶的四周屋檐伸出较远,从而形成屋檐两头起翘的曲线。有人提出是建造上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便于采光和排水。屋顶有如车篷,所以仿照车篷将屋顶做成曲面,可以使屋身多采纳光线,也便于从屋内张目远视,倾斜的屋面可以使雨水排得更远。另有人认为是由于房屋重檐的出现与发展而形成曲面屋顶。

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心理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如学者刘天华认为李约瑟从功能上分析中国屋面之谜是十分正确的。他认为这种屋顶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其实与心理——文化机制的作用有关。凡是奇异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有关,这种审美趣味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点点形成,并逐渐积淀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凹曲面的屋顶,屋角的起翘,或许一开始是由于结构上和使用上的需要,是为了弥补某些技术上的不足,但后来渐渐有了一种观念上、精神上的寓意。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法则,是反曲形的屋顶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巨大的建筑是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动感,使向下的建筑有了一种向上腾飞的动势,两者相结合,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以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

另有学者认为,屋顶反曲线的排水功能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实际经验中,人们从没有看到雨水沿着古建筑的曲线屋顶下落时过了屋檐还会横向飞一段,最后呈抛物线状落下的情况,一些人的“吐水疾而溜远”的解释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至少并不是非曲线形才能满足排水要求的。出于功能或者出于技术的原因通常解决方法会不止一个,而在多种解决方法之间如何选择,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了。他强调曲线形本身是一种文化心理的投射,内凹曲线屋顶给人一种松弛的、不紧张受力的感受。与中国文化强调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关系。直线斜屋顶和斜撑在中国建筑历史上不是没有被采用过,而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审美趣味的原因没有被选择为主流,最终被淘汰。

一些学者强调,一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材料、结构方式、建造技术、功能要求、审美趣味等条件,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实践才会产生出一种较固定的形态。笔者同意这种观点,飞檐翘角这一奇特的建筑艺术,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反复抉择后的一种认同,因此用单一方式来解释这种建筑形态显然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