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是旧时的燕京八景之一,说的是卢沟桥早晨的月色分外妩媚清亮。七七卢沟桥事变,更使这座古石拱桥闻名中外。那么卢沟桥是如何建成的?桥栏杆上的石狮子真的数不清吗?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是一座跨永定河的联拱石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明昌三年(1192)。
卢沟桥是怎样建成的?
很早以前,卢沟桥一带就是燕蓟地区的交通要冲。当时的人们沿着太行山东麓前往华北平原,都要渡过水势汹涌的卢沟河上的卢沟渡。《新唐书》中已出现了卢沟桥的名字,想必当时觉得渡船毕竟没有从桥梁上过河来得方便。北宋末年的《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记录到当时的渡口情况:“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梁。”说明当时的卢沟桥是河水枯竭时造的小型木桥,水大的时候就用浮桥。
金代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以后,将中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卢沟渡的交通重要性更加突显。金世宗在位时,决定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据《金史·河渠志》的记载,大定二十八年五月世宗下令建桥,但还没开建世宗就死了。继位的章宗在第二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急湍,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桥建成,敕命为广利桥。金人赵秉文《卢沟诗》曰:“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又有诗人曰:“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卢沟桥成了南北往来的重要咽喉。
不过此后历代并没有将桥称为广利桥,而仍叫卢沟桥,也有的叫芦沟桥。那么这两种叫法到底何种为确?
一些专家认为,卢沟桥,因其桥下之“长沟流水”称“卢沟”而得名。卢沟为名的原因有二,一是卢沟经卢师山和卢师台得名。《顺天府志》上有记录称,“迳卢师山西自是水名卢沟”,“卢沟者以迳卢师台故也”。《清史稿·河渠志》也说:“经卢师台下,始名卢沟河。”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河水本身。卢沟河又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因夹上游泥沙而下,水流浑浊,又叫小黄河、黑水河。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里对北京附近的“卢沟”解释说:“以其黑,故曰‘卢沟’。燕人谓黑为卢。”而且后一种讲法可能更加正确。在辽金时期,辽人和宋人的笔记中已发现有卢沟河、泸沟河或黑水河的记载。从辽代开始,这条后来被称“卢沟”的河水,因水土保持出现问题,河水日渐浑浊,含沙量剧增。到金代,《金史·河渠志》说卢沟河“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于是这条曾经的清泉河、桑干河,因水质浑黑,且河床淤塞,河道变化不定——“意左趋左,意右趋右”,卢沟河,无定河等名成为它最常用的名字。清代的《宸垣识略》也记载:“卢沟河旧自宛平县东,经大兴县南,至东安、武清入白河,即桑干河故道也,亦谓黑水。水色最浊,其急如箭。”即使是清乾隆帝御题的“卢沟晓月”碑,碑中文字用繁体“卢”字,而非“芦”字。卢沟桥,应为正确写法。而芦沟桥则是一些人将错就错的“无奈之举”。
也有人认为芦沟的称法也有一定依据,也与河名有关,因为卢沟河有时确被称为芦沟河。其得名来源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河迳宛平葫芦沟,故名芦沟水”,“河至宛平境从葫芦沟东南入潞故尔”。另一种说法是河中多芦草。《永定河志》说:“永定河下泛堤堰漫水,此处堰外名线儿河,悉系水草,一望弥漫。”当地民众多呼为芦沟河。(www.xing528.com)
由于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翻开当前的一些权威辞书,大多是卢、芦不分。《中国名胜词典》中讲“卢沟桥,亦作芦沟桥”;《辞海》中也称“卢沟桥,一作芦沟桥”。卢沟桥曾先后4次上了邮票,除1995-17-1《“七·七”战火》一枚未出现桥名外,纪16-1和2003-5-3两枚邮票的名称是《卢沟桥风云》、《卢沟桥》,而J117-1邮票的名称则是《芦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究竟哪一个更确切些,只能留待后人来解决了。
卢沟桥
今日所见的金代卢沟桥全长212.2米,计入两端桥堍共长约266.5米,为华北最长的石桥。全桥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形成了优美的桥型。全桥有10个墩,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墩上游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其尖头部装有一根三角形铁柱,用以加强。原桥面行车道宽7.6米,用石料铺砌,桥面两侧筑有石栏,石栏柱北侧有140个,南侧有141个,石栏柱间距约1.8-2.0米,柱高1.40米。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题字“卢沟晓月”。
卢沟桥栏杆每个柱头上刻有石狮,雕饰工巧,姿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头数众多,民间有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传说。那么石狮子真的数不清吗?明代《长安客话》记载:“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帝京景物略》也说是“数之辄不尽”。数不清的重要原因,恐怕是狮子太多。所以有关部门曾进行过详细清点,发现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共有479只之多,其中大狮子281只,小狮子198只,加上桥东栏杆上的2只大狮、华表莲座上的4只坐狮,总共为485只。再加上于桥下泥沙中发现的,总共有498只。
这近500只的石狮雌雄形态各异,雌的戏水,雄的弄绣球,这也是人们数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柱头上的狮子,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着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相互交流;有的高竖双耳,聆听着桥下潺潺流水。这些千姿百态、神情活泼的石狮子,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的确是很难数得清楚的。
由于栏杆和望柱容易损坏碰伤,700多年来石狮子是不断地在补配,这可能也是数不清的原因之一。按照雕刻的风格,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身躯瘦长,腿脚挺拔有力的狮子是金元时期的;身躯稍为粗短,足踏绣球或小狮的是明代的;雕刻细腻,突胸张嘴,头上卷毛高突的是清康、乾时期的;外表较新,雕刻较为粗陋的那些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
伫立卢沟桥头,欣赏桥上的美丽风光,抚摸、观赏石柱顶端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我们感受到了前人的精神、智慧和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