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东京城门与中国建筑之谜

宋代东京城门与中国建筑之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城有3道城墙,筑有几十个城门。东京还有6个水门,设立了拐子城进行防御。北宋首都东京的城市建筑一变前代风格,比较特别,城分三重,有外城、里城和宫城。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示意图不过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城门在宋代的史料记载中大都另有名字,而且用得更多。东京的第二重城为里城。东京的城门为“过梁式”木结构门洞,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城门,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宋代东京城门与中国建筑之谜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城有3道城墙,筑有几十个城门。外城的城墙除四面4个正门外,还修筑了3道瓮城,而且门口是“屈曲开门”。东京还有6个水门,设立了拐子城进行防御。为什么东京的城门要这样复杂呢?

北宋首都东京的城市建筑一变前代风格,比较特别,城分三重,有外城、里城和宫城。这三重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城门建筑。

最外面的是外城,也叫罗城,后周世宗时发工匠十万兴修的。到了北宋,因为感到外城的重要性,又多次重修。外城的城门有12个,其中南面3门,中间为南薰门,东为宣化门,西为安上门;东面有2门,南为朝阳门,北为含辉门;西面有3门,中为开远门,南为顺天门,北为金耀门;北面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景阳门、永泰门、通天门、安肃门。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示意图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城门在宋代的史料记载中大都另有名字,而且用得更多。这是什么原因?专家解释说,史料上常用的名称是俗名,这些俗称一般都含有交通地理的意义,反映出当时东京和附近州县及市镇的交通联系。如宣化门称陈州门,指从此门出发可到达陈州,如果从其他门走到陈州,就会走很多冤枉路了。又如含辉门叫新曹门,是通往曹州的;顺天门叫新郑门,是通往郑州的;朝阳门叫新宋门,是通往宋州的;安肃门叫卫州门,景阳门叫陈桥门等,门名都是这么得来的。

外城的四周挖有城壕,当时叫护龙河,河阔十余丈,两旁种植了许多杨柳树,河内是不准人通行的。到宋神宗时,用三年时间重修城墙,城周被扩展到了50多里,并且在城墙上造敌楼,城门口造瓮城。外城的位置大多与里城城门相对。

东京的第二重城为里城。里城最早修筑于唐代中期,是当时驻在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李勉修筑的,城周20多里。入宋以后略加增筑。内城共有10门,南面有3门,中间为朱雀门,东为保康门,西为崇明门;北墙3门,中为景龙门,东为安远门,西为天波门;东墙2门,南为丽景门,北为望春门;西墙也是2门,南为宜秋门,北为阊阖门。内城门也有俗名,如丽景门叫旧宋门,得名的原因与外城一样,也是通往宋州的门。因为内城造得早,所以称“旧”,新城造得晚,所以冠以“新”。从名字上一听就知内城的旧宋门(丽景),正对着外门的新宋门(朝阳)。这样内外相对的“新”、“旧”门还真不少,如旧曹门(望春)对着新曹门(含辉),旧郑门(宜秋)对着新郑门(顺天),旧酸枣门(景龙)对着新酸枣门(通天),旧封丘门(安远)对着新封丘门(永泰)。(www.xing528.com)

最里面的是皇城,也即宫城,原是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五代初年后梁在这里修了建昌宫,后晋时改称大宁宫,周世宗又加以扩建,北宋建都后宫城就设在这里。宋太祖上台后的第三年,扩大了皇城的东北隅,令有关部门按洛阳宫殿的尺寸进行扩建,这时的“皇居始壮丽矣”,范围达9里18步。宫城共有6门。其南面有3门,中为宣德门,东有左掖门,西为右掖门;东、西、北三面各1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拱宸门。这种宫城四面开门的格局和唐以前是完全不同的,其原因主要与宫城居中有关,这种形式此后对金中都、元大都及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都有很大影响。

东京的里外城城墙都是土筑的。后周时,曾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使用了畿内丁夫55000人进行“版筑”。几年以后,“以其土碱,取郑州虎牢关土筑之”。即使是皇城的城墙也是土筑的,直到宋真宗时才改为砖筑。

东京的城门为“过梁式”木结构门洞,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城门,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在外城的城墙上设敌楼,城之偏门加筑瓮城。瓮城原来只是在边地的城堡中设置,目的是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到这里连京城的城门也筑起了瓮城,说明情况开始有点不妙,开始重视东京防御了,免得到时一下子城被攻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到徽宗时,“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曾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瓮城设置后,入城时“先入瓮城,上设敌楼,次一瓮城有楼三间,次放入大城,下列三门,冠以大楼”。这里说的3层瓮城,且“屈曲开门”,意指即使攻进了第一道门,碰上的仍是第一重瓮城的城墙,要找到第二道门还得转到另一侧,这就为城上的守兵杀敌提供了绝好的射杀点。即使攻进了第二道门,第三道门也是如法炮制,所以要破坏这两重瓮城三层曲门的重关,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不是所有的城门都是如此结构,为给皇帝进出留下通畅的御道,东南西北的四个正门就是直进直出的,不再“屈曲开门”了。

汴河、蔡河等四条河流从东京城中流过,所以外城除城门外,还有6座水门。汴河在外城和里城的南部横穿而过,因而外城有水门2座,其门跨河,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原来两座水门都叫大通门,但很容易搞混,所以到了熙宁年间改名了,将西水门北岸改为宣泽,南岸称为大通;东水门北岸称为通津,南岸称为上善。蔡河在外城南部拐了两下,所以有水门2座,上流水门称广利门,下流水门叫普济门,边上没有门可通人行路。广济河在外城的北部斜穿而过,上流水门一分为二,一行水,一行人,后改这座水门为永顺门,下流水门只行水,当时叫善利门。汴河从东南方向进入东京城的水门位置最为重要,所以在这座水门外设有拐子城,夹岸百余丈,用来保卫水门。该门跨越河岸,窗、门都以精铁包裹,一到晚上,铁裹的闸门放下,封锁了水道,禁止任何船只和人员进入。

城墙、城门有3套,护城河也有3套,再加上水门,东京的城门的确十分复杂。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和当时的战事防御要求有关。史书上说宋太祖时,曾打算把城建成屈曲形状,金兵南下时容易攻破笔直的城墙,这说明筑城防御在当下十分重要。而城门既要让人进行通畅,又是进攻时敌方的突破口,所以自然是异乎异常的复杂了。就是当时的城墙,也是修筑得非常牢固讲究,完全是按严格的冷兵器防御体系修建的。如外城的城墙上,每百步设一个马面,极大地便利了军用物资能以很快的速度运上城头以及士兵的上下。

东京汴梁城的城墙和城门要符合两个作用,不仅要作为极为完善的防御体系,而且要为居民生活和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当时的建筑就是围绕着这样的目的而设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