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庄严雄伟,背靠巍峨山峰,面临开阔平原,漫山苍松翠柏,映衬着陵园的秀丽风光。登上陵前的平台,可眺望岿然的钟山和蜿蜒的秦淮河,将满园的景色尽收眼底。那么当年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陵?陵墓是谁设计的?孙中山的遗体还在墓室中吗?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落在南京东郊风景秀丽的紫金山南麓。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讨国事,途中肝病突发,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之后,选定紫金山东部的中茅峰南坡建陵。至1929年初,陵墓的主体工程先后落成。6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西郊碧云寺迎回南京安葬。
中山陵平面构图呈警钟形,象征着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争取民主自由,寓意十分深切。陵墓的建制,最前面是墓道,长323米,宽70米,分辟为三道。墓道南端入口处,建有一座面阔3间用花岗石建成的石牌坊,中门横楣之上,镶有一方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的石额。
越广场拾级而上就是陵门。陵门面阔5间,3拱门,正面中门上方镶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的石额。正门之后是碑亭,中立9米高的石碑一块,上刻有孙中山安葬日期。进入陵门,就是392级用花岗石和钢筋水泥铺筑的石阶。陡峭多级的石阶,展示出陵墓的雄伟气势。石阶尽头是陵墓最高处的大平台,也即祭堂、墓室之所在。祭堂用花岗石建造,面阔7间,进深5间,正面3拱门,门框上方大额枋上,自东至西用篆体分别雕刻着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的三个组成部分:民族、民权、民生。祭堂内部有黑色的大理石圆柱12根,四隐八显。四壁下部以黑色大理石作护壁,上部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祭堂中央供奉着孙中山坐像,用意大利白石雕琢而成。
墓室位于祭堂之后,是一圆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部用花岗石铺面。墓门的门框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四字。墓门凡二重,均铜制。墓室内部以白色大理石铺地,妃色人造石粉饰四壁。
然而,关于中山陵,有许多问题人们说法不一,也有一些问题人们知道甚少,历史之谜还需解开。
或许有人要问,中山陵为何要选址紫金山?孙中山诞生于广东中山县翠亨村,病逝于北京。他不葬于北京,也不葬回老家广东,偏偏要选在南京紫金山建陵,这是为什么?民国二年(1913),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几个月后,在内外反动势力的逼迫下,他辞卸了职务。一日,他和胡汉民等带了数人骑马前往明孝陵一带打猎散心,在今中山陵所在地休息时,他见此地前有方山遥距,秦淮在望,北有横卧的大山,真可谓迎山带水,气象雄伟。赞叹之余,他对卫队长郭汉章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在北京弥留之际,孙中山犹以归葬紫金山为嘱,对这里的山水风光一往情深。他对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他逝世后,在宋庆龄的参与下,人们便依照他的遗愿,选择了紫金山作为建造陵寝的地方。
根据资料,中山陵是从1925年4月开始筹备的,至1926年1月正式动工,历时3年,于1929年5月灵寝竣工。那么,中山陵是谁设计的?
1925年4月18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于是开始选址、圈地。当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国葬于紫金山后,于1925年4月23日正式登报公开向海内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并通过了《孙中山先生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当时应征设计踊跃,至9月,共有海内外40多种方案参选。9月27日,经评选,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获得了一等奖。(www.xing528.com)
吕彦直19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他设计中山陵时只有31岁,其设计不仅大气磅礴,庄严典雅,朴实坚固,而且与一般设计相比较,更能注重中西合璧,重视结构上的雄伟,使人会由衷产生景仰的感觉。如他将墓放在祭堂后,合乎中国传统皇陵的结构;在祭堂设计中用了不少花色玻璃,使缕缕阳光从窗中透入,这本是西方风格,但从形式和气魄来看,极符合孙中山之气概与精神。在整个陵墓的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吕彦直呕心沥血,尽心全力,最后积劳成疾。当建陵工程即将完工之际,1929年5月,他因病逝世,时年仅36岁。
孙中山的遗体是埋在中山陵吗?这个看来很奇怪的问题的确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范良是孙中山的贴身卫士,他曾参加过建造中山陵的工作,安葬时他抬过灵柩,安葬后他长期守卫在中山陵,对孙中山的整个丧葬过程是亲眼所见。1986年,时年已82岁的他向人们讲述了孙中山逝世前后和建陵下葬时的一些情况,为人们拂去了许多历史谜雾。
中山陵
范良说孙中山生前曾对自己的遗体与葬仪有过考虑。孙中山说:我一生仰慕列宁,希望死后能与列宁一样殡殓。关于自己的遗体,孙中山提出送至协和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棺材样式和葬仪等,他提出仿照列宁的殡殓办法,并任民众瞻仰遗容。孙中山死后,人们确是按照他的遗愿去做了。
孙中山的遗体一开始放在北京香山一口装满福尔马林的楠木棺材里,但由于当时技术局限,遗体与空气发生了接触,局部出现变质。按当时的医学水平,肯定已不能完好地保存,所以马上将遗体安放进了从美国进口的紫铜棺内,原来决定由苏联专门送来的水晶棺就等不及了,只好存放于北京香山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供人参观。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时,范良亲自参加将紫铜棺移置到中山陵墓室内的灵寝上。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列代帝王的陵墓完工下葬后,往往会树立一碑,概述陵主一生的功过,以抒发后人敬仰之情。尽管孙中山不是封建帝王,但他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出于对他的尊敬,对他的革命一生进行回顾也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在中山陵内,却寻觅不到墓志铭,是当时的人们压根没有想到要写墓志铭吗?
孙中山逝世后,孙中山治丧委员会考虑再三,认为唯有与孙中山交谊密切的章太炎能胜任此事,遂于1925年3月15日发出通函,正式请国学大师章太炎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铭。章太炎与孙中山交谊深厚,接受任务后,怀着对孙中山的敬意,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炼审慎的《祭孙公文》。然而章太炎的《祭孙公文》最后在修建中山陵的过程中并没有用上去,有人说主要是当时任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蒋介石决定不用的。原因何在?据说章太炎平日对蒋介石的为人就有所不满,蒋介石对章太炎恨之入骨。现在蒋介石提出章太炎写的墓志铭在许多方面并不适合对孙中山一生的概括,从道理上看也说得通。这样当陵寝落成后,中山陵碑亭建成,却唯独没有墓志铭,蒋介石用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墓志铭。章太炎得知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果真如此吗?很希望历史学家能够有个真实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