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被后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今日所见到的是明代长城,东起辽宁省鸭绿江畔的丹东市虎山,西迄甘肃嘉峪关,横贯北方9个省,不包括复线全长6350公里。长城上筑有垛口、女墙、瞭望洞、射眼,每隔30至100米有一凸出墙外的敌台,空心敌台下层可藏兵储粮。山岭最高处筑烽火台,白天焚烟,夜间举火,台台相传,可直接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要害的地方筑墙数道至十几道,纵深设防。楼台视野开阔,遥相呼应,箭弩的有效射程之内任何人也攻不上来。
长城按建筑材料分成东西两部分。陕西榆林以东,大部分为大青砖、条石夹土夯筑,榆林以西多以黄土夯筑。
长城的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拿修筑长城的砖石来说,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要环绕地球三四周。这还只是按一次修筑来算的,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因而以工程的艰巨浩大,肯定要居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了。
气势磅礴而坚固雄伟的长城,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即使从秦始皇修长城算起,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长城依然充满了生命力。
关于长城,后人有很多问题需要弄清。
秦始皇以前是否有长城?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军事性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应该源自于古代防御性的城池。从现有记载来看,城池的修筑可能起源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传说时期的氏族,壕沟城堡等类型的防御性工程设施,已经产生。到了东周,修筑防御性城池掀起了一个高潮。各大国的卿大夫等,也纷纷在自己的采邑构筑城池,于是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增筑城池的高潮。
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这时正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这些国家经常发生冲突,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边界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修筑的很长,与一般城市的围墙不尽相同,呈线形状态,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长城,也有的叫长垣。
万里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修筑的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专家在哪个国家最早修长城的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齐国长城修筑最早,关于齐长城的最早记载,见于《管子·轻重篇》:“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另一些人认为楚国长城修筑最早,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书中记载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率诸侯国伐楚,楚使屈完对齐桓公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楚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656年。
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燕、赵、秦、魏、韩各国相继修筑互防的长城。另外,在我国北部地区的燕、赵、秦等国,在北方修筑了防止东胡、匈奴南下的长城。后来,秦始皇又在这三国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修筑,便形成秦始皇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怎样的?修筑长城的将领是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对匈奴的几次战争迫使匈奴放弃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在匈奴向北退却后,就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进行重新修缮和增筑,使其连接一起,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秦国长城与三国长城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有些地段直接利用了三国的古长城,那些未利用的部分又加以缮治,成了第二道防线。但秦长城远非三国旧长城可比,当时新增建筑部分就相当于原来三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动用了约50万劳动力,历时5年才完成这项工程。秦国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从此,这一世界上古代最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雄峙在我国北部土地上。(www.xing528.com)
秦朝著名将领蒙恬是负责万里长城建筑施工的实际负责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家世代为秦国将军,在兼并战争中屡建战功。蒙恬最后却惨死在秦二世、赵高等人的阴谋陷害之中。
秦朝以后,有哪几个朝代修筑了长城?
汉朝建立后,与匈奴的矛盾加剧起来。汉武帝连续发动4次大的战役,远出长城之外2000余里,大破匈奴军。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汉武帝又下达了在阴山以北修筑长城的命令。汉朝除了把秦始皇万里长城加以修缮利用外,还新修筑了东起甘肃兰州黄河北岸,西达新疆罗布泊楼兰附近的河西长城,以及东起内蒙古化德县,西止甘肃金塔县的漠南长城。汉朝新长城与秦代旧长城联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分布地域最广、跨度最大的总长度达1万公里的汉代长城。
到了北朝,北方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北魏为了防御柔然及契丹诸部的骚扰,先后修建了北、南两道长城。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认为北长城始建于423年,西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东至辽宁台安的辽河西岸;南长城建于446年,东起于北京八达岭,西止于偏关黄河东岸。此后的东魏也先后两次修筑了长城。
到了隋朝,为了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民族的骚扰,隋文帝、隋炀帝于581年至608年的27年里曾先后7次征发大批劳力修筑长城。
金朝占踞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后,和南宋、西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为巩固后方,防止蒙古族的袭击,在北部边防开始了军事设防,在重要隘口构筑一些边堡和边城。
今天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长城,是明代长城。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和东北的女真族,明王朝在统治的27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和经营长城防御体系,据史载有50余次。明长城修筑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明前期主要是对长城进行修缮,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明中叶开始了长城的大规模兴筑,完成了明长城九镇防御体系的全部工程建设。明后期开始了长城的重建改线。重修了辽东边墙,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用砖石结构建成,加强了防御。最后我们看到的明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横跨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7300公里,建造规模之大,功能之完善,是汉代以后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为什么八达岭被称为“北门锁钥”?
北京北面的西山和军都山相交处有一条关沟,全长18.5公里,这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一条通道。这条沟里共设有四重关口中,第一重关是南口中,第二重关是居庸关,第三重关是上关,第四重关是八达岭,因在关沟之外,所以又称北口中。四关中以八达岭和居庸关最为重要。
南口是关沟的入口处,旧关城物城墙早已破败。从南口进入关沟后,两侧山峦重叠,这就是著名的居庸关。
“居庸”来源,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一些专家认为此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居其一。”说明当时居庸塞在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在派遣蒙恬北筑长城,“徙居庸徒”于此,因而得名。就是说,此地因居住过修筑长城的劳力,才有了这一名称。也有人认为居庸一名的形成,当与历史上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的氏族部落有关,这儿曾经居住过古代的屠氏部落与山戎族。由于年代久远,诸多氏族杂居,加之同音异字流传,此地便有了“居庸山”,后来又有了“居庸塞”。因此居庸之关塞,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考查的居庸关修长城是从北魏开始的,此后北齐又把长城从这里修到了山海关。今天的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是明朝重修的。
作为第三道关的上关早已被废弃。八达岭是关沟的门户。这里南面通向南口、昌平、北京,北面通向延庆、永宁,西面通沙城、宣化、张家口,可谓四通八达,因而得名。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便是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长城纵横交错,军都山脉跌宕起伏,构成了“层层设防,寸土设障,步步为营”的纵深防御体系。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想经八达岭南下,兵临关下,几十万大军冒死冲杀,然而久攻不下。后奔袭八达岭南五公里的石峡关,才趁隙破关直入,兵临北京城下。八达岭关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两边各有关门一座,东门题“居庸关镇”,西门题“北门锁钥”,表示其地势的险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