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之谜:颐和园布局揭秘

中国建筑之谜:颐和园布局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颐和园的布局是精心设计的,符合了人们的哲学审美观与欣赏习惯。颐和园的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一些建筑专家从颐和园的总体布局上分析,认为它充分利用那里原有的万寿山、昆明湖与周围平旷村野及远山的自然景观,建殿筑阁,围湖叠桥。颐和园是清王朝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因此,人们对这座皇家园林中的布局就特别的慎重,也特别的用心。

中国建筑之谜:颐和园布局揭秘

颐和园的布局是精心设计的,符合了人们的哲学审美观与欣赏习惯。它的楼台亭阁,湖山溪塘,看似无意,实为精心。有人认为昆明湖形状是雷廷昌特别设计成寿桃形状的,加上龟状的湖中小岛和龟颈的17孔桥,长寿的含义就表达了出来。这是真的吗?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一些人认为处在颐和园中,会有一种“宛如画中游,身赴蓬莱境”的美感溢怀。因为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构造精巧,匠心独运,符合了人们的哲学审美观与欣赏习惯。它的楼台亭阁,湖山溪塘,看似无意偶成,实为精心布巧,令人在不知不觉中,游兴大增,心旷神怡。那么颐和园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一些建筑专家从颐和园的总体布局上分析,认为它充分利用那里原有的万寿山、昆明湖与周围平旷村野及远山的自然景观,建殿筑阁,围湖叠桥。整个园林风格强调“自然浑成,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如,松柏掩映的万寿山,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加之远处逶迤可见的西山,以及近前的村野阡陌……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多么像一幅从容铺展的山水画

颐和园的园区建筑布局,可以说是疏密得体,抑扬结合,很能适合人求奇喜变、有起有伏的欣赏心理。当你进入颐和园东宫门后,迎面看到的是殿宇巍峨、金碧辉煌的仁寿殿。紧邻靠北处,则是乐寿堂等庭院生活区。这里建筑紧凑,摆设饰物极多,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沉闷压抑之感。但你于不经意间来到邀月门后,刚步入长廊,就会被突现的阔大昆明湖景色所惊异,顿有一种豁达辽阔的心境。这种先抑后扬、先紧后松的建园布局,就是洞悉哲学“收与放”、“疏与密”辩证关系后,而欲追求的引导游人跌宕欣赏的效果。

颐和园的万寿山建筑群很有特色,如佛香阁、排云殿等建筑高大、壮观。它们是整个颐和园景区的中心点,是人们进园后的视线聚焦处。若没有它们的宏伟、高大、辉煌,整个颐和园就会因为没有重心、中心点而平淡无味。它们俯视的昆明湖景观,追求的则是碧波万顷、水天浩渺的意境,是清淡与空旷。不如此,就衬托不出万寿山的厚实、凝重;不如此,颐和园就失去了灵性,失去了秀美。所以,昆明湖中的南湖岛建筑多为平缓的庙堂及水坞。这一重一轻,一浓一淡,足以使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可以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颐和园

颐和园中的后山区建筑与前山的花团锦簇建筑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只点缀成“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苏州街与玲珑小巧的谐趣园。这里强调的是静謐,渲染的是与前山区“热闹”的反差。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一冷一热的比较,来传递出园林建筑大师们给游者的建筑韵味。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颐和园里隐藏着古建筑的许多机密。比如从颐和园的上空往下看,昆明湖就像一个寿桃,万寿山像一只展翅的蝙蝠,17孔桥像一只长长的龟颈。那么这些精妙的设计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种巧合?(www.xing528.com)

一种观点认为,当年修建颐和园是为了给慈禧祝寿,所以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当时颐和园的设计者是由清代著名宫廷设计师“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他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任务。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17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17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有专家根据有关部门拍摄的照片,发现昆明湖确实酷似一只寿桃,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而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成了蝙蝠的身躯。

不过这只寿桃要倒过来看,因为当时在设计这个图形时,慈禧只有登临万寿山峰顶的佛香阁,才能看到寿桃的一个大概轮廓。由于视线被其他建筑物遮挡,她站在万寿山上时,蝙蝠的设计也只能看到脑袋和两只爪子,而不能看到蝙蝠的整个形状。

雷家后人雷章宝从小就听到家里人讲述雷廷昌设计颐和园的事迹,他描述说,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皇帝为其母皇太后庆祝60大寿,要求重新修建园林,命雷廷昌负责修建。但皇上要求在园子里体现“福、禄、寿”三个字,要设计出让皇上满意的效果图可不是那么简单,他正在为设计形状发愁时,一位老者突然造访。好客的雷家邀请老者住了一宿,当老者次日离开时,从兜里拿出一个寿桃,放在了桌子上。这时候,突然有只蝙蝠恰好落在寿桃旁边,在桌子周围上下飞翔,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雷廷昌的思考。雷廷昌一拍脑门,回屋铺开图纸,写下“桃山水泊,仙蝠捧寿”八个字,就把昆明湖设计成了一个寿桃形状,万寿山设计成了一只蝙蝠。

也有人认为,这毕竟是家族里的有趣传说,真正的考证要有文字记载和图纸上的真实记录。“样式雷”家族的底图和烫样,90%以上都收藏在国家图书、博物馆,至于这些设计到底有没有档案和底图记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核实后才能确切地了解清楚。

当然,巧妙的营造山水系,设置亭台楼阁,使之蕴涵某种吉祥寓意,是古代园林建设中常用的手法,颐和园的“福山寿海”或许的确是设计者精心巧妙的安排。颐和园是清王朝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因此,人们对这座皇家园林中的布局就特别的慎重,也特别的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