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史记》说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那么这项2250多年前的工程,为什么能千古不废呢?
公元前256年,有一位水利专家建造了都江堰。工程在古代的都安县境,因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出巨大效益,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太史公司马迁在他《史记·河渠书》中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丰功伟绩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没有写他姓什么。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不过班固补出的名字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因为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刻李冰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
和李冰一块建设都江堰的,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他是李冰第二个儿子。说明从宋代以后都认为李二郎是李冰家族中的一员,成为辅佐其父成就大业的元勋之一,因而千百年来就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敬仰和顶礼膜拜。
那么李冰父子的工程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能发挥作用呢?这主要从工程的建筑结构说起。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
由于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主要用于灌溉。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左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可知飞沙堰是一段重要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www.xing528.com)
都江堰工程历2200年运用而经久不衰,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与历朝历代的维修有关。
都江堰安南索桥
创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当属李冰,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而且还逐步扩大灌区,并加强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宋代以后,形成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又是农闲之时的断流岁修制度,制定了“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维修方法。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所编治水“三字经”,以及后来的治河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治水八字法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等,这些历史铭记的成功法理,至今仍然对都江堰的维护管理起着指导作用。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桢,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程维护上更是坚持了“五年一大修”和“十年一特修”的制度,保持了工程的更新和稳固。
有人指出,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地下还有一个都江堰。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有专家指出,还真有其事,都江堰底下有一条暗渠。这条全长1.5公里的暗渠在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时,担负着每天向成都平原供水400多万立方米的重任,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据《都江堰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工业、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这些水只能从都江堰供应。要保证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时成都的用水供应,只能再修专门的供水渠道。四川省政府于是批准修建工业引水渠,即暗渠。
工程1963年2月开工,1964年6月完工。暗渠全长1502.33米,从外金刚堤尾部进水闸起,走马河上游尾水闸止。这样,在走马河整修时,水流可通过走马河闸前与柏条河闸后的暗渠输入柏条河,到郫县石堤堰进入府河再流进沙河,使成都工业用水源头之一的沙河不再缺水。暗渠除入口处和出水处是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而成外,其余渠道全是就地取材,用河中卵石堆砌而成。当初修建暗渠时,是由人工挖出深沟,用卵石砌好渠道后再填土而成。整个渠道高1.8米,宽2米,呈三星拱形,两边笔直,渠顶拱形如鸡蛋壳,承重能力相当强,在国内属首屈一指。
古老的都江堰,竟是这样的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