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棣开始,明朝14个皇帝中的13人在黄土山下建起了陵园。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12个陵墓左右分列在朱棣长陵的两面,显得肃穆幽雅。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一座陵墓。长陵的祾恩殿雄伟挺拔,所有木材全部是从西南地区运来的名贵楠木,这些木材是从哪里来的?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中央,永乐七年(1409)开始营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后埋葬在南京孝陵。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仅在位4年。朱允炆即位后,开始了“削藩”,引起诸王的恐惧和不满,他的四叔,当时守卫北平的燕王朱棣,遂打起“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南下。攻入南京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说他投火自焚,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大谜案。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后,于永乐四年(1406)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由于他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从称帝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永乐五年,皇后徐氏死,朱棣考虑再三,没有在南京建陵,却派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永乐七年(1409),官员们在现十三陵所处的黄土山下选中了这片陵区,朱棣决定亲自前去察看。这里确是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旧名康家庄楼子营,燕山山脉自西北高原迤逦而来,从东西北三面,排列成一个山环,群峰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形成了一个小盆地。山的向阳处是盆地底部的一片平原,十分开阔,风景绮丽。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滋润,泉水顺山而下,山清水秀。术士们夸张地东指指西点点,一会儿说这里是龙头,一会儿又说那里是龙尾,山间聚气藏仙,是龙虎蛇龟等灵瑞生长的地方,使朱棣听了十分高兴,立即降旨圈地80里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建陵,并派兵守护。一些人认为选在这里建陵,朱棣考虑的可能不单单是风景美好,更主要的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能守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
永乐皇帝的圈地筑陵圣旨下达后,黄土山周围近百余里成为禁区。不久,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墓——长陵开始动工,所用军士、民工约40余万。据《太宗永乐实录》记载,朱棣在生日时,在黄土山上饮酒作歌,百官上寿时为讨他欢喜,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听罢大喜,马上传旨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是明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明代帝王陵墓的典型代表。
长陵的陵寝建筑,由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中轴线上的神道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组成。陵区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距今已有450多年。这座石牌坊的结构为5间6柱11楼,阔为29米,约坊高的一倍多。6根大方柱柱脚表面浮雕云龙,上部加饰立雕卧兽。
明成祖长陵
过石牌坊往北2里多路,便是陵园的大门大宫门。门三洞,红墙黄瓦,是陵园的总门户,为祭陵的必经之道。两侧各竖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宫门东面一座小山,名叫蟒山,西边一座小山,名叫虎峪山,大宫门正居两山中。明成祖讲究风水,根据以前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遂认为蟒山象征青龙,虎峪山是为白虎,青龙、白虎为二位守门的将军,分列左右,守卫着陵寝的大门。因此,当年大宫门的位置,必是经过周密选择的。
进入大宫门,迎面有一座碑亭,重檐四出,碑亭四角旁的地面上有白石华表4座,上雕云龙。亭内树一大石碑,高约3丈余,专为明成祖朱棣所立,题名“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000余字,为仁宗朱高炽撰写。
自碑亭往前,在神道两旁800米的距离内置有石兽、石人等石雕。计有狮子4只,獬豸4只、石象4只、麒麟4只、石马4只,都是2立2蹲。接着是4武臣、4文臣、4勋臣,俱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组石雕体积庞大,姿态生动,为整块石材雕成,均为明代早期的作品。
石像的后面是结构奇特的“棂星门”,也叫“龙凤门”。门分3道,因为门上装饰了火焰宝珠,故俗称为火烧门。再往北,沿神道穿过温榆河7孔石桥,弯弯曲曲便可直达长陵。7公里长的神道名义上虽属长陵,但当明朝其他陵墓在长陵两侧相继建立起来以后,都与这条神道相通,成为诸陵所共有,这也是十三陵的特点之一。(www.xing528.com)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工程浩大的玄宫建成,朱棣把死了数年的皇后徐氏尸骨由南京迁葬长陵,成了十三陵中第一个埋葬者。宣德二年(1427)三月,陵园殿宇工程大体告竣,前后用了18年时间。
明成祖朱棣死后是否葬入了长陵?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明成祖晚年多病,却喜欢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也不管劳民伤财,一次次地率师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65岁。由于事情来得突然,随征的大臣们恐怕传扬出去朝廷中会发生变故,于是搜集军中锡器铸成一口棺材,将他的尸体秘密装殓起来,每天还是照常送上饮食,不知情的大臣仍然一如既往地上奏。据说为防泄密,铸棺材的铜匠全部被杀。回到北京附近,才派人密报太子。从死到棺材运进北京,相隔了25天。
如此一来,后世遂有了种种猜测。有人怀疑朱棣的遗体并未运到北京,北京的长陵只是一座衣冠冢。还有些人恼恨朱棣杀人夺位,说朱棣在打猎时被狗熊咬死,遗体被吃掉了。为了说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他们引用了明朝人区大相的诗作为论据:“文皇(朱棣)鼎成后,此地葬衣冠。”不过仔细地分析区大相的诗,马上可以知道上述观点是断章取义,因为他后面还有一句:“日月神宫秘,山河帝寝安。”可知这里的衣冠是代指遗体,不存在衣冠冢的意思。
一般认为朱棣确是葬在长陵玄宫中。根据史书,皇太子朱高炽听到父亲的死讯,马上派皇太孙朱瞻基到开平迎接。先是将尸体安放在仁智殿,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又举行了十分繁琐而隆重的葬礼。这天朱高炽领着后妃、皇子和大臣们,身着孝服,行“辞奠”礼。第二天将棺椁抬到午门,行“遣奠”礼,再抬到端门,皇太子捧着白绢到太庙行“辞祖”礼,然后出德胜门直往天寿山长陵。沿途设置了不少祭坛。到长陵后,先放在享殿中行“安神”礼,下葬前还要行“迁奠”礼,到地宫门外还要行“赠”礼。如此,朱棣葬在长陵是千真万确的。
长陵的地面形制,仿照明太祖孝陵,平面是前方后圆形状。
在十三陵神道尽头,过汉白玉石七孔大桥,就是长陵寝宫的大门——祾恩门。祾恩门系天门的意思,进入此门即称升入天堂。皇帝就是天子,死后要升入天堂,所以自祾恩门开始,这儿就是明成祖的天堂了。
进入祾恩门,就能见到院内北面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十分相似。落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恩一词,是祭陵感恩而受福的意思。它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仿照明皇宫金銮殿修建,规模极大,等级至高。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明柱承托殿顶。中央的四根楠木直径达1.17米,自根至顶为独木构成,最高的达12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木构件,也都是楠木制作,因而人们称该殿为楠木大殿。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精美绝伦。大殿坐落在3层汉白玉丹陛的台基上,台基高3.2米,每层均有勾栏围绕,显得庄重森严。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深沉、肃穆,使谒陵人员一走进门内即有诚惶诚恐的感觉。门内是陵园的第三进院落。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棂星门及石供案、明楼。明楼内竖一石碑,交龙方趺,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至此,人们禁不住疑窦丛生,明朝原有太祖了,怎么又会出现一个成祖呢?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朝代,往往只有尊称开国者为祖,其他都是宗。朱棣死后,按当时的昭穆制度,他被追为太宗。明世宗嘉靖皇帝上台后,为了表示尊重皇祖,认为创建国家的是太祖,而使国家得到巩固的是太宗朱棣,他称祖是完全合适的,于是决定将太宗改为成祖。当时明楼中已有石碑刻着“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世宗决定将上面的文字改过来,他又不想破坏旧碑,就用木头刻了“成祖”二字嵌在石碑上。万历三十二年(1604),长陵遭雷击,明楼中的石碑被击坏。当时大学沈一贯对神宗说,当初世宗改了成祖碑却没有立新碑,祖宗生气了,所以雷神发怒,这是天意,是让我们更新。因此在这一年对明楼中的石碑重新镌刻。
明楼的后面,是圆形的宝城。宝城方圆1000余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像一座封闭的城堡。宝城之内为高大的封土陵冢,其下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宝城的前部,沿中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方城高12.95米,下设“T”形券洞。玄宫的内部情况,在没有正式发掘之前,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是否与定陵地宫相类似,仍有待于专业人员的探索。
成祖葬入地宫时,曾用16个妃子殉葬。16个妃子是否都葬入了地宫?答案是否定的。明代规定妃子是不能与帝王同穴的。16个妃子自尽后,在长陵东南和西南约四五里的地方修了东西二井,即直上直下的墓坑。二井原有重门三道、殿三间,两廊庑各三间,外有围墙环绕,今已湮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