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的圆明园,是由清代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它与紫禁城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称为“御园”。
圆明园是怎样修建的?
北京西北郊一带,从明代以来,一直有山、泉、湖、沼之胜,是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并不习惯于北京的炎夏气候,曾有择地兴建避暑宫城的拟议。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盈,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帝王们开始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
今天圆明园地区在明代有武清侯李伟建造的清华园。著名画家、书法家米万钟也在这里造了勺园。康熙就在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雍正做皇太子时,康熙将畅春园西南的一块土地赐给他建园,并定名“圆明”。他还写了匾额悬挂在圆明园大殿门上。雍正继位以后也写了块匾额悬于大宫门上。“圆明”二字寓意深远,按照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所谓“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意思是教育后代皇帝要自我修养,修养到所谓完美无缺的地步,达到博大精深,邃密周纯的圣贤人那种如日中天的、最高的思想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圆”。至于“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一语,则是指皇帝的政绩要明澈,恩惠广泛施于民众,这才是聪明而有智慧的表现,“明”,就是皇帝为政要贤明,善于体察民情,才能成为完美无缺的、英明的统治者。雍正对这两句玄妙之语当然是十分明白的,所以他说:“皇祖名园本义以自儆,贻训后人之意尤深切。”
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形成了28景,这样就可以“避喧听政”。乾隆做皇太子时,雍正让他居住在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作为习文读书的地方。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移居圆明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这次扩建没有拓展圆明园的地盘,但调整了园林景观,增加了新的建筑群组。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在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修建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建成了绮春园30景,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从总的来看,乾、嘉两朝是圆明园的全盛时期,乾隆很高兴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成就,说圆明园是“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道光朝,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建成后的圆明园大致可分为5个重要的景区。一为宫区,有朝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等;二为后湖区;三为西峰秀色、问乐园、坐石临流等景区。福海为第四区,中心为蓬岛瑶台,福海周围建有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南屏晚钟、别有洞天、平湖秋月等景点共10多处。关帝庙、清旷楼、紫碧山房等为第五个景区。
圆明园是由哪些人修建的?长久以来,人们只是惊叹于圆明园的艺术美,却从来没有人知道是哪些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伟大的园林建筑。
2001年,人们在修建北京四环路时,施工单位在双桥关帝庙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身高127厘米,宽58厘米,厚16厘米。据碑文记载,此碑立于同治八年(1869)九月十三日,主要记载了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及园外鲁班殿被英法联军烧毁的情况。同时,碑上还刻有40多位圆明园修建者的姓名。
一些专家对石碑研究后认为,这块石碑对圆明园的历史研究来说是件大事。以前人们只知道圆明园的设计者,如西洋楼的设计者是意大利人郎世宁,但那些砌起一砖一瓦、雕刻出每一个线条的能工巧匠们的名字,史料上却从没有记载。石碑发现填补了圆明园历史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使后人第一次知道了圆明园修建者的真实姓名。考古专家分析,这块碑应是这些参加过圆明园建设的工匠们的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先人而集资修建的。在清代的京城附近,由于修造的建筑特别多,所以民间出现了类似承包队的一个独特的组织——营造场。在清代最为鼎盛的康雍乾时期,建造了如“三山五园”等许多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筑,这些大工程促成了营造场的出现。在清代,海淀区有许多营造场,专门承建皇家园林工程,上述40多名工人,应该说是营造场派往圆明园工地的员工。(www.xing528.com)
经过几代皇帝修建的圆明园的布局和建筑有哪些特点呢?
作为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圆明园中水的处理十分有特色,它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9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的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
圆明园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6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他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3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1768),仿照江宁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
圆明三园共有100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100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1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当时有个法国传教士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圆明园建筑虽然有西方建筑形式引入,但仍不失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它吸取了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点,建筑形式上有所创新,园内各组建筑可分为许多单体,有三间、五间,或出廊,或工字形或乙字形,式样繁多,变化多端。园内的木构建筑多不用斗栱与琉璃瓦,而大多是青瓦、卷棚顶,显得比较素雅。内部装修较之宫殿更为精致。嘉庆二十二年(1817)园中接秀山房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200余扇及宝架等,俱用扬州的产品。嘉庆时装修如此豪华,乾隆时也可以想见。以装修取胜,是圆明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9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
为了追求各种乐趣,在长春园北部还引进了一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10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总体而言,圆明园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